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
魔獸
“一條”徐滬生:微信是最值得投入的渠道,不會做內容有錢也玩不轉
這是今天內容創業領域最重磅的消息。
被譽為“內容電商領頭羊”的“一條”近日完成了4000多萬美金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寬帶資本、鷗翎投資(Ocean Link)領投,另有多家基金及老股東跟投。此前,一條曾獲得摯信資本、海納亞洲、華人文化等著名基金的投資。
“一條”稱本輪融資完成後,將繼續踐行此前的目標:持續升級內容電商。毋庸置疑,在內容電商的賽道上,“一條”不僅在領跑還要加速前行。
第一時間,新榜專訪了“一條”的創始人徐滬生。
“一條”是“階層化電商”
還是攝影棚最大的電商公司
15天突破100萬粉絲,2014年創辦之初,這讓“一條”成為微信生態圈空前的內容創業神話。如今,“一條”的微信粉絲已達2100萬,全網粉絲超過3500萬。
《外灘畫報》主編出身的徐滬生看來,“一條”目前的用戶和自己過去做雜誌時候的讀者,基本一致,分布比較廣泛,從大學生到中產階級,喜歡閱讀,關注生活品質、文藝潮流。
徐滬生
“一條”的核心是生活方式,徐滬生自信地認為,看它們的人一定是對生活美學有強烈興趣的。2016年4月正式加入電商賽道前,“一條”就已經成為中國用戶最多、最優質的生活媒體平台。此後一年,又快速形成規模化的電商。
目前,“一條”團隊有300餘人,其中200餘人服務於電商。
現階段,“一條生活館”電商平台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00萬人,單月營收接近1億。已是國內匯聚全球良品品牌最多的平台之一:囊括1000多個品牌,1萬多件良品,數萬Sku,覆蓋生活、家居、電子、美妝、服飾、美食、圖書等20多個領域。
徐滬生解釋,他們不是一個大眾化電商,也不是一個垂直電商,而是一個“階層化電商”,針對中產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生活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一個買咖啡、圖書的人,會買咖啡豆、咖啡機,他們對服飾、護膚、電子產品的需求,也會比較高。“我們的用戶,會在所有品類下單。我們的推薦係統,也會更精準”,這位儒雅的上海中年人表示,在這方麵,“一條”類似MUJI這樣的平台,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全麵的滿足。
隻不過,“一條”是匯聚了全世界數以萬計好產品,而不是單一品牌。
新榜:在我們看來,200多人做電商已經算是龐大的團隊,你們的電商團隊有哪些具體分工?
徐滬生:2014年創業的時候,我們才18個人。2016年,我們正式做電商之前,“電商團隊”才5、6個人。技術研發也沒幾個人。想明白之後,就要堅決、大膽地投入。人是第一位的。
與大部分電商平台相比,200人的電商團隊還是很小的。但是對於我們的這麼輕的電商模式來說,200人,已經可以支撐一個月兩三億的營收規模了。
電商團隊,包括買手團隊、產品編輯團隊(創意編輯、攝影)、運營、數據、客服,等等。另外,我們的技術研發團隊已經接近百人。
“一條”上線三周年聚會
新榜:在“一條”的內容電商消費人群中,消費主力是哪些人?你怎麼評價他們?
徐滬生:30歲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占到較大的比例。他們對於產品品質和生活美學有較高的要求,也有較強的購買力。簡單地說,就是中產階級人群。中國的中產人群,會是全世界最大的。而且,他們的出現、消費升級,剛剛開始。不像歐美、日本,早就是一個中產階級社會了。
新榜:粉絲購買力如何?
徐滬生:我們用戶的購買力非常強。我們的平均客單價接近500元,App用戶的平均客單價接近800元,遠遠高於一般電商、海淘。
新榜:相比傳統的平台電商,高轉化率是內容電商被視為一門好生意的突出優勢,“一條”的內容電商轉化率情況如何?
