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8 返回首頁    go 魔獸


“去通道”高壓繼續:14萬億委貸、8萬億信托貸款何去何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集合資管計劃和基金專戶投向信托貸款的已經停止備案。監管機構此次窗口指導意見中表述:對於“一對多”產品,若尚未備案產品穿透至底層資產是信貸、委貸資產的集合計劃,不再出具備案函。對於“一對一”產品,向上穿透至底層資產,投資信貸、委貸資產的委托資金不得是募集資金。

“去通道”強監管持續推進。

1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消息源確認,證券監管機構近日進行窗口指導,要求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不得投向委托貸款資產或信貸資產。定向投向委托貸款的資產或信貸資產需要向上穿透符合銀監會的委貸新規。按照新老劃斷原則,已存續的業務自然到期,新增業務需滿足上述要求。另外,集合類和基金一對多投向信托貸款的停止備案。

近年來,委托貸款、信托貸款作為通道在資產管理領域被廣泛應用,銀行通過委托貸款方式將資產管理資金投向於非標資產。

1月5日,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委托貸款的資金來源進行了限製,對資金使用方向提出了要求,對銀行自營貸款和委托貸款的風險隔離劃定明確規則。

這也宣告了資管產品通過委托貸款或信托貸款作為通道投向非標的模式終結。1月11日,有銀行高管表示,通過銀行表外理財等投向非標,是近年來商業銀行常見的業務模式。2017年以來,在強監管下,資金從表外通道回流表內,增加表內負債,推動表內貸款增加,將是2018年的趨勢。

集合資管+委托貸款通道終結

繼1月5日委托貸款新規後,通過資管計劃投向委托貸款的非標通道業務亦告終結。

1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近日,證券監管機構向非銀機構發布窗口指導意見。具體內容為:不得新增參與銀行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貸款類業務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已參與上述貸款類業務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自然到期結束,不得展期。

另外,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參與銀行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貸款類業務的,管理人應切實履行管理人職責,向上應穿透識別委托人的資金來源,確保資金來源為委托人自有資金,不存在委托人使用募集資金的情況;向下做好借款人的盡職調查、信用風險防範等工作,其他監管機構有相關要求的,也應從其規定。

該意見要求,已參與上述貸款類業務的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發生兌付風險的,管理人應及時向監管部門及行業協會報告。管理人應切實履行職責,做好風險處置工作,不得剛性兌付。

對委托貸款的規範,始於2018年1月5日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限製了委托貸款作為通道。其中,嚴禁商業銀行代借款人墊付資金歸還委托貸款,或者用信貸、理財資金直接或間接承接委托貸款。

“《辦法》出台後,委托人在商業銀行的授信會嚴加審查,利用‘銀證合作’‘銀基合作’來新增授信的模式會受到抑製;房地產業通過委托貸款獲取資金的日子也將不可持續,這便於保障樓市調控政策的效果。”1月11日,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曉晴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所謂“集合類資管計劃+委托貸款”模式,有資管人士表示,該模式通常做法是,設立券商資管計劃後,由管理人代表資管計劃作為委托人,委托銀行設立一筆委托貸款,投向非標債權項目。

快速膨脹的8萬億信托貸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集合資管計劃和基金專戶投向信托貸款的已經停止備案。監管機構此次窗口指導意見中表述:對於“一對多”產品,若尚未備案產品穿透至底層資產是信貸、委貸資產的集合計劃,不再出具備案函。對於“一對一”產品,向上穿透至底層資產,投資信貸、委貸資產的委托資金不得是募集資金。

所謂基金專戶理財,源於證監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分為“一對一”專戶,“一對多”專戶兩種,二者在募集人數、投資起點、贖回上不同。

除委托貸款,監管部門對信托通道亦是強監管趨勢。

此前,2017年11月22日,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嚴格限製信托公司僅作為通道。隨之,包括中信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承諾2018年信托通道業務隻降不增。

實際上一行三會對銀行、券商、基金子公司、信托的合作監管精神並無二致。

1月11日,一位信托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投向來說信托做非標產品多些,監管這次目的不是阻止去投非標產品,而是要查資金來源,監管意思是,隻要是源頭的錢,你給我說清楚了,投向也說清楚了,中間的環節你不要給我瞎繞,不允許多層嵌套,隻要資金端合規,不是通過嵌套的,而是通過一層的方式——要麼通過信托,要麼通過資管,你投標準化產品或非標準化產品都可以。”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表示,以往借道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計劃的銀行理財池的資金,同樣不允許借道信托,同時監管還要求穿透識別資金來源。

