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2 返回首頁    go 魔獸


“微信背後的產品觀”課後筆記

關於交互

流程盡量極簡,隻有線性和環形兩種流程是好的。我記得某些網站注冊後不會返回注冊前頁麵而是跳到首頁,這使流程變得複雜;還有某APP從首頁瀏覽圖片,需要不斷返回首頁,而不能幻燈片模式切換。

條理清晰,比視覺表現更重要。我碰到過PM會去摳像素點,追求美感,但東西做出來卻讓人找不著重點。

單一固定路徑,比多個需要思考的好。之前某版本的微信可以在聊天列表下拉拍小視頻,但實際上使用的人並不多,後來這個功能就撤了。我想這對於web產品也是一樣,但實際上某些產品路徑太多,以至於跟蹤轉化率都成了問題。

用戶需求

主流應用要兼顧用戶知識水平,小學六年級。不管是不是主流產品,都應該盡可能去適應“小白用戶”,PM可以多從小學課本中去找靈感。

從已經普及的產品中找靈感,學設計,發現用戶認知和需求。微信就從iPhone與短信中學習了很多。

通過線索暗示用戶,一個場景最多三個暗示就能讓用戶明白。用戶不會花時間精力去理解說明文字,此時就應使用暗示,比如應用圖標長按會抖動、用垃圾桶圖標來暗示刪除功能。

社交型產品

社交產品特別依賴爆款應用,如果沒有,就很難吸引用戶從別的地方遷移過來。比如Facebook早期的newsfeed,曾經流行過一陣的偷菜,還有微信的搖一搖。寬泛一點,我覺得產品必須有特別吸引人的亮點,不然既“搶”不到用戶,也留不住。如果曾經的亮點失去吸引力(比如變成同類標配),就必須去尋找或創造新亮點。

溝通功能是基礎體驗。如果這都做不好,也不用考慮其他了。我覺得對於非社交型產品但是有社交模塊的,都應該注意這一點,優先考慮溝通。

矛盾點是隱私保護與產生新關係。微信早期單向好友即可聊天,鼓勵加好友,後來就隻有雙向好友可聊天,又開始限製好友人數。朋友圈的設計就極大地兼顧了隱私保護。

工具型產品

要給用戶使用的理由,一個就夠。這個理由也就是核心功能,必須要做到極致體驗。

核心的做極致,非核心的可以不用太在意,慢慢來,可有可無或自己做不到最好的就不做(寧缺毋濫)。雖然大家都知道集中火力單點突破的重要性,但現實中用戶與客戶會提來無數新需求,而PM也願意去加功能做新產品,這就導致核心做不到極致,非核心又顯得重要的產品越來越越多,雞肋功能產品也層出不窮。獵豹一鍵清理算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吧。

靠譜產品經理的特征

深思熟慮,不輕易下結論。比如馬化騰他們都是比較內向低調的人。

單點突破,懂得取舍。看上去簡單,但要能堅持踐行還是很難呢。

產品驅動型的產品,好好做,長期看數據肯定會漲。所以要耐得住。KPI容易起負作用,使人忽視長期發展,急功近利而失敗。

解決問題需要定義問題是什麼以及問題的邊界,然後找出合理的方案。

微信相關

聽說微信上線前迭代了幾十個版本,上線後也鮮少修改或增加功能,內部90%的新需求被砍掉。

微信早期的產品經理們夜裏兩三點下班是常態,研發也常常十二點以後,主要原因就是張小龍習慣如此。辦公室裏都是行軍床,也夠拚的。(很多創業公司都比不上)

朋友圈開發半年通宵四個月才上線,上線後半年都沒有多大起色,張小龍真是熬得住,團隊內心強大。

微信一個PM配五個左右開發,三個PM共用一個交互,團隊相對穩定。沒有所謂敏捷開發模式,迭代與開發速度卻非常快,有時候晚上討論方案第二天就開發出demo來。

微信的產品經理日常工作就是理需求、看反饋、數據分析、做調研。

微信很少社招,校招為主,產品經理都是自己培養。

注:我這個公眾號各種內容都會發,有旅遊攻略、騎行遊記之類,也有一些生活思考和工作行業方麵的想法。亂七八糟,不建議關注。

最後更新:2017-10-07 23:29:02

  上一篇:go 微信升級三大驚喜!蘋果要向微信收費,為毛這些功能隻有蘋果才有
  下一篇:go 微信這個功能太實用了,解決了很多人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