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新東方
2013年牛欄山第一中學10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 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坍圮/癖好 筵席/垂涎三尺 譏誚/金蟬脫殼
B.堤岸/提防 胼胝/民脂民膏 山岡/剛柔相濟
C.狙擊/刀俎 諂媚/陷害忠良 拮據/詰屈聱牙
D.恪守/可汗 毗鄰/如喪考妣 契約/鍥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舊城保護和改造工作的穩步推進,不僅帶動了房地產開發,取得了經濟
效益,而且在潛移默化中聚集著人氣,改善著人居環境。
B.談起三聚氰胺,許多奶粉用戶深惡痛絕。當有關媒體記者探訪生產有毒奶粉的企業負責人時,他們往往三緘其口,諱莫如深。
C.本公司承接室內裝潢業務,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專業的施工隊伍,秉承“用心服務”的宗旨,使無數家庭蓬蓽生輝,使您的消費物超所值。
D.曆史無數次地證明,大凡在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大師往往能虛心求教,吸納百家之長,同時又能師心自用,別出心裁,在繼承的基礎上勇於創造。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任何人也不能動搖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意誌,任何人也阻擋不了兩岸推進交流合作,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曆史潮流。
B.在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開艙儀式暨搭載物交接儀式上,有關專家指出本次搭載物種豐富,涉及學科領域眾多,研究課題規格及產業化經濟價值是以往曆次搭載中最大的。
C.羅映珍每天守候在丈夫身旁,含淚寫下了600多篇充滿愛的日記,她不僅喚醒了許多人在這紛雜時代中對內心情感的拷問,也喚醒了自己因公受傷沉睡多年的丈夫羅金勇。
D.旨在通過鑽探研究地震機製、捕捉餘震直接信息以提高地震監測和預警能力的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將於近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實施。
4.根據所給的解釋,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使用的都不是其本義的一項是( )
A.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離
解釋:即,篆書寫作 。《說文解字》說“即,即食也”,表示一個人靠近食物,所以,“即”的本義是“靠近”。
B.才華橫溢 物華天寶
解釋:華,篆書寫作 。《說文解字》說“華,榮也”,“榮”指的是草木植物的花,所以,“華”的本義是“花”。
C.顧名思義 顧影自憐
解釋:顧,篆書寫作 。《說文解字》說“顧,還視也”,“還視”是回頭看的意思,所以,“顧”的本義是“回頭看”。
D.杳無音信 信誓旦旦
解釋:信,篆書寫作 。《說文解字》說“信,誠也”,意思是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所以,“信”的本義是“言語真實”。
5.根據語段內容,在橫線處選填的語句及選擇的理由,都恰當的一項是( )
隨著網絡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是否還有發展空間呢?調查顯示,目前仍有七成多的讀者依然在新華書店等實體書店選購圖書,隻有24%的讀者是通過網絡書店買書,而這些人在網絡購書之前,多數已到實體書店看了樣書。這說明廣大讀者對實體書店仍有強烈的需求。此外, 。所以,出版界專家也認為,雖然網絡書店的出現給實體書店帶來很大衝擊,但實體書店卻是網絡書店不能替代的。
【甲】實體書店給讀者提供了良好的購書體驗,因而能夠給讀者帶來直接的閱讀刺激
【乙】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最大的差距在於無法帶給讀者良好的購書體驗和閱讀刺激
A.選擇【甲】。理由:“此外”中的“此”指讀者對實體書店有需求,【甲】句說的是實體書店對讀者有更大影響,而專家的觀點正是基於這兩點得出來的。
B.選擇【甲】。理由:【甲】句是一個表示因果關係的句子,相對於【乙】句“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的比較,【甲】句表述嚴謹,更易於得出結論。
C.選擇【乙】。理由:“此外”表示後句內容與前句所述不同,前句“實體書店是否還有發展空間”的敘述主體是實體書店,後句敘述主體就應是網絡書店。
D.選擇【乙】。理由:專家能得出“實體書店卻是網絡書店不能替代的”這一結論,就是基於“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尚有較大差距”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
6.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李白、杜甫、白居易都繼承並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
B.北宋文學家蘇軾是豪放詞風的開創者,《念奴嬌·赤壁懷古》筆力雄健,意境開闊,曆來被人們看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
C.林衝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之一。他由八十萬禁軍教頭到被逼上梁山的人生遭遇,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
D.在先秦曆史散文中,《左傳》是編年體的史書,《國語》和《戰國策》都是國別體的史書。
