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魔獸
銀行業準入放寬!外資股東主要持有哪些中資銀行?這是最全名單
約束外資股東持股中資銀行的監管紅線迎來突破。
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提及,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製,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事實上,市場此前對提高外資持股中資行比例上限一直抱有期待。不過在銀監會2015年6月發布並施行的《中國銀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中,並未把相關的持股比例上限提高,單一外資股東對中資銀行的持股上限仍為20%。
持股比例上限也限製了外資股東提高話語權的可能,疊加外資股東自身遭遇的經營困境及戰略布局調整等因素,讓不少外資股東在近年選擇撤出對中資商業銀行的投資:減持對象從最初的國有大行,漸進至股份行,現已波及中小銀行。
不過從去年底開始,監管部門不斷通過政策及吹風,表明要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外資準入限製。前期央行和銀監會等部門也在密集調研,就金融開放征求意見。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目前我國金融業總體運行平穩,具備了進一步開放的良好條件,當前金融體係能夠接受外資以更高持股比例進入。
就銀行業而言,連平認為,銀行業等規模體量較大,外資提高持股比例的資本金要求較高,境外機構大規模持股國內大型銀行的可能性不大,但逐步提高對中小型銀行的持股力度的可能性會相對更大一些。
不過,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成員、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在《2017·徑山報告》研討會上也表示,對外開放應該是普適的,在市場準入、國民待遇及負麵清單等方麵,應該遵守國際規則,“原來,我們隻是片麵地強調要取消股比限製和業務限製,而現在,我們應更加重視中外資金融機構的同等待遇。”
外資股東持股比例限製將取消
單個境外金融機構持股中資金融機構不得超過20%/同一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綜合不得超過25%,兩條規定源於銀監會2003年頒布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
事實上,外資股東對提升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上限一直抱以期待,這樣外資投資者從戰略、財務上的自主權都會更高,較高的持股比例也使得外資機構的話語權更大,可以使被投資銀行更多遵循外資的運行機製,較多的持股也能帶來外資的投資粘性,不會輕易拋售。
不過銀監會在2015年6月發布並實施的《中國銀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中,並未把相關的持股比例上限提高。直到去年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公開表示,將放寬外商在銀行、證券、期貨、保險領域的投資限製,彼時消息傳出,就出現 “外資持股中資行比例上限或將提高” 的解讀。
今年3月,銀監會發布通知稱,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入股參照關於境外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或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商業銀行的相關規定。銀監會7月份發布的《關於修改<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中,也提及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可以發起或者戰略入股中資銀行。
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正在加快銀行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步伐,放開外資機構對中資銀行持股比例限製的唿聲也越來越高。
朱雋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2017·徑山報告》研討會上就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非常迅勐,中資金融機構實力雄厚,在銀行業的表現尤為明顯。“但外資仍然希望中國對銀行業實行全股比、全牌照的放開,他們認為,放不放開是中國的事,而放開後外資是否繼續進入或是否提高其對中國的投資是外資的事。”
“事實上,由於中國市場十分重要,外資機構均表示它們必須進入並占有部分中國的市場份額,但程度如何取決於其對中國經濟前景是否看好,中國當局的宏觀政策是否有利於外資在中國市場上的運營,以及中國金融市場在外資集團發展戰略中的地位等因素。這反過來也相當於是對中國經濟,對中國宏觀政策的考驗。” 朱雋稱。
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也認為,放寬金融服務業的外資投資比例限製,無疑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又一裏程碑。“更多的外資參與將有助於推動內地金融巿場的國際化,並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外資機構需要什麼樣的開放?