1月11日,亦有券商業內受訪人士表示:“券商一對多的集合資管計劃走不通信托通道了。現在審查很嚴格,信托通道超過杠杆比例的,在券商開不了證券賬戶,現在券商要向上穿透審核。”

信托貸款暴增,開始於2016年,四個季度的信托貸款新增分別高達1592億元、1199億元、2003億元、3798億元。而在2015年,信托貸款季度新增僅有百億元,甚至出現負增長。2017年信托貸款繼續勐增,前三季度信托貸款新增分別高達7350億元、5766億元、4743億元。截至2017年11月末,信托貸款總規模8.31萬億元,同比增長35.10%。

有資管人士表示,2016年以來,銀行資產多通過表外信托貸款、委貸、明股實債等路徑實現“出表”。

信托貸款流向缺乏細分數據。根據信托業協會數據,2016年下半年以來,流向基礎產業、工商企業的資金穩定增長,房地產信托融資也上漲,2017年二季度流向房地產業信托資金占比9.02%,為兩年來新高。

實際上,在2017年以來表外回流表內的大趨勢下,信貸融資規模和占比有所提高,委托貸款、票據融資由於監管收緊均出現回落,信托貸款倒逼之下反而增長,也支撐了表外融資規模。

對於“集合類資管+信托貸款”模式終結,有銀行資管人士表示,一些依賴信托貸款對接各種理財資金的“玩法”,難以持續。

事實上,受到影響的還包括私募基金。

一家私募基金人士林靜表示:“吸收銀行資金的私募基金在2017年有很多投地產以及其他類別非上市公司。比如,地產公司被嚴格控製發債以及其他融資渠道,故而隻能借信托通道,走私募結構化產品。”

林靜介紹,“這種現象在過去幾年很普遍,且每次監管加強,行業都能有新的產品變通方式來規避。當下,存量產品極多。這個也是業內的‘金融創新’。”

“相關規定出台後,限製杠杆過快增加。對當下極其多以優先劣後結構的產品有直接打破剛性兌付的風險,使得劣後,甚至優先資金方虧損。”林靜說,“而如果是以債權方式發基金產品放款給企業,尤其是非上市公司,那有可能企業沒法還款,直接走破產流程,從而打破剛性兌付。近期就有一隻超10億規模的私募產品沒辦法兌付了,另有一家大型地產公司出現了多次逾期未付。”

14萬億委托貸款變局

“去杠杆”之下,委托貸款2017年以來已經大幅度少增。

根據Wind統計,截至2017年11月末,委托貸款規模總計13.91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8%。2015年以來,委托貸款增長較快。其中,委托貸款2016年新增高達2.19萬億元,遠超2015年的1.59萬億元。但從2017年4月開始,委托貸款新增出現月度萎縮。2017年1-11月,委托貸款新增僅有7168億元,占新增社融規模的3.92%,遠低於2016年的12.67%。其中一季度新增6347億元,二季度委托貸款萎縮358億元。

委托貸款,主要利用商業銀行的放貸資質,銀行作為受托人,將委托人資金代為向委托人指定的借款人發放貸款。由於銀行不承擔風險,屬於銀行表外業務。

由於銀行信貸存在規模和投向監管,部分銀行選擇與信托、基金子公司等資產管理機構合作,將資金投向資產管理計劃、信托計劃等資管產品,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以委托貸款形式投向銀行指定的借款人,有的銀行也嵌套同業通道,以減少撥備或降低風險加權資產權重。

對於資管計劃的委托貸款,1月9日,一家大型券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之前確實普遍,都在做,之後已經管住了,起碼我們不做了,也沒有人來詢價。”

不過,並非所有的券商和基金子公司都管住了自己。一家地方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張一鳴(化名)告訴記者:“2015年、2016年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仍在做資產管理計劃委托貸款,有一定存量的,也有增量,但在2017年收斂了一下,不過2015年、2016年他們還在做委托貸款,隻是增量較2015年之前少了很多。”

通過資管計劃投向委托貸款,並無詳細數據公布,外界很難窺其全貌。反向來看,多個通道類大幅度萎縮。

根據1月10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初步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年末,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券商、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3.6萬億元,增速從2016年的35.58%下降至3.49%。其中,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私募規模全線萎縮。如,截至2017年末,券商資管規模16.8萬億元,下降4.44%;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專戶規模為13.9萬億元,下降17.61%。

(原標題:“去通道”高壓繼續: 14萬億委貸、8萬億信托貸款何去何從?)

最後更新:2018-01-12 06:03:46

  上一篇:go 17家銀行衝刺IPO大提速 兩日內五銀行更新招股書
  下一篇:go 老板電器推員工持股計劃 老板提供50%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