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魔獸
佛山啟動“香港+”戰略 珠三角西翼崛起
香港與佛山合作,既擴展香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又能帶動佛山製造業轉型升級,並走向全球市場,從而實現兩座城市的雙贏。
一則來自香港的消息,眼下正刷爆佛山市民的朋友圈:香港導演徐小明,即將來佛山的廣萊塢影視城拍攝功夫片《新霍元甲》。
佛山民間曆來皆有習武的風俗。四五十年前,香港電影產業興起,佛山黃飛鴻、葉問等武術家的故事被搬上香港的銀幕;好萊塢中國第一人李小龍,成名於香港,最早卻是在佛山隨葉問學藝。佛山的功夫元素,早已隨著無數的影視作品和IP向全世界輸出。
這個珠江口西岸的製造業重地,如今希望再度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佛山製造像功夫片一樣擁有全球粉絲。
佛山製造業崛起於改革開放之初,很大程度上緣於來自香港傳入的資本、技術和市場資訊。確立國內製造業的“江湖地位”後,佛山謀求與北部接壤的省會城市廣州合作,在持續8年的“廣佛同城化”中受益頗多。2017年,在“廣州+佛山”繼續深化的同時,“香港+佛山”戰略也逐漸展開藍圖。
近期,香港、佛山官方頻頻互訪,初步達成7個領域11個重點項目的合作。兩座城市期待,香港的資本、科研、城市管理等高端資源,能與佛山本土的製造業優勢相結合。
多名區域經濟學家分析,香港與佛山合作,既擴展香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又能帶動佛山製造業轉型升級,並走向全球市場,從而實現兩座城市的雙贏。另一方麵,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推進,“香港+佛山”,有助於香港的高端資源流入珠三角西翼,向西帶動粵西、粵北地區和粵西南地區的發展。
“香港+佛山”的想象空間
“香港+佛山”的願景,起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東風。
2017年4月,香港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率團考察珠三角地區多座城市,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第二站到訪佛山時,梁振英提出“香港+佛山並船出海”的構想。約兩個月後,佛山市政府代表團赴香港回訪,提出了“香港+佛山”合作意向,包括推進兩地離岸貿易合作、金融創投小鎮建設、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建設、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等7個領域的11個重點合作項目。
香港近年來多次提到要與廣東“並船出海”,但具體點名的城市,佛山是第一個。
由於地緣相近、文化相親,香港與佛山在民間曆來有“同聲同氣”之說。從改革開放開始,佛山人就善於到香港找技術、找資本、找市場資訊,借力興辦家電、陶瓷、鋁材等各種產業。30年前,佛山地區的許多企業在做“三來一補”的同時,依托香港技術轉向做陶瓷、家電等內銷產品,走出不同於東莞加工貿易的經濟模式。
這種經濟模式大致可以總結為“前店後廠”:珠三角地區是“後廠”,負責製造生產;香港是“前店”,負責接國際訂單,研發新工藝,跟蹤國際市場資訊。
“佛山人有很多香港親戚,香港的不少企業家祖籍在佛山,”廣州社科院高級研究員談錦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由於民間交往緊密,改革開放之初,佛山人能很方便接觸到香港最新的技術和市場信息。”
不過,隨著珠三角地區經濟模式的多次轉型升級,香港也告別單純的“技術輸入”功能。在華昌鋁廠副總經理武衛社眼中,香港依然是佛山發展製造業不能缺少的環節。對他所在的企業來說,香港不再隻是接國際訂單的“前店”,而是佛山製造業的“超級客廳”。
武衛社介紹,早在2010年,華昌鋁廠就已在香港設立了分公司,主要負責銷售業務。企業的想法是,立足香港,一方麵能滿足香港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麵也讓企業更好地拓寬國際市場,使香港成為華昌鋁廠走向世界的跳板。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分析,香港的優勢在現代服務業,而佛山有相當大比重的傳統製造業,兩者能形成互補的供求關係。對佛山來說,香港的研發、產品設計優勢,能夠加快佛山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適應不同國家市場。同時,香港發達的金融業、國際化貿易網絡,能幫助佛山製造企業建立國際營銷渠道,打造國際品牌。
也就是說,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可以在佛山拓展服務空間。