徐滬生:傳統電商,最大的成本是流量。今天,電商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要做大規模,就得燒錢。問題是,燒錢買來的用戶,留存率、複購率未必高。
而內容,是精準獲客的最佳渠道。你做什麼內容,就吸引什麼樣的人。你做高爾夫球的報道,就吸引打高爾夫的人群,你做教育的內容,就吸引家長,再細化下去,你做小學生的教育內容,就吸引小學生家長……
而一條,就隻做生活方式內容,就吸引關注生活品質的人群。
“一條”拍攝現場
內容的投入,和打廣告相比,還是低的。關鍵是,更精準,用戶粘性高。你不可能天天砸廣告嘛,但是你的內容是每天推送給用戶的。
這樣獲得的用戶,複購率也高很多很多,因為他們相信你。而這個信任度,是源於他每天看到你的優質內容。
有一次,我接待來訪的美國《國家地理》的高層,我開玩笑地說:你們有幾千萬用戶,如果你們做戶外電商,用戶一定會跟著你們買買買。因為沒人會懷疑美國《國家地理》的公信力。
在這方麵,可以說,中國的內容創業公司,已經走在了美國媒體的前麵。它們還是依賴單一的廣告模式。
新榜:“一條”既有視頻也有圖文,視頻和圖文二者誰帶來的電商轉化率更高?
徐滬生:我們靠視頻吸引用戶,電商內容就是圖文。在產品的描述方麵,我們的投入是很大的。我們不會是倉庫最大的電商公司,但是我們會是攝影棚最大的電商公司。
不會做內容
哪怕再有錢,再紅,也玩不轉微信
去年8月,根據新榜對5000多個新榜指數800以上頭部大號分析,有七分之一都在嚐試內容電商。如今,這個數字可能隻增不減。
不過,據徐滬生觀察,這七分之一做電商的大號,可能有99%,投入人力不超過5個人,月收入很難突破兩三百萬元。
“一條”創始人及高管團隊
他認為這個意義上的“自媒體電商”,大多是順手賣一點產品,產品的數量很少。而“一條”開始就是要做一個電商平台,堅持自建平台,而不是用外麵的微店係統。
“所謂電商平台,就是用戶知道你這裏有很多很多好東西,一想到買什麼東西,就到你這來看看”,他解釋,這就是所謂“目的地式的購買”,而不僅僅是一個“發現式的購買”。
新榜:大號紛紛嚐試搞電商,你覺得內容電商真正的風口來了嗎?還是已經過去了?或者正當其時?
徐滬生:我們做視頻、做電商,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風口”。我們做這種“高冷視頻”的時候,大家也不看好,因為當時最主流的投資邏輯是“得屌絲者得天下”。
我們決定做電商之前,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因為我們是一個純粹的內容團隊,一點電商基因都沒有。
市場需求、空白,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優勢,是最重要的。
我們做電商,是因為看到我們采訪的那些那些設計師、職人,生存得很艱難,那麼好的東西,賣不出去。他們也有淘寶、天貓店,但是沒人訪問,他們也買不起流量。另一方麵,很多高素質人群,不知道去哪裏買好東西。我們自己,我們的朋友,很多人去日本、台灣、北歐旅遊,就瘋狂地買買買。其實很多產品,都已經進了中國。線下線上都有,但是大家找不到它們。
一條, 就來連接兩者: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數以萬計的良品品牌。
“一條”讓自己的編輯來演示產品
新榜:微信公眾號已經誕生5周年,從當初的新生事物到紅利期爆發,再到今年以來,大家普遍感受到公眾號的打開率下降,您對公眾號生命周期有什麼看法?
徐滬生:任何產品都會有爆發、衰退、調整。盛極必衰,是曆史規律。但是,公眾號的打開率,也許是日趨走低,但是像電商這樣的“新內容”,也在日趨擴大。相比而言,微信還是最值得投入的渠道。
對於做內容的來說,微信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保護牆:不會做內容的人家,哪怕再有錢,再紅,也玩不轉微信。
新榜:有很多自媒體都在試水內容電商,走了不少彎路交了很多學費,發現其中存在不少坑。“一條”被譽為國內“內容電商領頭羊”,在內容電商實踐中有哪些經驗教訓,最想跟業界分享?
