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魔獸
兩大集團9家央企集體臨停!這些央企整合預期在升溫
點擊查看>>>國企改革概念股
今日早盤,中建材和中材集團旗下9家公司集體宣布“臨停”,兩家巨頭的合並或將迎來實質性動作。(停牌原因>>>“兩材”旗下上市公司停牌 或解決兩港股控股股東整合問題)
下半年被公認為國企改革主要發力時間段。自從聯通宣布混改以來,央企改革動作頻繁,幾乎周周有驚喜,除了落地的,還有不少央企巨頭的合並預期在升溫。
集體臨停
9月7日,國企改革再有異動。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多家上市公司盤前臨停,兩家公司合並或將有新進展。
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材國際、寧夏建材、祁連山在上交所停牌,因重要事項未公告;天山股份、中材科技在深交所停牌,擬披露重大事項;中材股份在香港停牌,等待根據香港收購及合並守則刊發內幕消息。
另外,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巨石在上交所停牌,因重要事項未公告;北新建材在深交所停牌,擬披露重大事項;中國建材在香港停牌,等待根據香港收購及合並守則刊發內幕消息。
兩家央企建材公司的強強聯合早已有聲,2016年8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公司實施重組。
當天晚上,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齊發公告,表示接到同意中國建材與中國中材實施重組的通知。同時,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重組後的母公司,中國中材無償劃轉進入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今年2月23日,中建材董事長宋誌平表示,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合並之後,集團機構和二級平台已完成“無縫對接”,即將對兩家企業下屬15家上市公司進行深度業務整合,“目前正在做方案”。
近期中國建材集團還透露,相關板塊整合在反複討論和研究中,將按照業務歸核化原則,每個子公司都圍繞核心業務形成一個大的產業,打造專業化的中大型上市公司。
據了解,兩家央企集團旗下共有16家A、H股上市公司,受此消息影響,今日早盤,除10家公司停牌外,其餘公司5家飄紅,國檢集團漲7.02%,洛陽玻璃A漲4.08%。
水泥巨無霸
中國建材集團是一家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2003年成為國資委直接監督管理的央企,它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中材集團組建於1983年,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也是我國唯一在非金屬材料業擁有係列核心技術和完整創新體係的企業集團。
作為國內第一大和第二大建材集團,兩者在水泥、玻璃纖維等多個業務板塊重合,同時又各有優勢。中國建材集團擅長水泥、玻璃、輕質建材、玻璃纖維等建築材料,而中國中材擅長非金屬材料製造業、非金屬材料技術裝備與工程業、非金屬礦業三大產業。
業內人士分析,通過業務重組,兩大集團可實現強強聯合,強化同質業務整合和細分行業整合,淘汰部分過剩產能;同時通過優勢互補可以有效提高綜合競爭實力。
在水泥領域,一家巨無霸公司將誕生。水泥業務都是兩個集團的重要業務,中國建材組建起中聯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四大水泥公司,中材集團旗下則擁有天山股份、寧夏建材、祁連山、中材股份四大水泥生產上市公司,都是各自區域的龍頭企業。合並後,新集團的水泥熟料產能將達到3.85億噸,占全國總產能的22%,成為實至名歸的水泥界“巨無霸”。
這些央企整合預期在升溫
近期央企改革動作不斷。經曆了4個多月的停牌,8月16日中國聯通混改方案終於浮出水麵,包括騰訊、百度、京東、阿裏巴巴等在內的14家機構參與聯通混改。9月7日,聯通宣布實施“瘦身健體”混改方案,聯通集團總部已完成機構精簡,人員編製減少50.14%。
8月21日國資委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整體並入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戶數降至99家,首次下降到100家以下。
8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消息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宣布重組。重組後的企業定名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據悉,這項重組涉及資產約1.8萬億元,是自國資委成立以來最大的央企並購重組案。
如今,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又大麵積停牌,不得不引人遐想。基本間隔1周左右的時間,央企改革便有新消息放出,也難怪不少券商人士都表示“下半年是國企改革的主要發力時間段”。
在國電與神華合並落地後,五大發電集團剩下四家,華能與國電投、華電與大唐的整合預期進一步升溫。
2003年國資委成立,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進央企兼並重組,當時便有傳聞,發電行業隻保留前三。今年7月初,國家電投董事長王炳華對與華能集團重組傳聞回應稱:“還在推進當中,大家都有意往一起想”。
另外,南北船合並預期也再度升溫,近兩年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兩家公司領導對調,集團內部層麵整合動作頻繁。8月16日,中國重工消息稱,八家央企218億包下公司債轉股,業內人士分析,中國重工放下債務的包袱,可能是為下一步的“大動作”掃清障礙。
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旗下A股上市公司包括:中國重工,廣船國際,中國船舶,中船科技,風帆股份等。
興業證券認為去產能將成為2017年央企兼並重組“最強音”。
興業證券表示,煤電聯營頗具看點,重組將集中在五大發電集團,建議關注大唐發電、華能國際、華電國際;
在鋼鐵領域,遼寧鋼鐵企業重組或將由央企鞍鋼集團牽頭,整合省內地方鋼鐵企業,建議關注鞍鋼股份、本鋼板材、撫順特鋼;
在煤炭領域,興業證券認為或將出現“寶武”合並這樣的案例,建議關注中煤能源、新集能源、中國神華等;