初步圈定的合作項目,就體現了將香港高端服務業導入佛山的思路,比如共建千燈湖創投小鎮、“粵港設計走廊”以及建立財務共享中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還強調,香港+佛山“並船出海”構想,是以城市之間進行要素整合和產業集群的一種嚐試。“香港+佛山”麵臨新的科技革命,比拚的不是成本和規模,而是要素整合、價值鏈整合的能力。
珠三角西翼崛起
國際灣區的發展經驗表明,交通網絡密度的提升,能加速區域內城市間的經濟聯係。
目前利好“香港+佛山”,是已經開通的佛山西站以及即將開通的港珠澳大橋與廣深港高鐵。這兩大基礎設施,將聯通華南高鐵交通樞紐廣州南站一起,構成佛山快速通達香港的網絡。此前,從佛山的順德港順河道過伶仃洋,約兩個小時可以抵達香港城市中心。前述交通節點開通後,佛山大部分地區將於香港實現“1小時生活圈”。
在確定“香港+”戰略後,佛山試圖依托交通網絡的便利,在南海區與三水區交界的三水新城核心區域,建立一座“香港城”,以承接“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的建設。這也是“香港+佛山”的11個重點合作項目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規劃中的“香港城”並不是一座簡單的產業園或現代服務園區,而是一座產城融合、吸納創新資源的綜合社區。
規劃中的“香港城”,與廣州南站僅一河之隔。一旦廣深港高鐵開通,乘坐高鐵從廣州南站到香港西九龍隻需要48分鍾,加上到廣州南站10到12分鍾的車程,最快1小時內即可實現兩地的通達。
在談錦釗看來,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完善,將使得佛山與香港的民間交流優勢更加突出。由於香港與佛山同屬粵語文化圈,在佛山的“香港城”可構建出接近香港的飲食、建築等社區生活,加上較低的房價、優美的生態環境,由此吸引更多香港人前來創業就業。
依照類似的邏輯,交通網絡的優化不僅能深化“香港+佛山”的合作,而且還能影響珠三角西翼乃至珠江口以西的區域經濟格局。
在談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不少評論者較為看重珠三角西翼的發展潛力。從地理布局上看,廣東自貿區的南沙片區、橫琴片區以及鄰近的中山、佛山、珠海、肇慶以及澳門等位於珠江幹流的西岸,而廣東自貿區前海蛇口片區、廣州開發區、東莞、深圳、惠州以及香港則分布在珠江幹流的東岸。由於伶仃洋的“分割”,香港與同在東岸的深圳、東莞聯係比西岸的城市緊密。從整體上來看,珠三角東翼的經濟規模強於珠三角西翼。
不過,從後發條件上看,珠三角西翼優於珠三角東翼。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珠三角西翼的江門、肇慶乃至佛山部分區域土地開發程度較低,二是珠三角西翼未來借助交通網絡可以直接連接香港。由於佛山在珠三角西翼的獨特區位優勢,“香港+佛山”的突破,使得香港進入珠三角西翼有了穩固的根據地。
伴隨著珠三角經濟多年的調整,佛山已經成為珠三角西翼乃至珠三角向西輻射重要的龍頭城市。其一,佛山超過8600億元的經濟體量在珠三角西翼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二,佛山與周邊城市乃至省外城市不僅有交通連接,還有產業連接。
說明佛山的交通產業“雙連接”的絕佳例子是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的建設。2015年,廣州、佛山、肇慶、雲浮、南寧、貴陽、黔東南等13座南廣、貴廣高鐵沿線城市組成粵桂黔高鐵經濟帶。2016年底,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城市已組建民間資本聯盟、陶瓷技術聯盟、鋁型材供應鏈聯盟、家具采購聯盟等7個聯盟,推動城市之間資本、產業的協同和合作。
以佛山揚名立萬的陶瓷產業為例。由於地價等綜合成本的抬升,佛山的陶瓷企業已將生產基地搬至肇慶、雲浮等地。由於廣西、貴州部分城市為卡斯特地貌,便於獲得原料,一些企業又通過高鐵經濟帶將產能搬至廣西梧州等城市。按照“香港+佛山”的構想,香港可在創意設計和品牌營銷等“微笑曲線”兩端介入陶瓷產業鏈。理論上看,未來的陶瓷產業鏈或呈現香港設計/金融-佛山品牌-粵北製造-廣西原料-香港營銷態勢。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表示,佛山是現在南廣、貴廣高鐵的一個重要節點,通過這裏南廣、貴廣高鐵就可以延伸到內地中西部省份,自身具有很大的腹地。中西部省份的勞動力成本會低一些,資源豐富,如果香港在佛山有類似“香港城”合作基地,香港腹地就更寬闊了,香港可利用的資源的範圍就更大。
不過,陳耀也提到,在交通的對接之外,香港與佛山的合作還需要政策法規和營商環境的對接,以推動資金、技術、人員流動。
最後更新:2017-09-16 15: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