徐滬生:內容和電商,要有一致性。對於一條來說,就是堅守內容的調性、電商選品的調性,兩者高度一致。
做內容,難的是選題;做電商,難的是選品。做內容的人,為了追求閱讀數,很容易降低格調,默多克說過,提高發行量的唯一辦法,是降低格調嘛。做電商的人,為了追求規模,也很容易降低格調,去做大眾化的東西,一賣就是幾萬單。
但是如果失去了自我,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陷入同質化競爭,最後連利潤也會沒有。你降價,對手會降得更低。
內容電商,要根據自己的內容,深耕電商平台。關鍵是選好東西,推薦給自己的用戶。你既不能停留在“也賣點東西”這種初級模式,那就是小而美,更不能陷入廉價促銷、價格戰的大眾化模式。
兩者相比,小而美,還靠譜一點,有意義一點。做內容的人,一般都有文化有品味,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小而美,自己喜歡,用戶喜歡,也不錯。但是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可能投資價值就不太大了。
新榜:除內容電商,“一條”的廣告營收情況怎麼樣?
徐滬生:廣告是我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我們的客戶超過400家。去年以來,明顯地可以感覺得到,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投入比例越來越大。我們2014年創業的時候,大多數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投入不超過5%,今天這個數字已經翻了很多倍了。
傳統媒體的廣告份額會持續下滑,轉移過來的廣告額度,是巨大無比的。過去高端雜誌的廣告份額,會轉向一條這樣的優質自媒體。一條的團隊裏,做過高端雜誌總編總監的,有一大堆。這方麵,我們可以說熟門熟路。
我們給廣告的指標是,把整個公司給養活了,cover全部成本。剩下,電商利潤就是淨賺的。
公眾號打爆款
App豐富產品,做大長尾購買
除了微信公眾號,App也是“一條”內容電商的主力戰場。
而且“一條”的App上沒有內容,隻有純電商。在徐滬生看來,App用戶,都是一條電商的重度高頻用戶。
通過微信的日更內容高頻地“喚醒”,將高粘性、高精準的用戶導流至App,成為“一條”的獨特路徑。徐滬生說:“我們的提醒,是通過優質內容,而不是短信騷擾、促銷信息。”
“一條”的App頁麵
新榜:你如何看“一條”旗下微信公眾號和“一條”App之間的關係?
徐滬生:我們的邏輯很簡單:微信號天天推送內容,然後,從2100萬微信閱讀用戶裏,轉化出購買用戶。重度購買用戶,會去下載App。我們的App上不放內容,就是一個純電商平台,一萬多件美美的好東西,他們就每天刷,直接購買。
我們通過App完成的電商交易額,超過三分之一。隻是我們做大App的路徑,是靠優質內容,而不是靠市場推廣。
新榜: “一條”在App上的策略是什麼?重心放在哪裏?App的引流是靠微信公眾號,還是自有的其他投放渠道來吸引裝機?
徐滬生:迄今為止,我們完全沒有砸錢推廣過我們的App。App的引流,主要是靠自己的微信號,靠我們的視頻在全網的巨大播放量。
App上,產品極大豐富,做大長尾購買。微信公號則是打爆款。
我們的Sku已經有2萬多。每天有交易的活躍Sku好幾千。微信,你就是一天推8條,也不可能實現這麼多Sku的交易。
“一條”的精致擺拍
新榜:如果“一條”有通過投放渠道來獲取App裝機,你們現在的投放是不是跟當年做公號廣點通投放時那樣勐?
徐滬生:如果為了估值、融錢,我們應該去砸錢,分分鍾可以做大規模。但是,我們要的是有效用戶、高素質用戶,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擴大用戶數量。
如果中國有很多匯聚優質用戶的平台,我們肯定會去做投放,問題是中國沒有這樣的平台。從大眾化平台,靠廣告砸來的用戶,對於我們來說,轉化、留存、複購率太低了。靠內容拉來的用戶,數據會好很多。隻是會慢那麼一點點。不過,我們也不急,我們的模式,本身就是一個深耕的模式。
台灣、日本、歐美的線下生活店
領先我們太多年了
“一條”宣布融資完成後,一方麵繼續在內容端加大投入,打造優質生活視頻,擴大內容端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麵,一條將在產品供應鏈端繼續深耕,以提升選品範圍、交貨速度、客服響應等電商服務體驗。
“一條”還要大規模向外輸出自己的電商能力,目標是把分銷機構擴大到1000家以上。此外,還在打造垂直頻道“美食台”。
2018年,“一條”將向線下發展,開設一條的線下生活館,作為一個全球優質品牌的匯聚平台,把自身在供應鏈上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上線三周年
新榜:按照規劃,接下來要開拓超過1000家分銷機構,這方麵有詳細計劃嗎?
