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
魔獸
港股市場兩大怪:愛派息的白馬股 跑得快的巨無霸
第一怪:從年薪1萬的李嘉誠看香港高息股
說起蟬聯香港首富多年的李嘉誠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然而讀者距離首富有多遠?如果光看工資可能會嚇一跳,根據長江和記實業(港股代碼00001)的年報,李嘉誠作為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管理一家超過3800億市值的公司,其一年的工資連同花紅和獎勵,總酬金居然隻有1萬港幣!

來源:長江和記實業公司年報
但如果考慮到李嘉誠擁有30.1%長和的股份,以2016年公司中期和末期息每股2.68港元計算,李首富稅前分紅一共拿到了31億港幣(長子李澤钜稅前拿到29.4億港幣分紅)。即使大家每年實現一個小目標,也要60年才能賺到李家一年的股息收入。難怪我們月薪一萬也差點申請貧困戶,李嘉誠年薪一萬卻當上了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之一。
香港公司為什麼喜歡派息?
“收息收到手抽筋”恐怕是很多人的夢想,但長江和記實業公司最新的股息收益率2.68%,按比例算其實並不算最土豪。銀行股和公用股才是真正慷慨的主,動輒超過5%甚至8%的派息培育了香港眾多“貪息”的投資者。
許多人一拿股票就是十幾年不放,股息高的時候甚至把退休儲備都放在股市上麵,每年就靠利息過日子,幾年過後居然本金也賺了不少。下圖列出了在2017年9月底香港上市的銀行股的股息比率,算法很簡單,假如一家公司股價現在是3港元,去年全年派息0.3港元,那麼股息收益率就是0.3/3=10%。
雖然過去一年派息的金額並不能代表今年或未來都會派那麼多,但相對而言,銀行作為非常傳統的企業,每年盈利不會有太大的波動,而淨利潤中拿出來派息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對股息收益率的影響更大程度上是來自股價的高低,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過往的派息金額對比目前股價,估算假如現價買入每年會有多少利息。

資料來源:雲鋒金融整理
香港上市公司派息是有傳統和曆史的。主流的解讀是香港有超過70%的投資者是機構和專業投資者。基金公司買港股,如果上市公司不派息,那麼到了年底員工要派花紅、公司要交租金,就隻能賣股票來回收資本了。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都會願意通過派息來維持基金公司的倉位。相反國內投資者主要是散戶,即使派息也不太可能大幅度提升零售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忠誠度。
另一方麵,港股相對成熟,傳統行業中,公司的業務模式已經固定,除非有一次性的投入或並購,否則投資者更願意看到管理層通過分紅和股東分享利潤。一些大型企業如匯豐銀行本身是通過職業經理人模式進行管理,“公司的錢”並不等於“老板的錢”,如果管理不善引起股東抵觸,董事會是有權力把管理人換掉的。因此在公司賺錢之後,分派一定比率作為分紅安撫股東是慣常做法。李嘉誠每年隻領1萬港幣酬金,和所有股東一樣靠股息過日子,體現的就是集團主席和股民共同進退的決心。
高息股如何選擇?
高息股選股策略中,市場上有一種曆史十分悠久的策略——狗股策略:每年年初從道瓊斯指數找出10隻股息率最高的股票,平均資金買入;一年後再找出新的十大高息股,賣出不在名單的換成新入榜單股份。每年隻需要用5分鍾進行選股,便可重複這個策略操作,因此狗股策略又被稱為懶人策略。
至於為什麼叫狗股?有說法是當時美國喜歡賽狗,希望某些股票像“狗一樣”跑得快,但事實恐怕還是標題黨的可能性居多。如果改名為“道瓊斯股息率年周期輪換平均資金配置策略”,吸引力無疑會大打折扣,後文我們會就高息股策略做進一步的分析。
靠高息股發家致富有沒有可能?事實上香港還真有為數不少的一群投資者,每年把錢投入到某幾隻高息股裏,開口閉口都是去年某某公司派了多少錢。假如回測曆史數據,過去15年高息股策略回報超過800%,大幅度跑贏恒生指數略高於4倍的回報。
投資者買股票,每年有利息,本金還在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像匯豐銀行或電能實業等公司每當股價下跌都會有捧場客,投資者觀點是公司素質本身其實不差,股價回落買入,既能夠賺到價格,還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實現“股息兼收”。
靠高息股能否成為暴發戶?想實現這個目的難度就相當大了,因為能穩定派高息的,往往都是業務已經非常成熟的傳統行業如基建和公用行業公司。股價的波動反映的更多是環球經濟和政策,例如美國銀行業監管放鬆或稅改等,才會對相關股份有較大影響。因此一個月翻一倍的股票和高息股基本不在同一個星球上。
所以高息股的魅力在於股價波動相對穩定,隻要找到一個曆史的相對低位,那麼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同時還能夠享受到股息,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策略,長線而言,跑贏通脹也是分分鍾的事。
對應開篇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才能跑贏李嘉誠?隻要每年工資超過李嘉誠的一萬港幣,同時買入長和的股票,享受和李首富一樣的派息比例,從某種層麵講,大家就成功實現超越啦。
那除了長和以外,港股市場愛派息的白馬股真的也不少。下文提到的這些“巨無霸”級的港股,相信諸位一定也不會陌生。
第二怪:這些你一定認識的“巨無霸”級港股
巴菲特當了股神多年,除了其本身價值投資的能力之外,也有不少觀點認為巴菲特的成功是因為他幸運地出生在美國,並且投資的是美國市場。如果巴老玩的是A股,回報可能要打個折扣。
在巴菲特管理的基金當中,不難發現有相當部分企業都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例如他的愛股之一就是全球最大的飲料集團可口可樂,其它還有IBM以及MasterCard等等,在去年巴老還增加了全球智能手機“一哥”蘋果公司的倉位。這些“巨無霸”級別的跨國企業允許容納的資金足夠大,壟斷性壁壘足夠厚,也證明了長線而言,白馬股跑得不一定比黑馬慢。
很多投資新手說不熟悉港股的上市公司,其實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有相當多業務遍布內地甚至國際的公司在香港掛牌。以市值統計,不少還是“大佬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標的。如果說投資源於生活,那麼這些生活中的上市公司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是剛接觸港股的小散,那麼先從這些“巨無霸”級別的港股著手研究,門檻頓時降低了不少。
世界“最大”銀行:工商銀行(01398)
如果按照2016年Relbanks統計的世界銀行資產規模排名,以及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計算,中國工商銀行以34753.4億美元高居榜首,比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集團多出接近40%。如果以市值計算,2017年Relbanks統計工商銀行也以2297億美元在中國排名第一。
2017年的十一長假期間,中資銀行股曾經出現過一波集體上漲,消息解讀是中國央行2018年起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利好。消息雖好也要基本麵配合,否則就會變成泡沫,事實上在香港掛牌的銀行股估值相對於內地或美國市場而言都屬於偏低的情況。
以工行H股(01398)為例,即使國慶節上漲了一波之後,市盈率依然隻有7.38倍,市淨率1.0388倍。對比工商銀行A股的7.74倍市盈率和1.13倍市淨率還有相當程度的折讓。如果用美資銀行摩根大通同期的16.71倍動態市盈率和1.47倍市淨率比較就更顯得便宜了。難能可貴的是工行H股息收益率目前還有4.11%,較摩根大通2.31%高出一大截。作為中國最大銀行,過去5年派息比率維持在30%以上,難怪成為香港“貪息”一族的摯愛。
中國最大運動品牌:安踏體育(02020)
曾幾何時,李寧(02331)當之無愧是中國體育品牌一哥,在2008年8月8日,李寧先生在數億國人的注目下點燃北京奧運會的主火炬,讓這家以李寧本人命名的公司真正走向了世界。在不少消費者的眼裏,李寧這個品牌甚至成為了國家的象征。那是一個無比輝煌的階段。2008年,李寧公司創造了66.9億元收入。一年後,它以勢不可當的氣勢超越阿迪達斯,當時李寧的銷售額為83.87億元,而阿迪的銷售額為70億元左右。
然而伴隨李寧的海外戰略受阻,來源自晉江的安踏體育後來居上,通過簽下NBA,深耕三四線城市,2009年安踏國際的淨利潤達到12.51億元,成功超越李寧的9.45億元。2011年半年報,安踏銷售額比李寧多出人民幣1.6億元坐上國內運動品牌第一把交椅。到了2017年,安踏國際市值已經達到了906億港元,是李寧的5.7倍。從月K線圖看,安踏自2012年開始走出了一波漂亮的上漲。

