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76 返回首頁    go 魔獸


2018年私募策略 如何排兵布陣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私募基金投資的各個類型均取得正收益,特別是純股票型產品,收益甚至有超過12%的,當然這一成績與滬深300今年以來25%左右的漲幅相比略顯羞澀。其它類型,如市場中性產品持續表現不佳,全年收益不及貨幣型產品;定向增發型產品上半年表現欠佳,6月之後奮起直追,目前收益接近8%;管理型期貨產品今年收益顯著低於預期,全年收益僅4%不到。

分析基金產品,我們經常說“公募看風格,私募看策略”,那麼,2018年私募策略該如何布局?

股票型私募性價比最高

2017年股票市場表現大大超預期,翻看年初的報告,說得最多的是震蕩行情。但事實上,A股卻以大盤小盤分化為契機,以業績為表現,走出“漂亮50”牛市。一方麵,低估值藍籌業績提升,估值提升,“戴維斯雙擊”;另一方麵,高估值無業績支撐的個股遭遇“估值下跌,業績下跌”雙殺。不少白馬股走出了翻倍行情。在此背景下,以基本麵選股的私募表現亮眼。那麼,明年股票型私募又該如何選呢?

從估值來看,滬深300估值PE14倍左右,縱向與橫向相比仍處於較低位置。從盈利來看,經濟增速下降,進入存量經濟時代。經濟平穩運行,結構性行情繼續,A股EPS中位數從去年年中以來明顯提升,行業集中度也明顯提升。

股票型產品仍可能是2018年性價比最高的種類。在選擇上,還將回到基本麵分析為主。如果要給這種產品畫像的話,應該是這樣的:其產品收益更多來自企業價值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講故事的概念;更多來自持有企業的收益,而不是來自於交易產生的收益;更多來自於適當集中持有帶來的收益,而不是靠幾隻個股帶來的增長。

管理型期貨仍是必配

2017年,表現較好的是日內CTA策略,一是因為近期商品日內波動很大,存在比較豐富的交易機會,二是日內由於交易連續,價格在分鍾級的數據上也比較容易呈現連續的趨勢效應。日內策略雖然現在比較賺錢,但由於其策略容量有限,做這類策略的私募基金一直不多。由於今年缺乏持續的趨勢性行情,中長期策略整體表現不理想,整體微幅盈利。

CTA基金先天具有與傳統資產相關性低的特性,長期看海外CTA基金與美國債券相關性0.26,與美國股票的相關性甚至是負的。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股票、債券哀鴻遍野,唯獨CTA基金當年獲得正收益。這種抵禦風險的特性很快得到養老金、保險等資金關注,海外CTA基金規模很快突破3000億美元的規模。CTA是少數不論在市場下跌還是上漲的環境中都能賺錢的策略之一,長期來看CTA基金可以獲得非常穩健的收益回報。過去二十多年內,巴克萊CTA指數的累計淨值是標普500指數的1.7倍。雖然國內CTA基金曆史不長,無法對比CTA與股票、債券的長期表現。但是站在資產配置、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角度看,CTA基金始終可以作為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資產類別。

一般來說,收益、風險和策略容量是我們考察CTA基金時最關注的三個方麵。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收益高、風險小、策略容量又大的產品,這就是CTA基金的“不可能的三角”。從國外CTA的存量結構來看,70%是中長期策略,20%是短期套利策略,還有10%是中期策略,也就是說中期策略的存活率很低。在配置CTA時,仍要以中長期趨勢策略為主,適當配置短期CTA策略。

中性策略料走出低穀

2015年股指受限以來,大幅度的負基差就一直存在,導致市場中性策略難有表現,規模也大幅度縮水,2017年以來雖然負基差現象依然存在,但是負價差的幅度相對2016年已有較大改觀,到10月份基差成本基本維持年化約5%-10%左右,對於部分選股能力強的投資機構,這樣的基差成本可以通過選股來覆蓋且實現盈利。基差在近期有進一步收縮趨勢,甚至出現持續正基差現象,對於市場中性產品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建倉時點。

另一方麵,三季度以來市場風格分化不斷緩解,成長因子表現不輸價值因子,從這兩方麵來看都對市場中性策略的複蘇提供了客觀條件。從策略的收益性來看,從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市場中性策略平均收益率約為0.73%,基本上覆蓋了上半年以來的虧損。因此,我們認為市場中性策略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未來會逐步走出低穀。

(原標題:2018年私募策略 如何排兵布陣)

最後更新:2017-11-20 05:18:47

  上一篇:go 強化市場監管 煤炭價格應聲“落潮”
  下一篇:go 瞄準萬億級潛在市場 基金公司積極備戰養老目標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