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新東方
微信公眾號“僵屍粉”暴漲,為留住自媒體終於出招了
文/子由
眾所周知自媒體始於微博,興盛於微信公眾號;從08年智能手機開始在中國普及,中國互聯網也迎來了移動互聯網的春天,先後誕生了一批手機即時通訊軟件,飛信,易信,微信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最終在騰訊資本與流量的扶持下,微信成一家獨大,13年微信在QQ龐大用戶的助攻下實現下載量破億,才有了如今的9億用戶量。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當時號稱7億用戶量的微信成為搞電子商務的最佳流量入口,從而誕生所謂的微商,不少企業個人都紛紛開始經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吸引了一大批粉絲,由於粉絲容易獲取,還容易產生信任,在微信上就能直接轉賬達成交易。這樣的成功案例,迅速在互聯網上蔓延,引來無數人加入,包括微博上的大V都把重心轉到公眾號上來了。但曆史是驚人的相似,最近因今日頭條的強勢崛起,公眾號的大V、自媒體們又開始轉而運營“頭條號”了。
一、僵屍粉越來越多致公眾號運營成本過高,微信不再傲嬌
互聯網創新絕對不是一句空口號,微信公眾號幾年來都是一層不變,用戶體驗沒有跟上時代的需求,現在的用戶都在變懶,哪怕是多點一下屏幕都會嫌麻煩。就拿自媒體的聚集地“訂閱號”來說,打開微信耗時1秒姑且不算,看一篇文章至少還要讓用戶點兩下,這兩步按兩秒算,再加上點擊圖文消息後的加載時間2秒,網速不給力手機配置差一點的3秒,按照微信每日1億日活量算總時間是5億秒時間,每天大約白白浪費16年的“國民總時間”。
而工具類的公眾號粉絲就不用說了,隻有在用到的時候才會被用戶想起,要查話費、充話費時才會想起曾經關注過的中國聯通或者中國移動,這些公眾號一個月也用不了幾回。而這些公眾號的運營者為了完成KPI,會經常搞一些“吸引人的標題”,什麼抽獎活動、送話費、送禮物等等,隻有少數的是真的,大多數的都是標題黨,這種“狼來了式”的玩法會導致用戶對待公眾號更加冷漠。
粉絲不再進來玩了,自媒體也要自嗨。因為在公眾號“春天”的時候,那些擁有大量粉絲的自媒體,一天可以接到兩三個廣告,而且還辭去了工作,這是唯一的收入來源,為了保持自己公眾號的招牌,證明自己的公眾號還有“活粉”,都會紛紛開始“刷閱讀量”,開始閱讀量並不貴,但後來漲到了幾十元一千,而“刷量”的人越來越多,幹刷量的忙不過來就隻能漲價了;尤其是當雙十一等重大節日來臨時,商家都會勐打廣告,這些公眾號的廣告會打的更勐,這時候的價格也是最貴的,一兩百一千是常有的事,而一般幾萬的閱讀量再加上寫評論的錢就能抵得上一個員工的工資了,很多企業的公眾號也成“僵屍號”停止更新了。
再經過今年工信部嚴打低俗違法公眾號,淨化網絡行動,微信不得已注銷了一大批低俗公眾號後,微信公眾號迅速降溫,粉絲又降一層,所剩不多,若再不轉換思路被取代是早晚的事。
二、公眾號玩不轉就來“應用號”玩吧,但自媒體們不懂編程是硬傷
公眾號刷粉刷量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了而且由來已久,這些自媒體早在微博做運營時就“得心應手”了,可以說公眾號是成也“自媒體”,敗也“自媒體”。但無疑這些自媒體才是互聯網的風向標,他們對互聯網的嗅覺是敏銳的,在微博快不行的時候就能迅速在公眾號紮根,在公眾號不行的時候也能在今日頭條迅速存活,可見誰能留住粉絲的心,自媒體就跟誰幹,要想留下自媒體,還得自身強大。
於是乎,去年微信推出“應用號”也就是小程序(蘋果應害怕“應用號”與蘋果應用市場App Store 有衝突故改名“小程序”),號召天下企業都來微信做“小程序”。當小程序一出,玩公眾號的自媒體歡天喜地,他們公眾號的文章充滿了對小程序的讚美,對自己的未來也是更加的有信心,然而大家都錯了。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小程序還是不溫不火,呈現高開低走的趨勢,口碑日漸衰弱。不過也有一部分企業請了工程師並開發了小程序,像摩拜的小程序就收獲了微信不錯的流量。
