799
魔獸
馬太效應加劇 中小私募“出局”壓力加大
2017年上半年,資本市場風起雲湧,A股出現了較為極端的分化行情,操作難度加大。
私募作為A股市場重要的參與主體之一,上半年生存情況如何?對於下半年他們又有怎樣的專業判斷?上半年一係列監管政策,尤其是適當性新規又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證券時報記者就此調研和采訪數十家不同策略、規模和階段的私募機構,希望能借此“管中窺豹”,反映市場全貌,記錄私募行業發展的點滴印記。
市場行情變幻莫測。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發現,私募業已在秣馬厲兵,迎接下半年的挑戰。
記者近期對私募行業上半年的生存狀況作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5.95%的機構比較樂觀,認為大盤會上漲。不過,業內人士表示,上半年的行情,給數量占比超九成的中小私募生存帶來了挑戰。隨著管理規模不斷收縮,中小私募的出局壓力進一步加大,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超四成私募看漲下半年
對於下半年行情,接受調研的私募中,45.95%的機構比較樂觀,認為大盤會上漲;10.81%的私募相對謹慎,認為下半年指數會下跌;其餘的認為行情將保持震蕩。
菁英時代資本管理公司董事、副總裁吳小紅認為,市場內部的結構決定了當前是風險收益比極佳的布局時機,處於洗牌階段的行業及企業潛力更大。重點看好六大方向:新消費、新醫療、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及萬物互聯。
展博投資總裁馮婷婷認為,下半年更看好金融、新能源汽車、醫藥、消費升級等相關板塊和行業。
翼虎投資總經理餘定恒表示,就國內而言,流動性方麵目前依然沒有收緊傾向,央行雖然托底,但也不會大幅放水。考慮到美元指數下跌後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減輕,匯率趨於穩定。A股上半年是震蕩築底的行情,下半年有望震蕩向上。
餘定恒稱,後市沉寂多時的大金融板塊和優質成長股有望開始活躍,市場整體的賺錢效應將繼續好轉。
清和泉資本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吳俊峰認為,下半年預計溫和上漲。大盤股後期會有分化,但長期邏輯仍較為順利。創業板下半年會有反彈,但難以出現趨勢性的機會,需要深挖個股。從行業基本麵和增速看,整體趨勢為“周期見頂、中遊平穩、消費回升”。
業內普遍認為,市場環境和機製等正發生深刻的變革。
吳小紅稱,當今市場進入新“四化”時期。一、行業集中化,越來越多的產業的集中度開始快速提升。二、公司龍頭化,隨著行業集中度的快速提升,競爭格局改善,其中的龍頭公司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獲益最大,估值從折價走向溢價。三、市場國際化,A股“衝關”MSCI指數成功後進一步走向國際化,估值體係向海外成熟市場靠攏。四、資本市場參與者機構化,對交易行為從嚴監管,主導長期投資風格,大大提升A股機構投資者的比例,機構將逐漸取代個人成為市場主力軍。
中小私募生存困難
隨著一係列政策出台,私募行業已告別草莽生長的時代。
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基金業協會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9591家,備案私募基金66422隻。其中,證券投資基金7218家,占比36.84%。
私募證券基金(自主發行)按照規模分布看,不到10億元的占比超過九成,其中,1億元以下的私募占比為78.82%;1億~10億元的私募占比15.36%;10億元以上規模的私募占比5.83%;50億元以上僅有3.31%。
廣東匯俊律師事務所律師餘偉權表示,中小私募如果業績不佳沒有業績報酬的提成,上半年就會生存艱難。目前業內普遍管理費為1%~2%,1億元左右的管理規模,運營成本約為100萬元,如果沒有業績報酬,管理費隻夠勉強維持運營。
同時,私募產品發行持續低迷。數據顯示,5月股票策略私募基金發行“三連降”,當月僅發行482隻新基金,環比下滑48.17%,同比下滑2.13%。市場新發行基金熱情不高,抄底欲望不大。
馮婷婷稱,私募行業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總體而言,自陽光私募出現以來,一直麵臨著較大的業績壓力和考驗。其次,越來越強化的行業監管,也給私募行業帶來發展壓力。再次,內部管理和人才集聚也是私募行業發展的難點。
吳俊峰認為,今年以來證券類私募規模累計縮水超4000億元,但從結構上看,私募行業“馬太效應”加劇,在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雙重壓力下,開始了真正的行業大洗牌。一方麵,大量中小型私募公司管理規模不斷收縮,出局壓力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麵,知名私募頻發新產品,憑借出眾的業績及品牌效應,持續吸引資金流入,私募資產管理規模越來越趨於集中。參考海外市場前10%的對衝基金公司管理近90%的對衝基金資產,未來國內私募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餘定恒表示,在上半年“市場機會不多、投資難度加大、監管趨嚴”的情況下,行業洗牌力度加大。規模領先的投資機構能夠繼續發展,但規模小的機構過得越來越難。
達仁資管投資總監、董事總經理劉翔認為,隨著監管越來越嚴格,未來將會經曆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過程。經曆這個階段後,會有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上千億規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甚至更大規模的也會出現。
行情成影響收益關鍵
私募行業數量眾多,魚龍混雜,競爭激烈,“用業績說話”成為業內的普遍共識。
上半年市場處於震蕩休整狀態,滬深、中小板指較平穩,創業板指偏弱。展博投資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市場3000多隻股票中,獲得正收益的約1/3,如果剔除新股和停牌個股,大約不到1/4.
上半年私募成績單如何?據不完全統計,5月,納入統計排名的債券策略、管理期貨、複合策略、組合基金、相對價值、宏觀策略、股票策略、事件驅動八大策略產品的月度平均收益分別為-0.03%、-0.3%、-0.9%、-0.9%、-0.92%、-0.99%、-1.75%、-3.42%。八大策略所有產品5月的平均收益率均跑輸滬深300指數。
不過,由於上述調研樣本相對較小,實際情況明顯好於這一結果。記者調研的私募收益情況顯示,83.78%的私募實現正收益;具體投資回報率方麵,小於10%的私募居多,占29.73%,10%到20%的占比緊隨其後,達24.32%;有8.11%的私募出現虧損,虧損小於10%的私募占比為5.41%。
對於上半年影響收益的最大因素,多數私募認為,“市場行情”最關鍵,占比45.95%;其次是“行業政策”,占比24.32%;認為是“操盤能力”的私募占比為13.51%。
大岩資本資深投研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政策頻出,IPO從加速到放緩,並購重組從嚴審到逐步放鬆,減持新規對定向增發市場和大宗交易市場產生巨大影響,這些政策的變化讓市場處於震蕩變化中。所以,上半年的市場出現了較為極端的分化行情。從統計結果看,除去次新股,A股上半年平均跌幅9.75%,上漲股票個數不足800家,下跌股票個數超過2200家。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白馬股不斷創下新高的同時,創業板指數創下幾輪股市調整以來的新低,部分源於政策變化,但更多的是情緒帶來的市場趨勢性的變化。
(原標題:馬太效應加劇 中小私募“出局”壓力加大)
最後更新:2017-07-05 09: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