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魔獸
前三季度16名險企股東退出保險業 14家公司成新晉股東
“有人排隊候場,有人黯然離場”。這是前三季度險企股權變更的真實寫照。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前三季度共有18家險企(含1家險企資管公司)的股權發生變更,其中有14家險企的16名股東退出保險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有3家險企的第一大股東(含並列第一大股東)“清倉”了持有的險企股權。與此同時,有14家公司進入保險業。
一家產權經紀公司的副總經理牛先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今年經手的股權標的來看,今年委托交易的保險股權較去年少,但市場對保險股權的需求較大,尤其是一些互聯網公司對保險經紀、代理公司的股權需求強烈。
11家險企股權變更獲批
根據中保協及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8家險企已變更股權或擬變更股權(11家險企的股權變更已獲保監會同意批複).
其中,有9家壽險公司:弘康人壽、中銀三星人壽、長城人壽、利安人壽、中融人壽、中韓人壽、國聯人壽、中法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有6家財險公司:安信農業、泰山財險、大地財險、信達財險、恒邦財險、華海財險。有2家保險集團:華泰保險集團、陽光保險集團;有1家險企資管公司:中英益利資產管理。
引人注意的是,在已變更或擬變更股權的險企中,有14家險企的16名股東“清倉”了持有的險企股權,或將股權轉讓於原股東,或轉讓於新股東。與此同時,有14家公司伴隨著原股東的退出而進入保險業。
事實上,近年來保險牌照可謂炙手可熱,大批資本冀望分羹保險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據保監會相關負責人2016年披露的數據顯示,申請保險牌照的公司近200家。
與此數字相比,獲得保險牌照的公司仍是少數。本報記者梳理顯示,2013-2016年,保監會批準新設立的保險公司(包括保險資管公司)數量分別為6家、11家、13家、21家保險機構。
此外,從監管導向來看,未來獲得一張保險牌照或更難。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9月21至24日保監會在京舉辦的局級主要領導幹部研修班上表示,全係統要堅持“源頭要嚴、糾偏要嚴、執行要嚴”的總體思路,切實推進從源頭強化對保險業的風險治理,防範動機不純的投資人進入保險業。
在牌照稀缺、申請趨嚴的大背景下,緣何有公司轉讓持有的險企股權?對此,有險企人士表示,一是保險機構的經營情況大相徑庭,因此原始股東獲得股本高溢價之後選擇退出;二是保險資金監管越來越嚴格,造成一些產業資本知難而退。
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產業資本之所以對保險行業趨之若鶩,主要是保險資金成本低、規模大,可以利用保險資金反哺實業發展。而隨著監管趨嚴,保險資金的運用受到的限製越來越多,自然有資本不願意逗留。
多為中小險企
今年變更股權險企的經營業績也從側麵印證了上述業內人士的觀點。公開資料顯示,上述險企絕大多數為中小型保險公司,部分險企連續多年虧損,個別險企此前的償付能力連續多個季度不達標。
例如,國聯人壽近期發布的公告表示,其公司股東無錫報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報發公司”)擬將持有公司的24000萬股股份(占公司股份總數的12%)對外轉讓給寧波市金潤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轉讓後,寧波市金潤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位列國聯人壽第四大股東。
2016年年報顯示,國聯人壽去年淨利潤為負;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國聯人壽今年二季度末的淨利潤也為負。
再如,8月13日,華海財險公告表示,其召開的第一屆董事會第十六次(通訊)會議同意股東七台河鹿山優質煤有限責任公司將其名下華海財險的1.2億股股份全部轉讓給北京星聯芒果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後,北京星聯芒果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位列華海財險的並列第一大股東。
華海財險披露的2017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也顯示,其今年一季度末與二季度均為淨虧損。年報顯示,去年華海財險的淨利也為負。
再如中韓人壽,4月份,保監會批複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將其持有中韓人壽50%的股份轉讓給浙江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轉讓後,浙江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韓國韓華生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各持有中韓人壽50%的股權。
年報顯示,2016年中韓人壽虧損1.34億元。事實上,自2012年成立以來,中韓人壽連年虧損,2012年至2015年度的淨利潤分別為-2079.74萬元、-5640.78萬元、-7355.62萬元、-9273.49萬元,成立近5年累計淨虧損額合計達3.9億元。
個別險企股權轉讓“流產”
與往年不同的是,一些險企由於監管新規的緣故,股權轉讓事宜被迫中止。
華安財險近期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分別於2016年10月27日和2016年12月9日披露了渤海金控擬受讓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31,020萬股股權,若本次交易完成後,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不再持有華安財險的股權,渤海金控將持有本公司14.771%股權。
2017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目前,華安財險的第一大股東為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0%。其中,李光榮持有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98.60%股權,為華安保險的實際控製人。
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和海航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兩家“海航係”公司合並為第二大股東,分別持股12.50%、7.41%,共計持股19.64%,僅以0.36%的差距落後於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為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4.77%。
若渤海金控收購14.77%股權成功,則海航資本集團的三家關聯公司將合計持有華安財險約34.41%的股份,躍居第一大股東。
根據保監會2016年12月發布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的規定,“保險公司的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股權的1/3(關聯股東持股比例合並計算)”。而此次渤海金控的收購計劃超過了該規定。
渤海金控也在公告中稱,在推進本次重組期間,保監會發布了《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相關文件,對於保險公司股權轉讓的審核更加審慎,截至目前(8月31日),保監會仍在對本次收購華安財險股權事項進行審核,尚未出具正式監管意見,最終能否通過審核以及通過審核時間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同時,資本市場融資環境及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再融資政策亦發生了較大變化,對公司配套融資方案亦產生一定影響。基於以上原因,一致同意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並同意簽署本次交易的終止協議。
(原標題:前三季度16名險企股東退出保險業 14家公司成新晉股東)
最後更新:2017-10-12 04: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