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魔獸
從自貿區到自由港:中國開放新格局
對外開放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改革是個係統工程,隻有全麵合理布局,紮實有序推進,才能在改革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少吃虧。而且,當遇到困難的時候還能及時修正、減少損失,這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推進改革的考慮。
就開放而言,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在麵臨嚴峻的國際貿易格局、自身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背景下推出,肩負著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行政精簡化這“四重使命”。隨著美國退出TPP協議,中國受到的外來壓力有一定緩解,但特朗普領銜的美國在貿易政策方麵並沒有對中國顯示出更加友好的態度,如提高中國進口關稅等,中國仍然麵臨著比較嚴峻的貿易環境。心懷“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的深刻認識,中國開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節奏進行布局。近年來,中國開始了以“一帶一路”戰略為重點,以自貿區和自由港建設為示範,以資本項目開放和匯率製度改革為依托,以人民幣區域化(“股港通”“深港通”)帶動國際化,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的大國開放戰略。
設立自由貿易區
堅定開放決心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驅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傳統“三駕馬車”中的出口,麵臨急劇萎縮的挑戰。頂層設計最初的反應是以擴大內需的方式托住經濟這座大廈,因為外需在短期內是難以提振的,隻能靠內需來彌補,所以在2008年年底果斷推出了“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經過近5年的調整,中國經濟整體上實現了平穩著陸。但是這期間也積累了不少問題,如資源錯配、債務累積、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等。為此,政策重點開始轉向如何消化這些矛盾,如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著力防控債務風險”等,設立自由貿易區也是緩解結構性矛盾,並帶領中國經濟重回健康發展之路的舉措之一。
自2013年9月國務院批複上海設立首家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2015年和2017年又分別在廣東、天津、福建和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10處設立,形成了“1+3+7”由沿海到內陸、自東向西全覆蓋的自由貿易區格局。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其主要任務是探索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製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於培育我國麵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台,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上海自貿區的改革領域主要涵蓋了人民幣跨境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對外投融資便利、跨境貨幣雙向資金池、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便利、利率市場化等方麵先行先試,積極推動金融貨幣管理體製改革。上海自貿區已經擴大開放的六大領域涵蓋了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
自由貿易港是橋頭堡實現“港口-腹地”聯動
未來決策者會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港是在自由貿易區基礎上的升級,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自由港和自貿區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允許開展離岸貿易,在離岸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高端服務業,發展離岸金融等相關業務。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貨物自由流動,所有在自由港內備案注冊的企業,進出口的貨物在自由港之內不需要海關、檢驗檢疫部門進行檢查和審核,隻對重點類型、重點貨物實行抽檢製度;第二,資本自由流動,主要內容包括,改善外匯管管理方式,調整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自貿區賬戶製度,加快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等。落實到具體細節上,自由港將爭取實現“增量”外匯的自由流動,此外,自由港還將爭取大幅降低港區內注冊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第三,人才自由流動,對於港內企業聘用的外籍人才,將以發放中國綠卡為目標,在港內企業工作的外地人才上海落戶也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優惠措施。
自由港為什麼可以實現以點帶麵?設立自由港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其立足點是貿易(主要是離岸貿易)、著力點是資本流動,但出發點卻是與其相關的產業。離岸貿易的核心在於“境內關外”式監管,任何境外企業隻要在中國境內港口裝卸貨物等,都需要報關交稅,不管該貨物是否向中國境內銷售。但是現在設立了自由港,隻要不入關,就可以不交稅,也不用報關,大大節約了企業的成本。從新加坡和香港的經驗來看,離岸貿易占比超過一半,其對航運、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等產業都有較大的拉動作用。
按照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吳鬆第教授的看法,以港口帶動腹地的模式,實際上是理解中國經濟現代化空間進程的關鍵。自1840年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以來,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在空間的擴展整體上遵循由沿海到內陸,由邊境到內地的輻射模式。首先形成於沿海港口城市及其附近地區,而後再沿著交通網絡向內地發散。在當時,港口和腹地之間的物流關係是主要表現形式。由於當時水路交通仍發揮重要作用,長江沿岸也有不少開放港口,各個港口也都有自己的腹地。
據統計,從1840年到1930年,中國大地上共出現了108個開放商埠,4個租借地(港澳除外),其中沿海地區占49個。由於交通設施的局限,延邊口岸的輻射範圍較小,沿海口岸的作用較為顯著。1978年以來,中國繼續探索開放的模式。鄧小平於1979年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而後向珠海、汕頭等地推廣,本質上來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的主要形式之一。
自貿區和自由港的使命
自貿區和自由港是相輔相成的,是中國“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試驗田,是“實行高水平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的具體體現,是“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放寬市場準入”承諾的兌現。上海作為首家自由港和自貿區綜合示範區,將逐步形成以自由港帶動自貿區,以自貿區支撐自由港,有分工、有協作互相補充的開放格局。從自貿區方麵來說,有如下四個方麵的任務:
第一,貿易自由化。即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幹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製造和再出口。上海要做貿易中心,應發揮航運的優勢做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這裏麵最核心部件有兩個: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包括資金、運營和營銷)來中國設立分支機構,或將上海作為貨物貿易集散地;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離岸貿易的最核心要點是解決跨國公司的資金管製問題,自貿區內企業允許建一個國際資金池和國內資金池,當中設計有互聯互通的管道,力圖實現外匯資金集中運營,以便建立跨國企業的全球資金管理中心。現在有自由港和自貿區配合,訂單、資金和貨物都可以在上海完成。更重要的是,推進與自由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配套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運金融交易平台,允許境內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和航運遠期交易。在自貿區內將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
第二,投資的自由化。自貿區內投資會大部分實行備案製,取消外資持股比例或經營範圍等諸多限製。預期率先在試驗區範圍內改革投資項目管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管理、工商登記這三個環節。對外資的“國民待遇”將首次延伸至“準入前”,並不再依賴當前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來進行行政控製。當然,投資是雙向的,鼓勵中國資本從自貿區向海外直接投資,讓自貿區同時成為中國資本走向世界的平台,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
第三,金融的國際化。筆者認為這才是自貿區的真正內涵,其終極目的就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過的一關是放開資本項目管製。投資和貿易相關的資金可以自由兌換,利率、匯率都是市場決定的,會積極探索麵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製。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重點,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保險等領域的使用。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可能具有有限牌照)。嚐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鼓勵其建立綜合交易平台,全麵放開產品創新。
第四,行政的精簡化。自貿區將實施“一線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一線”指國境線,“徹底”被不斷強調。因此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在現有的開放試點裏,化繁為簡,減少行政成本,提供一條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有效路徑。
自由港與自貿區定位略有差異,如前文所說,通過貨物、資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動,降低跨國企業的貿易成本,實際上可以成為帶動自貿區建設的“突破口”,成為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紐帶。
自貿區和自由港的設立,是倒逼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及完善法製保障等多項改革任務的動力。過去幾年,全球化形式變幻莫測,“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不斷,地緣政治衝突頻繁。同時,中國國內也處於經濟增速下行、經濟結構性轉型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陣痛期。唯有改革,才能使得中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唯有開放,才能抓住全球化格局轉變的戰略機遇期的機會,隻有主動求變,才能從容應對變化中的政治秩序。
(原標題:從自貿區到自由港:中國開放新格局)
最後更新:2017-11-11 03: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