另外在重型裝備領域,建議關注*ST佳電、*ST一重、東方電氣等。
國家隊看好>>>
央企改革預期和行情升溫 國家隊二季度加倉多股
投資攻略>>>
央企改革政策落地加速 下半年緊盯兩大主線
能源國企有望領銜四季度混改 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唿之欲出
混改大戲正在輪番上演。隨著混改不斷深入,能源國企混改動作頻頻,有望在下半年掀起高潮。
據了解,發改委開展了兩批國企混改試點,共選擇了19家企業。其中能源領域相關企業有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三峽集團、中核集團。
《證券日報》記者還了解到,近日,三峽集團旗下三峽新能源計劃引入新的投資者,以籌集約100億元人民幣(15億美元)資金用於開發風力發電業務,此次融資是混改計劃的一部分。
同時,第三批混改試點有望在油氣行業中落地。
中石化在日前召開的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將在天然氣領域加大混改力度,正在地熱、管道等具體業務板塊推進混改。
同時,中石油在前不久也表示,將在2017年11月底前全麵完成公司製改製工作,此舉為進一步混改減少了阻礙。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作為混改的七大重要領域之一,新一輪油氣改革將打破油氣產業鏈的原油格局,預計油氣領域將是第三批混改試點的重心。三桶油自主改革積極推進,進入第三批試點名單概率大。
而隨著神華國電合並重組的落地,電力央企改革的力度也有望加強。
開源證券認為,神華和國電合並屬於煤電聯姻,是關聯產業的整合並購,屬於產業鏈上的資源整合。此次合並對央企今後處理關聯產業關係有一個創新模式可以借鑒。國企混改隨著在四季度一定會進入全麵深入階段,而能源領域無疑是主力。
與能源央企混改齊頭並進,地方能源國企也在加速混改。
近日,山西省政府召開省屬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座談會,聽取國企改革情況匯報,安排部署下一步重點改革任務。
山西省省長樓陽生要求,下一步要加大僵屍企業處置力度;科學推進專業化重組;抓住市場回暖的有利時機,分層分類多模式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研究製定財政支持國企國資改革等政策措施。
據了解,山西省2017年將在省屬企業中選擇5戶-10戶上市類、科技類、後勤類子企業進行員工持股試點;選擇1戶-2戶企業在集團層麵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
隨後,9月5日午後,陽泉煤業發布公告稱,山西國資委將所持公司控股股東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全部注入山西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
同時,大同煤業也表示,控股股東股權全部注入山西國資投資運營。在此前,潞安環能、藍焰控股、西山煤電等多家公司也發布了類似的公告。
公開信息顯示,山西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成立於7月31日,注冊資本500億元,由山西省國資委將所持的22家省屬國企股權全部注入。該公司由政府直接授權,履行出資人職責,是全省唯一的集多領域於一體的省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
申萬宏源煤炭研究團隊認為,山西煤炭企業擁有全國最好的煤炭資源和區位優勢,但過去受製於體製機製等多方麵原因,優勢並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公司盈利上,反而出現“價漲利不增”的現象。通過混合所有製改革,理順企業治理,同時通過國資授權經營,未來邊際改善的空間巨大。
發改委日前指出,目前已遴選出第三批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企業,正在按程序報批。除了繼續選擇部分央企納入試點範圍外,還根據地方申請,遴選一部分地方國有企業納入試點,以便更好發揮地方積極性,形成多層級試點的良好局麵,探索更加豐富的製度性經驗。(來源:證券日報)
央企重組從分到合:總數已減半 更注重重組效果
8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發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並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這是今年6月以來,國資委宣布的央企兼並重組“第三單”,經過此次重組,目前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央企),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之初的196家大幅縮減至98家—從數量上看,央企已經減半。
“總體上不設時間表和數字目標,成熟一戶、推進一戶。”8月30日,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白英姿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十八大以來,先後有18組34戶央企實施了重組。下一階段央企重組將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總體需求,因時因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一步推進。
1997年,國有企業經營困難,出現了大麵積的虧損,並進入了“三年脫困”時期。當時國有企業改革出現了“拆分”的思路,譬如電信業拆分、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等。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後,提出了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目標,國企重組由“拆分”又走向了“合並”。
“不同時期,麵臨的問題不一樣,采取的手段不一樣。不過,改革的目的都是打造更強、更有效率的國有企業。”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教授李長安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作為國有企業的重中之重,央企20年間的“分與合”背後,麵臨的是哪些問題?改革的邏輯是什麼?本輪重組中,央企的目的和使命是什麼?
