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7
魔獸
注意啦!微信裏的幾大騙局你可能都不知道!
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各種APP更是層出不窮,最具標誌性的應該就是微信了,不少網友說微信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經取代我們的錢包,甚至替代了發紅包、業務匯款、轉賬、借錢……方便是方便,但由此帶來的財產糾紛也不少。
你知道嗎?
轉賬999元和1000元性質大不同
小何與男朋友談戀愛的時候,時不時會發帶有520、1314、999、88等金額的微信紅包、微信轉賬給對方,並有表達愛慕的附言。
後來兩人分手,小何認為自己發過的1萬多元微信紅包和轉賬都是借款,想要求前男友償還。但對方卻認為這些錢都是贈予,不應該還。
兩人對簿公堂,法院認定其中八千多元為借款,而對諸如520元、999元等具有特殊含義金額的轉賬不予認定為借款。
法律專業人士對此表示,“情侶之間的金錢來往比較特殊,司法實踐中被認定為贈予的可能性很大。部分金額並不是一般借貸習慣上的整數,如果沒有其他證據,通常被認為是用來表達愛意。”
有微信轉賬截圖卻要不回借款
幾個月前,小琳曾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借了2000元錢給朋友,但事後沒有補借條,隻留下一張轉賬的截圖。
沒多久這位借錢的朋友就“消失”了,不僅不還錢,微信、電話連一句回應都沒有。小琳沒辦法向法院提起了訴訟。
開庭後,小琳出具了當時雙方轉賬的截圖,但收款人的昵稱隻是一個網名,頭像也不是本人,聊天記錄已經被刪除,法院不能判定借款人就是被告。
由於一直聯係不到借款的朋友,小琳的截圖雖然是證據但是卻不能孤證定案,法院最終駁回了她的訴訟請求。
小貼士
對於微信轉賬、發紅包方式的借錢,小編建議錢可以微信轉賬,但借條還是要給,最好能附上借款人的身份證複印件做說明,有糾紛時辦理會容易很多。不要因為怕麻煩、礙於情麵而不留借條。
同時,發紅包時係統默認附言“恭喜發財,大吉大利”,轉賬時可添加“轉賬說明”。這時一定不要偷懶,務必在留言處備注好錢款的性質。微信溝通中也可以確認好對方的身份信息和款項性質,有備無患。
點擊播放
GIF/52K
雖說移動互聯發展的快速,但是,我們的個人信息也有可能沒有保障,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幾個常見的微信小騙局的案例,大家趕緊get起來!
騙局 1
性格測試
其實是某APP開發的營銷測試,這需要填寫姓名和出生日期,用自己的微信登錄泄露隱私。類似的還有免費設計簽名、測另一半長相、有多少人暗戀你、測測你的名字值多少錢等
騙局 2
投票獲獎
這類投票往往要求先關注賬號、綁定手機,並提供家庭真實信息,一旦騙子掌握到用戶的重要信息,就會編造車禍、重病等圈套行騙。
騙局 3
集讚換獎品
很多集讚活動都打著免費旗號,但兌現時仍有各類消費,不少往往是空頭支票,兌現難度大,泄露信息或買到假貨。
騙局 4
籌款治病
這類案件犯罪對象不明確,犯罪地點甚至跨國,財產難追回,其目的隻是為了騙取錢財,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輕信、不貪心、重核實。
騙局 5
拚團買水果
這種拚單主要是為商家增加APP下載量和手機消費者信息。若不法分子掌握手機號、銀行卡、身份證等個人信息,銀行卡內的資金可能會被套取。
騙局 6
砍價鏈接
這類砍價信息要求填寫姓名、手機號碼甚至身份證號碼,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
騙局 7
轉發免費送
免費送的“品牌商品”一般都是購物網站上批發的成本價格低的便宜貨。
騙局 8
轉發領流量
這類其實是廣告公司想篩選哪些手機號是有效的,以前都是一個一個試,現在直接做個網頁,等著人分享,然後就可以發廣告信息、打推銷電話了。
趕緊分享給你的小夥伴看看
千萬不要再著了騙子的道了!
最後更新:2017-10-08 07: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