徐滬生:中國優質的微信號、自媒體,數以萬計,絕大多數是一個人、兩個人在運營,他們缺少變現模式,也沒有人手和經驗去拉廣告。寫軟文,寫個三篇爆款,人都寫殘了。
它們隻要和“一條”合作,拿出一些內容位置,給我們的電商內容(我們的電商內容,等於雜誌品質的獨立設計報道),銷售之後,和一條分成,它們拿大頭。他們隻要拿出完全多餘的流量,其他什麼也不用做。我們的選品,都是全球最好的良品,它們的用戶也會喜歡。“電商味”很淡,隻不過多了一塊“生活內容”。
這種合作,我們剛剛做了幾個月,增長非常迅勐,一些二三十萬粉絲的個人號,做得用心的,每個月可以從我們這裏分到7、8萬,一年就是100萬的收入。
百萬粉絲的大號,十萬粉絲的微信號,都可以與我們合作。零門檻,零成本。
“一條”的視頻內容畫風
新榜:明年,你們要向線下發展,開設線下生活館。線下生活館具體是怎樣規劃的,有哪些特色?會更類似亞馬遜線下店還是無印良品線下店?
徐滬生:除了內容,一條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有1000多家全球良品品牌,我們的供應鏈已經控製得很好。
台灣、日本、歐美的線下生活店,領先我們太多年了。但是,中國有最龐大的中產階級人群。
我們開店,會更像日本的一些生活方式買手店吧。上個月,我們團隊去東京考察了十幾家美好店鋪,可以說,在日本,它們也是超級網紅店。
比如說,一個前媒體人,在東京開了一個米店,匯聚了日本各地的好大米、風味食材、精選的廚房用品。這樣又有高級style,又非常接地氣的生活店,國內幾乎還沒有。它們的店鋪設計,也很樸素、極簡,不像我們的一些生活概念店,裝修得很誇張、成本很高。
新榜:華人文化的黎叔曾透露“有時會收到徐滬生的微信說頭又炸掉了 ,很多投資人天天去煩他,跟他談估值……”你現在還有這樣的煩惱嗎?您最近一段時間,最大的焦慮和壓力是什麼?你是怎麼應對這些焦慮和壓力的?
徐滬生:投資人當然更關心公司的商業模式。隻是前兩年,我們和投資人談文化的價值,大家也的確不太相信,覺得你虛頭巴腦的。那時候像黎叔那樣懂文化產業的投資人,還是極少數。但是最近這一年,似乎大家都看明白文化、內容的巨大價值了,不需要我們費很多口舌去說服別人了。內容=流量=價值。
不過這也是正常的,不管你是做什麼的,最終都需要拿業績來說服別人。
我個人最大的焦慮,是我們每做一件事情,上下遊都不成熟,每個環節提供的服務,都不符合你的想象。很多事情,乃至很多細節,都需要自己去琢磨、去親手做出來。
比如說,做內容,外麵完全沒有現成的攝影師、編輯記者可以挖,都得自己去訓練、培養、磨合。當然,這也就是一條的機會所在。等到市麵上湧現出無數會拍短視頻的攝影師,創業的機會也就沒有了。
應對壓力的辦法,看書吧。不過看書,也不是為了應對壓力……自行車,是上班的時候騎,附近3公裏,騎車最快。
“一條”的精致內容
新榜:有人說,您本質上是一位詩人,您所做的一條是“生活美學”,但內容電商落實到具體執行過程時,很可能更像一門生意。有沒有過那麼一瞬間,讓您覺得“有兩個自己”——一個是詩人,一個是商人?為什麼?
徐滬生:我過去一直做雜誌總編輯,一直管人、管事、管流程、管錢的,很多時候的確內心非常厭煩。
不過,古時候的詩人,也都做事的,也不是隻有陶淵明那樣的詩人。白居易、蘇東坡,管的事情更多、更大。不從事任何實際事務,專門寫作的作者詩人,是近代以後的事情。詩人就應該很神經質,是更晚期的現象。歌德也做事的,拜倫那麼神經質,也做事的。
不過做事是做事,寫作是個人私事,我們平台賣書賣得很好,但是我自己的詩集,不會拿到一條來,以我的名義去賣。我寫作用的是筆名,詩歌圈外的人也不知道。
最後更新:2017-10-08 1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