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50 返回首頁    go 魔獸


旅遊業統計公報發布:旅遊業對GDP、就業貢獻率雙超10%

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在2016年已經達到8.19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1%;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62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6%——旅遊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11月8日,國家旅遊局發布《2016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以下簡稱《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年實現旅遊業總收入4.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彥鋒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旅遊業對經濟和就業貢獻率增長,反映了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戰略性和支撐性地位逐漸突出。“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隨著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占居民消費總比重逐步提升,未來旅遊業對經濟發展的綜合效應還會更加凸顯。”

國內旅遊收入持續增長

近年來,我國旅遊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無論是國內旅遊、入境遊還是出境遊均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

據《統計公報》內容顯示,2016年,國內旅遊人數44.4億人次,收入3.94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15.2%,占旅遊業總收入的84%。入境旅遊人數1.38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收入7949.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和5.6%;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22億人次,旅遊花費7273.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3%和5.1%。

2012~2015年,國內旅遊收入雖然在提升,但同比增速實際上是在逐年下滑的,到2015年達到低點,為12.5%。不過進入2016年後,這一增速近年來首次觸底反彈,國內旅遊收入從3.42萬億增長至3.94萬億,同比增長15.19%。

從國內旅遊人數來看,2012~2016年,國內旅遊人數從29.57億人次達到44.4億人次。其中,2013~2016年,國內旅遊人數增速連續3年回升,並在2014年突破兩位數增長。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業實現了從短缺型旅遊到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的轉變,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逐年提升,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與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觀念轉變有關;另一方麵,長假短缺導致集聚爆發式增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景點旅遊”轉向“全域旅遊”

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全麵繁榮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旅遊業成為社會投資熱點。“新時代下,旅遊正從小眾旅遊向大眾旅遊轉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從觀光旅遊向幸福旅遊轉變。”

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個人遊、自駕遊為主的全新階段,傳統的景點旅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

“推進全域旅遊代表著現代旅遊發展的方向,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表示。

劉思敏告訴記者,未來,旅遊方式多元化是一個重要趨勢。“從目前來講,觀光旅遊依然很旺盛,度假旅遊的需求在增長,特種旅遊正在爆發。所謂的全域旅遊,就是打破景區的限製,不再局限於景點旅遊,爬山、滑雪甚至各種個性化的特種旅遊方式會逐步進入大眾視野。”

去年年末,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指出,加快休閑度假產品開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提升紅色旅遊發展水平、加快發展自駕車旅居車旅遊、大力發展海洋及濱水旅遊、積極發展冰雪旅遊、加快培育低空旅遊。

按照《規劃》要求,未來還將培育20個跨區域特色旅遊功能區、打造10條國家精品旅遊帶、培育25條國家旅遊風景道、推進八大類特色旅遊目的地建設。

楊彥鋒表示,景點旅遊當前依然是國民重要的旅遊消費方式,未來全域旅遊的發展,對於消費者而言,是消費觀念逐步轉變的過程。

“即使是全域旅遊,也分為景點景區旅遊和非景點景區旅遊,這兩者之間是沒有矛盾的。但旅遊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從小旅遊向大旅遊、從低效旅遊向高效旅遊、從低層次旅遊向高層次旅遊轉變。全域旅遊顯然更加契合這樣的發展潮流。”楊彥鋒說。

(原標題:旅遊業統計公報發布:旅遊業對GDP、就業貢獻率雙超10%)

最後更新:2017-11-20 02:19:11

  上一篇:go 資管“去通道”對股債兩市影響有限
  下一篇:go “五限”政策壓頂 樓市四季度或整體進入降溫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