二、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完成7-10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獻公二十二年,獻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歲而晉獻公卒,裏克已殺奚齊、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已而晉迎其弟夷吾立之,是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與壯士欲殺重耳。重耳聞之,乃謀趙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為可用與,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願徙之大國。夫齊桓公好善,誌在霸王,收恤諸侯。今聞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賢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過五鹿,饑而從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進之。重耳怒。趙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至齊,齊桓公厚禮,而以宗女妻之,有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齊二歲而桓公卒,會豎刀等為內亂,齊孝公之立,諸侯兵數至。留齊凡五歲。重耳愛齊女,毋去心。趙衰、咎犯乃於桑下謀行。齊女侍者在桑上聞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殺侍者,勸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過鄭,鄭文公弗禮。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諸侯禮待之,重耳謝不敢當。趙衰曰:“子亡在外十餘年,小國輕子,況大國乎?今楚大國而固遇子,子其毋讓,此天開子也。”遂以客禮見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重耳曰:“羽毛齒角玉帛,君王所餘,未知所以報。”王曰:“雖然,何以報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與君王以兵車會平原廣澤,請辟王三舍。”楚將子玉怒曰:“王遇晉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孫,請殺之。”成王曰:“晉公子賢而困於外久,從者皆國器,此天所置,庸可殺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繆公大歡,與重耳飲。是時晉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晉國大夫欒、郤等聞重耳在秦,皆陰來勸重耳、趙衰等反國,為內應甚眾。於是秦繆公乃發兵與重耳歸晉。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 (選自《史記·晉世家》有刪節)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固:堅持 B.重耳安之 安:安於享受
C.窮而來此 窮:貧窮 D.重耳謝不敢當 謝:辭謝
8.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耳聞之,乃謀趙衰等曰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B.過五鹿,饑而從野人乞食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C.即不得已,與君王以兵車會平原廣澤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D.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經曆坎坷困苦的一項是( )
①公使宦者履鞮趣殺重耳 ②饑而從野人乞食 ③齊孝公之立,諸侯兵數至
④醉重耳,載以行 ⑤過曹,曹共公不禮 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驪姬進讒言,重耳未向獻公告別就逃到蒲城,被追殺時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後,又被追殺,隻得逃往齊國。
B.重耳逃到齊國後,齊桓公給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並送給他十二匹馬。桓公死後,因齊國內亂,重耳隻好決定離開齊國。
C.重耳逃到楚國後,楚成王以對待諸侯的禮節對待他。當楚成王問他回晉國後怎樣回報時,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國將領子玉。
D.晉惠公死去後,晉國的幾位大夫勸說重耳回晉國。在逃亡十九年後,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
11.下列文言短文,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阮 光 祿 在 剡 曾 有 好 車 借 者 無 不 皆 給 有 人 葬 母 意 欲 借 而 不 敢 言 阮 後 聞 之 歎 曰 吾 有 車 而 使 人 不 敢 借 何 以 車 為 遂 焚 之
A.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B.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C.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D.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歎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12.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 。(8分)
(1)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直接表現天姥山的雄偉氣勢的詩句是
“ , ”。
(2)古代詩詞很講究借鑒。唐溫庭藥詞有”梧桐樹,三更雨“之句,宋秦觀也有”雨打梨花深閉門“之句。李清照的 《聲聲慢》中的“ ,
, ”與此意境相仿。
(3)默寫《詩經·衛風·氓》中的第一句: , 。
(4)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 。(《荷塘月色》)
(5)《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中,荊軻悲壯的唱詞是: , 。
(6)蘇軾《前赤壁賦》中的” , 。“是化用了《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
