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新东方
学员分享:口译实践两点感悟
小女毕业于大外,2012年参加了北京新东方口译班学习,2013年赴纽卡留学,2014年成功应聘北汽福田同传。整个培训、留学和求职过程都得到了北京新东方老师的一路呵护和无私指点,今儿从实践角度说两点感悟,略表对北京新东方的感激之情,也希望对需要的人有点启发,不妥之处,望各位前辈、师哥师姐或弟妹们海涵。
郭茁芊
一、同传实践出乎预料
不管是在北京新东方,还是在纽卡留学,课上课下材料多为演讲,或者seminar发言。发言稿经过多次修改,语言风格适合公共演说。尤其观众对演讲主题不熟悉时,讲者比较注重观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因此语速适中,有适当停顿逻辑强,少语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员的听力和精力分配达标,可能不必再为处理原文语意额外分神。如果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那么运用短间隔加跟紧原文的策略,则可能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但在做译员的时间里,材料多是在一周内完成,不会在语言表达下倾注过多精力。材料内容跟公司相关部门的业务相关,因此会议双方对内容都有相当的熟知度。此时讲者比较关注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汇报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更多地内容)。同时会议双方对语病,逻辑欠缺的容忍度较高。此时,就可能需要译员分出一部分精力处理原文的语句和语意了。如果把中西表达不对称,缺逻辑,缺成分的译文直接扔出来,可能会让客户一头雾水。
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就想到了“脱离语言外壳”,这六个字写在北京新东方白板上,不管笔记示范做了多少轮,字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多少遍,但六个字一直留在白板上。当时并不理解这六个字改如何应用在实践里,耽于所谓译文的“忠实度”和“完整性”更是诺诺不敢对原文进行任何剥离。参加工作后,慢慢发现这句话的重要性。一为大家一直在探讨的中英文表达不对称的情况。很多字词语句,如果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扔给听者,可能并不能让听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语意。比如,最近领导大人就在会上说,如果不满足什么什么条件,那最后得出的结果就会“等于零”。这个“等于零”,如果译员之前铺垫的好,或许可以考虑直译,文采效果兼顾。或者为了保语意,可以考虑弃文采,直接给出结果。二是,原文少逻辑,多语病,语句重复多。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剥掉那层壳,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过去,不但听众不容易抓住重点,更会容易让人怀疑译员本身的翻译能力。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有归纳处理的能力了。同传时,可以考虑适当拉长间隔,多表达原文意图。
二、交传之逻辑与语意重点
非学术交流或者非大型正式的商业交流的场合下,最大概率的情况是无稿即兴发言。原文本身可能会缺少逻辑链条,或者有重复,甚至出现一位讲者说一半,另一位插进来进行补充。平时交传多为业务交流、项目汇报或集体决策。讲者不会关注语言表达,而会关注结果。这个时候就需要译员发挥主管能动性、梳理逻辑和语意重点了。
逻辑和语意重点说的是北京新东方老师强调的“少记多划”和“葡萄串”。熟练这两点,足以应对任何意外情况。下笔要稳要迟,核心是迟,一针见血,不能恋战或绣花。整体结构处理要有一个主题,类似葡萄串的枝,可以串起整块内容。遇到新的主题,就要另起一串葡萄,如此,译员省时省力,听众也更容易理解译文。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也遇到很多其他的不测和惊吓:语速过快、音量过小、口音不一、突然增加材料或者话题(多半是自己不会的领域),会议气氛时而凝重、时而有火药味,这时考验的不是基本功,更是反应速度,心理状态甚至爱国立场。
做学生时,我们拿到的材料“interpreter-friendly”。但是实际工作中,材料不是很友好,听不明白的成分较多,很多爱好者因此措手不及。再次感谢北京新东方在我口译学习的初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会我脱离语言外壳、梳理逻辑和语意重点,帮助我顺利圆梦口译。
推荐课程:新东方口译/翻译课程
(责任编辑:尚宏)
新东方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新东方网https://bj.xdf.cn/
最后更新:2017-01-01 1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