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魔獸
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 匯改不斷與國際接軌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需努力
摘要
近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相關會議上的發言中,對於中國的外匯市場形勢和外匯管理政策取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以及“現金貸”監管等熱點話題作出發言。關於中國外匯市場形勢,潘功勝指出,我國外匯市場形勢有良好的穩定的基礎。中國未來的外匯管理的政策取向有兩點基本考慮:第一堅持樹立國家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服務於實體經濟,服務於中國的對外開放。第二防範跨境淨資本的流動風險,維護金融安全。
近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相關會議上的發言中,對於中國的外匯市場形勢和外匯管理政策取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以及“現金貸”監管等熱點話題作出發言。關於中國外匯市場形勢,潘功勝指出,我國外匯市場形勢有良好的穩定的基礎。中國未來的外匯管理的政策取向有兩點基本考慮:第一堅持樹立國家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服務於實體經濟,服務於中國的對外開放。第二防範跨境淨資本的流動風險,維護金融安全。
一個經濟轉型期很重大的問題需要被厘清,那就是行政型的外匯管理體製與市場化的進出口貿易對貨幣的需求的適應性問題。在結構性調整與防通脹已成當務之急的情況下,應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來的要求,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
外匯占款是指本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在我國基礎貨幣M0中,外匯占款比例非常高。我國的M0,2005年是6萬億,2015年到了30萬億,十年來M0漲了十倍以上,在這30萬億M0當中,有20多萬億是外匯占款。也就是說,在這十年中,我國不是主動地實施貨幣寬鬆政策,而是應外匯占款需要,被動地擴大了十倍以上貨幣供應量。所謂“斯蒂格利茨怪圈”在我國表現為:銀行結售匯製的強製性,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和管製,相關外匯政策缺乏靈活性或彈性,等等。強製結匯使人民幣換來的外匯用於購買外債,外幣流回進口國用來購買我國的出口商品和勞務,再流進我國,再被強製換成人民幣,由於結匯繁瑣、換匯有額度限製等原因,使市場上外匯占款不斷增加、隻增不減,再加以乘數效應,M0膨脹加速。
眾所周知,匯率的形成原因十分複雜,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決定。但是,從根本上講,經濟實力決定幣值水平。比如,美國GDP大約是18萬億美元,我國GDP大約是10萬億美元。但是,美國的GDP較虛,金融業增加值占了大頭,製造業增加值大約隻有6萬億美元,而我國經濟較實,製造業大約占了80%GDP,世界上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工業品和消費品由我國製造。因此,可以推定,在相似的貨幣政策指導下,人民幣對美元有升值的基礎。但由於外匯占款原因,人民幣流通量相對較大,不能正確地反映貿易對貨幣的供求關係,造成人民幣升值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美國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我國由於外匯占款的原因,實際上貨幣仍是較為寬鬆。二是推高通脹。2017年上半年,我國鋼鐵價格上漲3.42%,紡織品上漲2.97%,下半年油品價格出現升高,這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必然會推動房地產、日用品等整體價格走勢。三是不利於經濟轉型升級。如果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夠,那就會不利於市場對資源包括貨幣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使生產水平和能力徘徊在附加值較少的產業鏈低端,不利於新興產業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普及,造成出口競爭力下降、收入增長減緩、資源消耗、環境破壞等一係列問題。
明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國匯改也已走過了相當長時期的風風雨雨,不斷與國際接軌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在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中保持貨幣政策的長期穩健,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三項原則:一是市場化原則;二是法治化原則;三是全球化原則。完善金融政策頂層設計,促進金融開放,加強風險管理,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減少外匯占款比例。比如,推動人民幣資本項下盡早開放、實現可自由兌換;又比如,加快建設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進一步集聚國內外金融機構;再比如,建設金融自貿區、金融自由貿易港,設立“不結匯銀行”,形成可複製、可借鑒的製度經驗。總而言之,需要讓人民幣在國際化與市場化的環境中,插上騰飛的翅膀。
(原標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 ?匯改不斷與國際接軌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需努力)
(責任編輯:DF370)
最後更新:2017-12-05 0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