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14 返回首頁    go 魔獸


環保稅開征 33萬戶納稅人4月迎首個征期

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已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並將於4月1日至15日迎來首個征期。

第一財經記者從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環保部了解到,開征環保稅各項準備工作已就緒,各地環保部門已完成全部曆史涉稅數據向地稅部門移交工作。地方稅務機關據此識別和確認環保稅納稅人33萬戶,初步建立了環保稅稅源數據庫。

目前,除西藏自治區外,各省(區、市)均已按法定程序出台了本地區應稅大氣汙染物和水汙染物的具體適用稅額。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河南等6個省份稅額處於較高水平。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表示,開征環境保護稅有利於構建綠色稅製體係,促使環境外部成本內生化,將進一步強化稅收在生態環境方麵的調控作用,形成有效約束和激勵機製,倒逼高汙染、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構建綠色稅製

黨的十九大對加快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推進綠色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明確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今後3年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使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王建凡表示,環保稅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一方麵,環境保護稅的法律效力更高、征管機製更加嚴格,可以解決排汙費製度存在的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幹預等問題,有利於提高排汙企業環保意識,倒逼其治汙減排。

另一方麵,環境保護稅以汙染物排放量為計稅依據,多排汙多繳稅、少排汙少繳稅,並對降低排汙濃度的企業給予減稅優惠,這一機製可以有效調動企業加大環保設施投入、改進技術工藝、減少汙染物排放的積極性。

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司長蔡自力表示,開征環保稅,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是構建綠色稅製,發揮稅收“杠杆”調節作用,引導企業既算經濟賬,也算環保賬,使高汙染、高排放企業加速綠色轉型,讓清潔生產企業獲得發展先機和競爭優勢,進而推進國家環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總目標。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也認為,環保稅邁出了綠色稅製的第一步,也是首次以法律形式確立的稅種,是新時代完成深化稅製改革任務的首例。它的環保意義遠遠大於財政意義,生態利益遠遠大於企業的經濟意義,

各地自主確定具體適用稅額

環境保護稅的征稅對象,為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類。環保稅法規定,大氣汙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汙染當量1.2元至12元,水汙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汙染當量1.4元至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為每噸5~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稅額為每月350~11200元。各省(區、市)可依照稅法授權,來確定環保稅適用稅額。

征收環保稅實行動態稅額調整機製,由國家定底線,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上浮。

王建凡表示,在稅政統一基礎上,適當下放稅政管理權。鑒於當前環境治理主要工作職責在地方政府,為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做好汙染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兼顧各地排汙費標準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對大氣和水汙染物設定幅度稅額,並授權各省(區、市)在規定幅度內,統籌考慮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汙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求,確定具體適用稅額。

目前,除西藏自治區外,各省(區、市)均已按法定程序出台了本地區應稅大氣汙染物和水汙染物的具體適用稅額。其中,黑龍江、遼寧、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份按低限確定稅額,其大氣、水汙染物稅額分別為每汙染當量1.2元和1.4元。

山西、內蒙古、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2個省份稅額處於中間水平,其大氣汙染物稅額在每汙染當量1.8~3.9元之間,水汙染物稅額在每汙染當量2.1~3.5元之間。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河南等6個省份稅額處於較高水平,其大氣汙染物稅額在每汙染當量4.8~12元之間,水汙染物稅額在每汙染當量4.8~14元之間。北京市按高限確定稅額,其大氣、水汙染物稅額分別為每汙染當量12元和14元。

此外,河北、江蘇兩省在省內不同區域確定了差異化的稅額,內蒙古、上海、重慶、雲南4省(區、市)稅額采取分年逐步提高到位方式。

王建凡稱,總的看,各地出台的稅額統籌考慮了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汙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要求,有利於發揮稅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調控作用。

不會出現多頭管理重複檢查

蔡自力表示,環保稅特點鮮明,專業性較強,與其他稅種相比,稅務部門無法單獨依靠直接查賬征稅,必須依靠環保部門的專業技術力量協助稅收征管。

開征環境保護稅後,是否因稅務、環保部門的管理要求不同,出現多頭管理、重複檢查等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問題?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依據環境保護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稅務機關與環保部門將建立稅收征管協作配合機製,避免多頭管理、重複檢查。

環境保護稅法規定,稅務機關負責環境保護稅的征收管理,環保部門負責對汙染物的監測管理。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進一步細化明確了稅務、環保兩部門的職責範圍以及在信息交送、納稅人識別、納稅申報數據異常複核等方麵的協作配合方式和要求。

稅務總局與環保部確定了9大類數據信息的交換標準,各地涉稅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加快搭建。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障涉稅信息實時共享,可以避免因信息交換不暢帶來的多頭管理問題。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夏祖義介紹,環保部已發布公告,明確了納入排汙許可管理的火電、造紙、鋼鐵等

蔡自力表示,下一步將加強稅務與環保、工信、住建、農業等部門之間的配合,在納稅人識別、應稅汙染物監測管理等方麵進一步細化明確工作職責,加快推進涉稅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製,著力提高環境保護稅的征管水平和效率。

最後更新:2018-01-12 00:22:05

  上一篇:go 解密81家市值超千億公司 後市多少能挺住?
  下一篇:go 宣布與瑞波幣發行機構在支付領域展開合作 速匯金國際盤初漲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