(7)人們形容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時,常引用”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熟語。這句熟語和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 “的詩意相合。
(8)“ , ” 是《琵琶行》全詩的主旨,也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感情的共鳴。
13.閱讀下麵這首宋詩,完成①②題。(11分)
山 居 徐璣
柳竹藏花塢,茅茨接草池。開門驚燕子,汲水得魚兒。
地僻春猶靜,人閑日更遲。小禽啼忽住,飛起又相隨。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5分)
A.第一聯描繪了山居的環境:垂柳依依,勁竹青翠,繁花掩映,低矮的茅屋依傍著綠草叢中的一池春水。
B.第二聯寫出山居生活的意外之樂:開門時可能會驚起簷下的燕子,取水時或許會撈起池塘中的魚兒。
C.第三聯寫 因為地處偏僻,春天來時依舊靜寂,居住在山中的人閑來無事,感覺季節的更替尤為遲緩。
D.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山居圖“,全詩疏淡有致,詩句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
②這首詩的最後一聯寫”小禽啼忽住,飛起又相隨“,這與上一聯中的”靜“字是否矛盾?為什麼?(6分)
三、閱讀下麵文章,完成14-15題。
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在這一年,搜狐、網易、騰訊、新浪同時推出微博服務。到了2011年,微博用戶呈現爆發式增長。微博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衝擊。數據顯示,傳統媒體報道雖然仍是今年上半年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主要輿情源頭,但與2010年同期相比,其在輿情源頭方麵的作用明顯減弱,下降了17.5個百分點。
微博之所以能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是因為在信息獲取上,微博幾乎成就了”自媒體時代“。隨著手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人都是媒體“成為現實。而傳統媒體因為需要經過一定的”製作流程“(如報紙需要經過寫稿、編輯、排版、印刷、發行等流程),才能到達受眾,在時效性上明顯落後於微博(電視直播例外)。此外,接近完全開放式的互動參與,也讓傳統媒體的”一對多式“傳播遜色於微博”多對多式“傳播。從傳播載體上來看,微博繼承了網絡的多媒體特點,聲音、圖片、畫麵的結合也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一般來說,報紙的優勢在於文字載體的可解讀性與信息的可保存性,電視媒體的優勢在於”原景再現“和”現場“。這些,依托於網絡技術的微博都能做到,而且微博還可以鏈接網頁和視頻。
雖然如此,微博的傳播缺陷也很明顯。因為每次發布的原創內容隻有短短140個字,微博傳播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對於事件的描述往往隻能展現其”冰山一角“,而傳統媒體則能提供更為全麵、完整的信息。另外,在”人人都是媒體“的狀態下,”謠言“的散布成為當前微博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在於微博傳播幾乎沒有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角色對內容進行層層過濾。
有學者認為,微博在逐漸主導中國的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一步步成為微博的附庸。有統計顯示,現在一半以上的熱點新聞,都是通過微博等新媒體首發的。其實,微博與其他媒體不應是取代關係,而應是互補關係。當前,傳統媒體紛紛開通官方微博,通過微博發布新聞信息,使信息得到二次傳播,擴大了影響力;而”加V“則是免費的,微博的許多資訊也來自傳統媒體。如果兩者能夠實現深層次的優勢互補,也許將來會共同創造出新的媒介生態。
1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4分)( )
A.雖然微博用戶當前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傳統媒體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B.微博因為不需要經過一定的”製作流程“,所以在時效性上要遠遠優於所有的傳統媒體。
C.微博集中了報紙和電視這兩種傳統媒體的優勢,可見微博與報紙、電視的作用是等同的。
D.微博和傳統媒體合作與融合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將來定會共同創造出新的媒介生態。
15.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的優勢與不足分別是什麼?請根據文章內容分條概述。(5分)
四、閱讀下麵的作品,完成16-19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9分。
瞬息與永恒的舞蹈 (張抗抗)
①那盆曇花養了整整六年,仍是一點動靜沒有。年複一年,它無聲無息地蟄伏著,枝條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憐它好歹是個生命,不忍丟棄,隻好把它請到陽台上去,找一個遮光避風的角落安置了,隻在給別的盆花澆水時,捎帶著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裏早已斷了盼它開花的念想,饑一餐飽一頓地,任其自生自滅。
②六年後一個夏天的傍晚,後來覺得,那個傍晚確實顯得有些邪門。除了澆花,我平日其實很少到陽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誰在陽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個奇怪的聲音始終在我耳邊回蕩,弄得我心神不定。我從房間走到陽台,又從陽台走回房間,如此反複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陽台時,竟然順手又去給冬青澆水,然後彎下腰為冬青掰下了一片黃葉。我這樣做的時候,忽然有一團鵝黃色的絨球,從冬青根部的牆角邊”鑽“出來,閃入了我的視線。我幾乎被那團雞蛋大小的絨球嚇了一大跳--那不是絨球,而是一枝花苞--曇花的花苞,千真萬確。