圖片來源:有魚股票
有趣的是,國內有意想布局中國運動品牌的公司,而龍頭企業幾乎紮堆都在香港上市。除了安踏和李寧外,還有特步國際(01368)以及361度(01361),四家公司已經占據了國內相當部分國產運動品牌的市場份額(剩下還有已經私有化的匹克和沒有上市的回力)。隨著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也可能出現像阿迪達斯或耐克一樣國際性的運動公司。
中國最大的民營醫療集團:華潤鳳凰醫療(01515)
國內民營醫院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但直到2001年9月中國開放醫療市場,民營醫院才真正得以大力發展。“十三五”政策推動下,社會資本進入民營醫院的熱情日益高漲,民營醫院的數量和總診療人次數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增速已經超過公立醫院。其中,最大型的民營醫療集團華潤鳳凰醫療控股有限公司就在香港上市,是華潤集團在醫療健康的主平台。
華潤鳳凰的發展曆程可追溯至1988年,是中國發展曆史最長、規模最大、醫院投資管理經驗最豐富,公立醫院改革案例最多的醫院集團,也是中國首家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的醫療企業(股票代碼:01515)。華潤鳳凰旗下擁有103家醫療機構,分布於北京、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主要區域,提供臨床診療、健康管理、公共衛生、醫養結合等全方位、多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其中三級醫院7家、二級醫院14家、一級醫院27家、社區機構55家,總床位數近1.2萬張,年出入院病人30萬餘人次,年門急診總量近900萬人次。
華潤鳳凰的業務主要包括“經營盈利性醫療機構”和“向自有或管理的非營利性醫院提供醫院管理服務”兩項,並通過“投資– 運營 – 移交”模式參與公立醫院改革,提升公立醫院運營效率。
雖然華潤鳳凰已經是中國民營醫療集團中的“老大哥”,然而市場份額占比還遠沒到壟斷性的霸者地位,叫做“巨無霸”目前還有點虛。根據中國產業信息數據,中國民營醫院增速從27%回落,近年保持每年超過10%的增長。整體而言,民營醫療的市場依然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除了上麵三家之外,港股還有——
中國最大的煤炭商:中國神華(01088),根正苗紅的老牌國企股
中國最大的地產商:恒大(03333)和碧桂園(02007)輪流稱王
中國最大的電腦廠商:聯想集團(00992)、聯想控股(03396)
中國最大博彩股:金沙中國(01928)
中國最大的社交互聯網以及遊戲公司:騰訊控股(0700)
。。。。。。
小結:白馬常有,伯樂何在?
“巨無霸”級別的企業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通過管理層和全體員工的努力,股東的支持再加上行業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等多方麵因素成就的,或許還要有一點點幸運。
在香港,有許多公司已經做到了“中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大家在投資的時候,可以多留意一下身邊的大型企業,說不定就能從中找到好的投資標的呢!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1-27 1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