除了提高持股比例外,外資行還比較一致地希望能夠一視同仁,尤其是在某些銀行業務領域,希望能夠憑借其在成熟金融市場中的經驗分一杯羹。
朱雋認為,對外開放應該是普適的。“在市場準入、國民待遇及負麵清單等方麵,我們應該遵守國際規則。原來,我們隻是片麵地強調要取消股比限製和業務限製,而現在,我們應更加重視中外資金融機構的同等待遇。”
主題為《積極、穩健地推進中國金融開放》的《2017·徑山報告》綜合報告中也提及,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和放鬆外資機構的持股比例,真正推動金融機構的開放。
報告認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開展業務,就是中國的法人機構,接受中國監管部門的監管。所以當局應該按照內外資同等對待的原則,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麵對中外資機構一視同仁,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具體而言,可以放開銀行業的外資持股比例限製,取消對外資銀行股東總資產的要求,取消對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的最低開業年限要求等。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理事單位、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則認為,就體製機製而言,中國銀行業的改革空間已經不大,而且無論是規模、創新能力、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外資銀行根本成不了鯰魚。“在目前的情勢下,要吸引外資銀行進入,降低準入門檻不是主要的,關鍵是金融製度體係的清晰與相對穩定。”
“這方麵,要明確幾個關係,一是管製、監管、調控的關係,二是監管與國家戰略的關係,三是監管與被監管的關係”,劉曉春認為,“現在講金融對外開放,更多的是為實現我國資源更有效的配置,因此通過對外開放,重點應該是建立不同金融領域的國際中心,讓各國機構到中國來進行資源在國際間的配置”。
外資行這些年的“進與退”
銀行業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外資戰略投資者紛紛選擇退出中資銀行持股。
2004年8月,匯豐入股交通銀行,此後一批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當時羽翼未豐的中資銀行,見證了後者從引資上市到發展壯大的蛻變過程。
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全球經濟未能複蘇,加上監管要求提高,外資銀行流動性進一步告急,不得不回籠資金提升自身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以滿足監管要求。這也致使從2008年末開始,陸續對國有大行和股份行進行減持甚至清倉。
從2016年開始,外資股東對中小銀行的投資也開始撤退。澳新銀行就在今年1月正式宣布出售其持有的上海農商行20%的股權,該行總裁廖賢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基於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將精力和資源聚焦於自身業務的考慮,該行還將繼續出售在亞洲地區的部分銀行股權。資料顯示,目前澳新銀行還持有天津銀行12%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外資行對中資銀行持股主要以對中小銀行的投資為主,但從多家披露增資擴股計劃的中小銀行來看,不管是否參與定增,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都在下降。以今年披露獲完成定增計劃的中小銀行為例:下麵四家銀行框起來!
南京銀行:目前法國巴黎銀行通過直接和QFII合計持有南京銀行18.63%,其中法國巴黎銀行(QFII)三季度減持1861.47萬股;此外,該行募資規模近14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方案已獲得當地銀監批準,正在繼續推進,而法巴銀行並未參與此次定增,合計持股比例預計還將下降超過3個百分點;
齊魯銀行:今年7月推出大規模定增方案,該行單一第一大股東澳洲聯邦銀行(持股20%)雖然以股權對價認購的方式參與了此次定增,但定增完成後,澳洲聯邦銀行的持股比例將下降至17.88%;
廈門銀行:今年三季度完成大規模定增計劃並變更注冊資本,該行股東江蘇舜天的公告顯示,廈門銀行此次增資擴股僅麵向新股東,因此富邦銀行(香港)並不在增資範圍內。以此計算,增資擴股完成後,富邦銀行(香港)的持股比例將由19.99%下降至15.78%;
北京銀行:240億元定增已獲發審委審核通過。該行第一大股東荷蘭ING銀行也參與此次定增,不過根據此前方案計算,定增完成後,ING的持股比例將由13.64%下降至13.03%。
除了減持中資銀行外,部分外資銀行還關停在華網點。數據還顯示,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資產比重由2006年末的2.11%下降至2016年的1.26%。
在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看來,十多年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差強人意,關鍵的原因是:
因為資本金的約束,在體量上根本無法與中國的銀行相抗衡,也因此根本無法深度進入中國龐大的本地市場;中國特殊的銀行間市場,外資銀行的體量沒有能力影響這個市場,外資銀行在這方麵的專長也無從發揮;中國客戶的風險邏輯與外資銀行的風險管理邏輯的錯位,使外資銀行在開拓業務中一方麵裹足不前,一方麵還是難以把控風險;監管政策和方式難以適應。
而這恰恰說明,中國金融業需要更大程度上的開放,因為開放能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體係的改革,特別是建立有效的監管體係。
(原標題:銀行業準入放寬!外資股東主要持有哪些中資銀行?這是最全名單)
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最後更新:2017-11-11 23: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