合並提高國際競爭力
2012年下半年,中國北車與七八家公司在競標阿根廷動車訂單時,報出了239萬美元/輛的報價,中國南車卻突然介入,最終以127萬美元/輛的低價拿下了訂單。此前,阿根廷一直是中國北車的市場。
中國北車向中國機電商會狀告中國南車惡意競爭,認為此舉降低了阿根廷對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價格的信任。事實上,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此類惡性競爭並不罕見。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因規模小而缺少話語權的事情也曾出現。
這也是央企此輪重組合並的主要背景之一。
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減少兩敗俱傷的局麵,2015年8月,分拆了15年之後,南北車又走到了一起,重組為中國中車。重組前,兩家公司在業務上高度重合,曾是世界前兩大高鐵製造商。
“兩家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合並,這在2000年代肯定不會發生。”國資問題研究專家祝波善表示,2010年之前央企重組主要是強勢企業兼並弱勢企業,目的是希望打造出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保持行業內的一定競爭。如2009年中國聯通和中國網通合並為新的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
此輪央企重組為何會出現兩家龍頭企業的合並?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等人聯合撰文指出,目前國內麵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必須依靠出口和產能輸出來化解,在國際市場萎縮的背景下,隻有通過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出口的高增長。強強聯合的方式短期內可以避免內部的惡性競爭,打造國家品牌,對“走出去”效果最為明顯。
“目前央企的整合,一是縱向打通上下遊產業鏈,二是強強聯合,橫向上合並同類企業。”白英姿在前述媒體通氣會上表示,這種聯合有益於企業發揮規模效應,解決重複投資、同質化發展的問題,避免企業過度競爭和惡性競爭,還能促使企業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盡快向高端方向發展。
從產業鏈角度進行重組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強調,2017年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深入推動央企重組,特別是在鋼鐵、煤炭、重型裝備、火電行業,“不重組是不行的”。“前幾年同類企業該合並的都合並了,現在剩下來的同類企業不是太多。下一步更多的還是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重組。”祝波善說道。
李長安解釋道,過去央企在發展過程中,規模越做越大,一些業務產生了交叉,出現了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問題。此外,像煤炭、電力這類位於產業鏈上遊的國有企業,大多處於壟斷地位,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比較慢。當市場對下遊的某種產品需求降低時,國有企業可能難以及時反應過來,也容易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不僅是中國有,國外也有。”李長安說道。
8月28日,發電企業中國國電與煤炭企業神華集團的重組案終於塵埃落定。根據公告,神華集團吸收合並國電集團,雙方上市公司成立火電合資公司,由國電電力控股。國電電力表示,此次交易將兩家企業位於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蘇、浙江、安徽、寧夏、新疆等業務重合度較高的火電資產進行整合,將大幅減少同業競爭。交易完成後,兩家企業將形成長期穩定的煤炭供應關係,充分發揮煤電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實現在發電領域的優勢互補,避免重複投資,降低產能過剩風險。
有業內人士擔心,央企大規模的兼並重組不利於市場競爭,存在加劇壟斷的隱患。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可以采取“統分結合,內外有別”的方針,即同領域企業在麵對國際市場時,通過合並打響中國品牌,在國內依舊保持相對獨立,參與市場競爭。李錦舉例說,合並後的中車公司,在國內市場中,可以按科研、生產、銷售環節分別成立三個公司,在公司下麵分化出若幹個子公司,內部充分競爭,確保活力。“要繼承上一輪國企改革的成果,如果全都合並在一起,就可能退回去了。”李錦說道。
20年“分合”邏輯
上一輪國企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拆分。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本就困難的國企雪上加霜。相關數據顯示,1997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為16874戶,其中虧損的為6599戶,占39.1%。1998年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提出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目標。
彼時還沒有“中央企業”的說法,隻有大國企。重組的主要思路是將大國企進行分拆,打破壟斷,刺激競爭。
而其時國企重組的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在當時的情況下,用市場手段解決國企問題是比較好的做法,因此確立了國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一些國企漸漸從競爭性的行業中退出來,給市場騰出了更大的空間。
2003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掛牌成立,原來由若幹個部委分散監管的企業變為由國資委統一監管,這改變了國企監管責任不清,“九龍治水”的局麵。
“這些企業的情況差異比較大,有的在同一個領域裏分得比較細,存在同質化競爭。”祝波善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另一方麵,國資委成立後,提出要培育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此後央企重組的思路從“分”轉向了“合”。
此後7年裏,央企數量從196家大幅降至123家,平均每年減少10家央企。數量雖然減少但規模卻不斷擴大,躋身世界500強的央企數量從7家增加到了38家,總利潤從2400億元增長到了1萬億元以上。
不過,激進重組的背後,央企“大而不強”“整而不合”等問題逐漸出現。有些央企整合後,在實際業務經營、人員管理方麵並沒有實現協同效應。
隨著改革深入,重組的風險和難度不斷增加,2010年8月,新上任的國資委主任王勇提出央企數量縮減速度要放緩。此後不到3年內,央企數量隻減少了8家。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新一輪國企改革拉開大幕。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抓手,央企兼並重組的速度加快。其中,2015年12月就有4起央企重組,占全年的2/3.2016年又有6起央企重組。
對於下一階段央企重組的重點,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近日表示:“央企重組中,數量並不是最終目的。下一步將更加注重重組的效果和質量,希望打造的是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來源:時代周報)
最後更新:2017-09-07 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