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48 返回首頁    go 新東方


語音=不禮貌?微信時代的新社交禮儀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在微信一枝獨秀的時代,書信隻是遙遠記憶中的浪漫,短信收件箱裏最忠誠的朋友變成10086,而飛信在繁華落盡後隻能奄奄一息。一個交流平台,塑造了獨特的社會交往。聊天,不僅是“說什麼”,也是“怎麼說”。微信首頁有句宣傳詞: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最近,網友總結出網絡聊天的種種“新禮儀”,正可為注腳。

在古代,“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隻道早還鄉。”一封書信,濃縮著時間中積澱的情感,空間的距離反而讓兩顆心更近。而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即時送達,也沒有一毛一條的資費和上限七十個字提醒你長話短說,速度和成本保證了數量。但話多就容易貧乏,所以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的聯合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延長了聊天時間。不得不承認,微信聊天已經無需抬頭和落款,不用“Say Hi”和“Good bye”,睡一覺起來話題照樣無縫銜接。多了便捷性,也少了儀式感,這或許是最根本的變化。

所謂禮儀,也不妨視為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照見的是一個時代的風尚,從來也並非一成不變。盡管網聊“禮儀”是年輕的用戶約定俗成,並不普遍適用,對於老人甚至有些不可理喻。但從這些網絡移民或者網絡原住民共同的“行為取向”中,或許也能窺見人與人交往之時的“變”與“不變”來。

我們先來看看網絡原住民的“禮儀”吧。

如果“>”表示優先級的話,那麼發文字>發語音片段>語音聊天>視頻聊天,因為隻有發文字最不容易打擾對方。與麵對麵聊天不同,一方麵,文字拖慢了聊天的節奏,容許思考時間,話題的開啟和收束也就形成了特色。比如,“我要睡了”“我去吃飯了”或是“尬聊”後的禮貌刹車,您要非不識時務地問“下午三點還睡呢”,那就等著“嗬嗬”吧。另一方麵,因為缺乏動作、神態、語氣等線索,難以從文本捕捉人的細微情緒,容易產生誤會。情侶間刮著鼻子罵句 “傻瓜”可謂終極狗糧,但要孤零零地把文字發過去,就有點像指著鼻子罵街了。所以補救方法就是招唿誇張的文字和表情,讓人識別出你的情緒:

若使用表情,“笑哭了”、“捂臉笑”等具體而微、直擊心靈的笑容更為喜聞樂見;進而衍生的鬥圖激發出大家的創作熱情,情感無需含蓄,連文字都省了。

若使用文字:如:嗷嗷、噢噢、喔喔>哦哦>哦,生僻的字比平常的表達更能表現情緒起伏,“哦”的敷衍感隔著屏幕都能腦補出來;又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樂程度逐漸下降,說“哈哈”已經離“滾”不遠了。

聊天的方式變了,但說起來,這種種“禮儀”,仍然不過是想要傳遞情緒,想要表達感受,想讓屏幕那一端的對方“聽”到你或熱切、或冷淡、或想熱切卻裝作冷淡的心。網友們總結的“網聊禮儀”,甚至還讓人有些心酸:交流便捷了,理解卻還是如此之難,以致我們要不斷地給自己“加戲”,才能在方寸屏幕間將自己更好地呈現。

太陽底下,沒有新事。線上聊天與線下交際,或許都還是遵循著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如,及時回複能給人帶來好感,尊重才是王道,真誠才值得信任。網友也有“差序格局”,置頂的是戀人,星標朋友最親近,而學生家長群、租房群就僅僅是半熟臉的匯集,所以單身狗、考研狗等“狗”係列詞匯,最好用於自嘲或熟人之間,以免引發“你才單身狗,你全家都是單身狗”的反擊。進一步說,網聊禮儀也應由互聯網空間延伸到相關的公共空間,如在公共場合記得用耳機聽微信語音,不要在地鐵上盯著屏幕傻笑。

這些“網聊禮儀”,諸如語音還是文字,幾點發信息合適,事無巨細,可又有誰能把握好這個度呢?《左傳》中有載,趙簡子請教什麼是“揖讓”“周旋”之禮,子太叔回答說:“這是‘儀’,並非‘禮’。” 可見禮和儀並不一樣。具體的儀節和表現,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禮的原則和精神,尊敬他人,真誠以待,換位思考,注重場合,無論在孔子時代,還是互聯網浪潮,都是顛撲不破的“金規則”。如此,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正是:禮儀萬千,存乎一心。大家晚安!

(文|石羚)

最後更新:2017-10-08 08:12:16

  上一篇:go 微信入口值多少錢?微影和貓眼合並告訴了我們
  下一篇:go 這個玩笑開不得!微信涉恐群聊被判刑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