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
魔獸
國資委: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已經確定 一共是31家
點擊查看>>>國企改革概念股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今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稱,現在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已經確定,一共是31家,其中中央企業子企業是10家,地方國有企業21家,三批混改試點加起來一共是50家,重點領域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正在逐步有序推進。
國資委: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
彭華崗稱,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要進一步壓縮過剩產能,處置低效無效資產,著力培養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國內外的知名品牌。要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促進國有企業盡快轉換經營機製。
國資委:總體來說中央企業債務風險可控
彭華崗稱,下一步的工作,前段時間國資委專門梳理了一下,發了一個通知,要求進一步降杠杆、減負債,提出了四個方麵11條措施。一是強化內部管理,二是優化資本結構,三是充實資本規模,四是管控債務風險。委裏很重視,措施也很實,企業對這個問題也有非常高的認識,工作都在積極推進過程中。總體來說,中央企業債務風險可控。
【延伸閱讀】
近七成央企已是混合所有製 混改如何要“混”更要“改”?
近日,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已確定將31家國有企業納入第三批試點範圍的消息,引發市場對於國資改革的高度關注。在此之前,發改委、國資委已組織開展了兩批共19家央企混改試點。
12月2日,在由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舉辦的混合所有製改革論壇上,國資委官員介紹了一組數據:當前央企及下屬企業中混合所有製企業占比已達68.9%,半數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在公眾化的上市公司,前兩批的混改試點企業通過混改將引入各類資本約3000億元。
混改要“混”更要“改”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上述論壇上表示,下一步中國將按分層分類的原則加快推進混改:積極推進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混改,有效探索重點領域混改;在引導子公司層麵改革的同時探索在集團公司層麵推進混改。
從企業層級看,目前中國聯通、上海貝爾、華錄集團等3家央企已從集團層麵開展混改,二級子企業以下混合所有製企業戶數占比超過了50%。
從類別看,商業一類央企混合所有製企業戶數占比達到73.6%,在商業二類央企中這一占比達到62.6%,公益類央企中這一占比為31.1%。
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楊瑞龍認為,本輪混改一定要觸及央企總部,使央企總部按照國有資本授權體係進行改革,成為一個純粹追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主體。
在分類上,楊瑞龍認為,本輪混改的重心在自然壟斷行業,這類混改國有資本仍將占控製地位,而在競爭性行業,尤其是主業之外的副業,應當讓渡部分控製權給參與混改的企業。
在行業分布上,彭華崗表示,房地產、建築、建材、通信、礦業等五個行業企業混合程度較高,混合所有製企業戶數占比分別為88.3%、86.3%、78.3%、77.9%和76.8%。
作為首家整體改製的混改央企,聯通混改備受市場關注。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在論壇上介紹,希望借混改來轉變經營體製、激發創新活力。“‘混’已經基本結束了,其核心在於股權變革,混改最大的落腳點還是在於‘改’。”
區分名義混改和實質混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應當將名義混合所有製和實質混合所有製區分開來。
他認為,實質性的混合所有製是要引入非國有的積極股東,從持股比例來看,最好要成為大股東,讓他們能夠進入董事會,不但能夠製衡,而且能夠在業務上發揮戰略支持作用。
在他看來,名義混合所有製在股權結構一般都呈現出“一大眾散”的特征,“不少國企上市就是典型的名義混合所有製,因為其股權結構上仍是一股獨大的。”
資本市場是實現混改的一個重要渠道。以央企為例,目前半數以上的國有資本已集中在公眾化的上市公司之中。根據彭華崗提供的數據,從2013年至2017年,央企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實施IPO、增發、配股、發行優先股和可轉債等融資事項247項,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實施資產重組事項67項,累計注入資產近5000億元。
然而大部分上市國企並未通過股權結構的改善帶來治理機製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效率的提高。
以聯通為例,張文魁表示,聯通混改前已經在A股和H股上市,引入了境內外投資者,已經是混合所有製企業,但之所以還要做混改試點,正是因為其“一大眾散”的股權結構不足以帶來治理體係上的改善。
“此前聯通國有股‘一股獨大’占比60%多,其他股東全是沒有話語權的散戶,影響不了決策,也很難與大股東製衡。因而無法發揮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等作用。”
在他看來,國企混改在引入了非國有的積極股東之後,股權結構要由原來的“一大眾散”,變為“一大多中”,至少是“一大一中”。
王曉初介紹,聯通混改將大股東的股權從62%下降到了36.7%,除流通股和員工激勵股權以外,最核心的變革就是讓有話語權的股東進入公司,這些戰略投資者總體達到了35.2%。
他透露,混改後,聯通首先從臃腫的機構開始下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從過去的27個部門,一口氣壓到了18個部門,減掉了33%。”
應建立動力與容錯機製
“當下混改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重塑改革動力機製。隻有激發各方麵的積極性,混改才能真正落地。” 楊瑞龍指出。
季曉南認為,推進混改的動能可以從內外兩個層麵獲取:從內部看,國企混改是國企高管、業務骨幹和員工的普遍期望;從外部看,混改被委以國企改革“突破口”的重任,是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和要求,也是社會各界的普遍期待。
針對當前混改存在著“國企不願混、民企不敢混、職工不想混”的現象。季曉南坦言,實施混改麵臨著一係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比如,較小規模的民資如何在體量龐大的國企中獲取話語權,國企民企如何應對管理上的差異,國資監管與國企黨建如何開展,如何防止國資流失,內部員工能否持股、是否會失業,壟斷行業如何開放、資本市場如何承載等等。
國企層麵,楊瑞龍認為,當前要鼓勵國企領導人的改革勇氣與膽識,另一方麵一定要建立容錯的製度安排,對改革者要有恰當的保護機製。
金融專業人士朱雲來則指出,混改最重要的在於員工激勵機製。“企業要想有活力,第一線人員如果管理機製不對,其積極性不高,效果一定不會好的。”
目前中國已在10戶央企子公司中正式啟動首批員工持股試點,季曉南介紹,持股對象主要是關鍵科研人員、經營管理人員、業務骨幹人員,現在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組織任命的領導幹部特別是董事長、總經理不允許持股,國企領導人就缺乏混改的動力。
此外,國企改革急需解決在財政、稅收、人事等方麵的體製障礙,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改革推進機製和協調平台,更重要的是如何激發民企參與混改的積極性。楊瑞龍表示,當前民資由於無法突破“進入壁壘”而對混改缺乏熱情,這需要向民資開放更多壟斷性行業,部分領域要讓渡更大的控製權。
張文魁則強調,一定要保護非國有積極股東的法定權利。“麵對國企混改,很多民間資本很糾結,他們憂心參與混改時即使獲得一定的股份也沒有相應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如果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但能激發其積極性,也有利於國企轉換機製,兩者優勢互補,中國是很有可能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業的。”(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最後更新:2017-12-15 13: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