③曇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點左右。它就放在房間中央的茶幾上。天色一點點暗下來,那一枝鵝黃色的花苞漸漸變得明亮。晚七點多鍾的時候,它忽然顫栗了一下,顫栗得那麼強烈,以至於整盆花樹都震動起來。就在那個瞬間,閉合的花苞無聲地裂開了一個圓形的缺口,噴吐出一股濃鬱的香氣,四散濺溢。原先緊緊裹挾著花瓣的絲絲淡黃色的針狀須莖,如同刺蝟的毛發一根根聳立起來,然後慢慢向後仰去。在曇花整個開啟的過程中,它們就像一把白色小傘的一根根精巧剛勁的傘骨,用盡了千百個日夜積蓄的氣力,牽引著、支撐著那把小傘漸漸地舒張開來。
④現在它終於完完全全綻開了。它像一位美妙絕倫的白衣少女,赤著腳從雲中翩然而至。從音樂奏響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開了素潔的衣裙,開始那一場舒緩而優雅的舞蹈。”她“知道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開演出,”她“的公演必須在嚴格的時限中一次完成,”她“沒有機會失誤,更不允許失敗。於是”她“雖初次登台,卻是每一個動作都嫻熟完美,曇花於千年歲月中修煉的道行,已給”她“注入了一個優秀舞者的遺傳基因。然而由於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輕柔的舞姿帶有一種動人心魄的淒美。
⑤那時是晚九點多鍾,這一場動人心弦的舞蹈,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她“一邊舞著,一邊將自己身體內多年存儲的精華,慷慨地揮灑、耗散殆盡,就像是一位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的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但輝煌僅有一瞬,死亡即將接踵而至;”她“的輝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陰影下到達輝煌的。那是一種壯烈而淒婉之美,令人觸目驚心又悵然若失。”曇花一現“幾乎改變了時間慣常的節律--等待開花的焦慮,使得時間在那一刻曾變得無限漫長;目睹生命凋敝的無奈,時間又忽而變得如此短暫;唯其曇花沒有果實,花落花謝,身後是無盡的寂寞與孤獨,”她“的死亡便成為一種不可延續的生命,成為無從寄托的、真正瀕臨絕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開的曇花就那麼靜靜地懸在枝頭,像一幀被定格的膠片。
⑦但曇花的舞蹈並未就此結束。
⑧”她“忽然又顫動了一下,張開的手臂,漸漸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長的指尖梳理著金發般的須毛,又將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攏;然後垂下”她“白皙的脖頸,向泥土緩緩地匍匐下去。”她“平靜而莊嚴地做完這全套動作,大約用了三個小時--那是舞蹈的尾聲中最後複位的表演。曇花的開放是舞蹈,閉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須毛,從張開到閉合,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苟。”她“用輕盈舒緩的舞姿最後一次闡釋生命的真諦。
⑨至夜半時分,曇花盛開時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攏,重新閉合成一枝橄欖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後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攝影照片,它在開花前和開花後的模樣,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著它,陪伴著曇花走完了從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曇花一現“那個帶有貶義的古老詞語,在這個夏夜裏變成一種正在逝去的遙遠回聲。我們總是渴望長久和永生,我們恐懼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許是對生命的一種誤讀--許多時候,生命的價值並不以時間為計。
?我明白那個傍晚的陽台,曇花為什麼一次次固執地唿喚我了。那最後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運的伴舞者。它離去以後,我將用清水和陽光守候那綠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第②段連用”忽然“”鑽出來“和”閃入“幾個詞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突然看到曇花花苞時的驚喜。
B.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稱代詞”她“來稱唿曇花,把曇花擬人化,從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對曇花的喜愛、讚美。
C.作者描述曇花的生命曆程,解讀其意義,改變了人們對”曇花一現“這個古老詞語所體現的生命價值觀的理解。
D.本文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對曇花綻放的過程進行了精細描摹和熱情禮讚,也闡發了對生命價值的哲理思考。
E.文章多次寫到曇花對”我“一次次的神秘唿喚,在強化主觀色彩的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比較濃重的宿命論思想。
17.通讀全文,回答下麵問題。
(1)從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敘述有何作用?(5分)
(2)曇花的開放”令人觸目驚心又悵然若失“,從文中看,作者”觸目驚心“和”悵然若失“的原因分別是什麼?(5分)
18.第④段劃線句子,語言極富表現力,請自選角度進行賞析。(5分)
19.本文的題目是”瞬息與永恒的舞蹈“,請聯係文本,並結合你的閱讀體驗或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瞬息與永恒“的理解。(不少於200字)(10分)
五、寫作(60分)。
20.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熱,有自然界的,有人類社會的;有可敬可愛的,有可怕可鄙的;有靜態的呈現,有動態的表現;有具象的可稱之為”熱“的情形,有內蘊的可稱之為”熱“的心緒……
請以”熱“為題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字數不少於800。
(責任編輯:馬黎)
最後更新:2017-01-01 16: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