像這種輕應用,輕程序的產品其實也不少,也有很多公司做過,“用完即走”的概念本身就是一個謊言,無論什麼產品都想黏住客戶,增長用戶使用時長,包括微信也想,微信也是目前國內打開次數最多,停留時間最長的應用,沒有之一是排名第一,連支付寶也想跨界做社交,開朋友圈。從這種層麵上講,花心血做小程序的公司無疑是為微信的產品更多元化,穩住它使用時長第一的地位做出了貢獻,但是自己app的用戶就更少了,更沒有人來了。不過從工具類軟件來說,因為用的頻次不多,而且時間也很短,做這種“小程序”也還是不錯的選擇!但阿裏係的公司可能就不會選擇微信的小程序了,而是選擇支付寶的小程序;比如也是過億用戶的WiFi萬能鑰匙,這種工具類的app用戶真的就是“用完即走”,毫無“忠誠度”可言。
但更多的互聯網公司不會用小程序,更多的是考慮到用戶隱私數據,長遠發展以及核心代碼安全等問題。開發小程序的流程是注冊小程序,這裏需要提交公司的信息,然後開發代碼,調試代碼,提交代碼,審核通過,上線小程序。如果一家公司的代碼和邏輯層都上交到微信了,如果微信有漏洞或出現漏洞不就等於是直接將自己的核心技術放到了網上。
但這些都不是廣大文字、視頻自媒體所要考慮的,主要是廣大的自媒體自身根本不懂編程做不了小程序,不是不想做。而要想做小程序就要先投入巨額的成本,要麼招小程序開發員或php工程師,要麼委托給市麵上做程序軟件的外包公司,而收費大概在兩萬到五萬不等,功能不同收費也不同、要搞點特色功能出來費用就更加嚇人了。相比以前一個寫手(或采編)、一個助理,兩三個人的低成本團隊來說,玩小程序前期要投入高成本還不一定有回報的做法,很多自媒體人隻能望而卻步。小程序也就成了微信一次錯誤的嚐試,但離覺醒也就越來越近了。
三、公眾號變為“瀑布流”內容一覽無餘,下拉刷新才是王道
老實說現在的公眾號界麵,幾乎沒有人願意去點開看了,一堵“圍牆”隔開用戶與自媒體們見麵的“小氣”做法早就改拆了。從最新測試截圖中可以看出微信公眾號已經變成了“公眾號+文章”的展現模式,信息流每個單元Cell的組成:上麵是公眾號頭像與昵稱,中間是文章標題,下麵是文章的摘要與縮略圖。通過下拉刷新可以加載更多新的相關內容,完美的解決用戶來回於眾多不同訂閱號翻看好內容的痛楚,為用戶節約了不少時間;而且向下拉屏幕也符合人們日常玩手機的習慣動作。
如果說此前“隱藏”在微信裏的“看一看”是模仿今日頭條的話,這次的信息“瀑布流”的誕生算是公眾號+“今日頭條”了,既保留了微信本身的特色,也吸收了今日頭條的優勢,取長補短,也算是為創新跨出了一大步。
也有很多網友表示,這樣的改動與朋友圈的區別就不大了,而且將來肯定還會在信息流中插入很多的廣告。而能不能像朋友圈那樣可以輕鬆的屏蔽掉廣告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還有網友表示,微信已經占有好幾G的內存了,信息流加入進來的話,我怕手機吃不消啊。
無疑微信現在的布局是越來越大了,做的東西也很雜。我曾經也自己做過資訊類小程序和app的開發,做這種信息流的產品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緩存一些內容,避免用戶在斷網或不開流量的情況下進來是一片空白的,不能給用戶感覺是程序崩潰了或者有Bug,而是需要將用戶最後刷新到的內容存入手機數據庫中;這樣在沒網的情況下,用戶還是可以瀏覽,如果用戶繼續刷新隻需要提示用戶聯網即可。可想而知,以後我們的微信所占的內存會越來越大,64G的手機跑起來可能就有點吃力了。
最後:
在資本寒冬裏,今日頭條能夠在網易、搜狐、新浪等老一輩新聞資訊類中成為後起之秀,還有大塊肉吃可見其不一般;用戶願意打開並長時間留在app裏而沒有卸載,還引得無數自媒體紛紛開通頭條號為今日頭條輸出內容,確實禁得起“今日頭條”四個字;而公眾號的改變也將會重新煥發生機,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自媒體的“春天”,最大的贏家其實是廣大的自媒體人。
作者:90後的科技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孤膽英雄”的網絡暴政:被自媒體扭曲的的輿論力場
自媒體與其哭窮示弱,不如守好底線
人民網“三評”自媒體平台,內容分發下半場如何走?
最後更新:2017-10-23 09: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