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8400萬招標,飛信要重回市場競爭?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2007年,喬布斯造出第一台蘋果手機,改變了手機的形態。在短短的十年中,新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也取代了短信,成為了生活中大家主要的即時通訊方式。
但是,同樣在2007年,一款曾在手機通訊領域注冊用戶最高時達5億,高峰時擁有9000萬活躍用戶的軟件發布了,隻不過,在10年後的今天,它卻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沒錯,說的就是“飛信”。如今,這款產品突然要有大動作?
“怒砸”8400萬,飛信要“王者歸來”?
現在“飛信”可能要“回來了”。據通訊行業網站C114中國通信網近日報道,中國移動發布了兩條招標公告,一是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2017-2018年和飛信客戶端技術實施與支撐項目,二是2017-2018年和飛信業務運營支撐服務項目。
飛信廣告(圖:驅動之家)
這兩項的招標金額高達3626.5萬元和4764.6萬元,也就是說,短短一年時間,中國移動就打算在飛信上“怒砸8400萬”。而據鳳凰科技報道,去年移動在飛信上的招標不過1385萬元。
相比起移動去年1087億的利潤,8400萬實在算不上什麼“大錢”,但這是不是意味著,移動打算在飛信上“搞大動作”?
圖:驅動之家
飛信的前世今生
時間回到2007年,電腦端通訊軟件已經由QQ一統天下。但是當時智能手機尚未普及,網絡也還處於2G時代,微信還要等到數年之後才會出現。
在這個真空期,中國移動的飛信“橫空出世”,客戶可以免費收發短信、並在手機和PC端間切換,它曾被視為QQ的有力挑戰者,注冊用戶一度達到3億。
但是隨著一係列經營的策略的失誤,按照騰訊科技援引運營商的話來說,除了外部的競爭壓力外,飛信本身存在的問題一直是其發展的最大障礙。用運營商人士的話來講,“‘既要守住圍牆內,又要搶到圍牆外’的對抗性思維和創新基因的缺乏,讓中移動很難經營移動互聯網的產品。”
在飛信的運營過程中,中移動運營互聯網產品的狹窄思路暴露無遺,直到2012年,飛信才開放非移動用戶的注冊。因為在電信運營商的固有思維以及考核機製下,中移動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應對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競爭。飛信後來打通三大運營商,但不同運營商的用戶使用飛信時需繳費。
結果到了2014年,在微信的打擊下,飛信盛極而衰,騰訊科技稱,用戶活躍度相比巔峰的2013年9000萬下滑超過20%,同時,2014年飛信平台口徑收入9億元,同比下降3.1億,降幅26%。飛信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曾占據飛信收入主體的上行短信收入同比下降2.4億元。而到了2015年,據中國電腦報的統計,手機飛信人均業務量從2014年12月的42條下降至29條,零消息量用戶從55%增長至83%。
在2016年5月,中國移動的一封公告曾經一度被媒體解讀為“飛信即將關停”,雖然最後是“虛驚一場”,但是短短3年,飛信淪落到如此地步。
中國移動公告
很顯然,飛信在個人用戶端已經“活不下去了”。同年,飛信改名“和飛信”,據中國電腦報的報道,目前和飛信主攻企業市場,試圖守住“最後的陣地”。
此次移動突然加大飛信的投入,是不是意味著飛信將要重回個人市場和微信競爭?我們將拭目以待。
最後更新:2017-10-21 2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