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中電雲集
互聯網新興公司創業12個關鍵詞:概念式生存
一位互聯網上市公司高管出身的創業者曾向南都記者這樣自我剖析:“我們這類人創業,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更擅長把一件事從1做到10,卻不知道如何從0做到1.”而在已經過去的2011年裏,這並不是一個個別現象。
2011年,是國內移動互聯網疾速發展的一年,也是整個互聯網世界疆土大拓的一年———它不僅指向由於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而衍生出的一個被寄希望 “10倍於傳統互聯網”的移動網絡世界,也包括了向更多傳統行業如醫療健康、金融理財等進行更深層次的滲透,孕育出無數新的奇思妙想和商業模式。
同時,作為附帶的衍生品之一,在過去一年裏,我們也“遭遇”到了許多聞所未聞的新鮮詞匯:LBS簽到、輕博客、彈性社交、O2O……如果我們隻是為 了學 習這些概念,而去尋找與之對應的海外代表案例以及它們的故事與成績,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將其作為選擇創業方向的方法,則極有可能陷入本文開頭所說的這種 “無根”狀態中。
是的,這並非大公司高管出身的創業者才有的通病。我們稱其為“概念式生存”。
奇虎360董事長兼天使投資人周鴻禕曾在一次業內沙龍聚會上指出,真正的用戶不會因為你是中國版的“×××”或是貼上了“LBS”、“O2O”這樣的熱門標簽而使用你的產品。這句話直指“概念式生存”的要害。
誠然,這種將自己類比為某個海外熱門公司的“中國版”或是為自己貼上幾個熱門標簽的做法,的確能在投資方所限定的短短幾分鍾內將自身的模式表述得較 為清 楚,但一來,即便是在盈利模式的形成普遍滯後的互聯網創業領域,引入風險投資也並不是創業公司唯一的頭等大事;二來,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如果目光隻聚焦 於某一個海外標杆或熱門概念,則更容易因為忽略了本土用戶的真實需求而招致“水土不服”。
在2011年裏,我們看到過、也采訪過很多聚集在一些熱門概念下的海外標杆之中國版公司。盡管它們中大多數都能比照著某一個或幾個海外標杆,將自己的商業模式解釋得邏輯通順,但在它們身上,我們卻看不到任何屬於他們自己的性格或基因。
真正的互聯網創業,遠不隻是“一個產品經理+一個程序員在一間出租房內coding(寫代碼)“這麼簡單,它更需要創業者出沒在城鄉接合部周圍的網 吧 裏,觀察屬於你的那群目標用戶的真實習慣,抑或是在數九寒冬的深夜,駐守在已經沒有了機場大巴、公共交通工具的機場、火車站附近,與旅客攀談,了解他們當 下的心情與需求變化,並將這種最一手的市場資料融入自身商業模式的打造之中。
在即將展開的2012年裏,外部經濟環境的不明朗可能導致很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創業企業舉步維艱。也正是在這時,對“概念式生存”本身的反思才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並不反對“模仿”和借鑒,因為在消費者需求深度挖掘領域,海外創業者的確有著更為敏銳的觸覺。但在模仿一種界麵風格、色彩選擇,甚至是一個按鈕 設計 的背後,它可能引發的用戶心理或需求,又如何通過與線上線下信息或資源的整合來滿足這種需求,卻是需要創業者自己去完成的“隱形”功課。
最後更新:2017-01-04 2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