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基本知識
白銀作為貨幣和價值儲藏手段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1816年,英國實施《金本位法》,確定英鎊紙幣隻盯住黃金,英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國家層麵廢除白銀貨幣地位的國家。19世紀下半葉,西方各國在貨幣方麵開始跟隨英國實行金本位。20世紀初,世界主要國家隻有中國還是完全的"銀本位製"。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改革",徹底放棄了用銀元做貨幣,這意味著世界上最後一個重要的國家放棄了銀本位,白銀價格隨後跌到曆史最低水平,其商品屬性超過金融屬性。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鬆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係宣告瓦解,美國政府開始放開對金銀的價格管製。白銀價格得以隨市場需求自由波動,銀幣的內在價值也超過了麵值。此後,白銀價格迅速上漲,經曆了長達10年左右的牛市,並在1980年1月18日達到49.45美元/盎司的曆史最高點,10年價格增長了近29倍。不過隨著美國亨特兄弟惡意炒作的失敗,其後白銀價格迅速回落,進入長達20年的熊市,此間白銀價格一直在3-7美元/盎司區間波動。
2002年,白銀價格再次發力,開始了新一輪的牛市。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及其後金融危機引發的避險需求使得市場對貴金屬的需求大幅增加,黃金價格一路飆升,白銀也在其帶動下迅速上漲。由於白銀價格相對金價便宜很多,其價格波動也更加劇烈。2011年4月28日,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之下,白銀價格迅速攀升至30年高點48.44美元/盎司,逼近上一輪牛市的曆史最高點,5個月內幾乎翻了一倍,相比10年前上漲了9倍。
從曆史上看,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一個大周期約30年。白銀從上一輪牛市高點即1980年的49.45美元至2011年的48.44美元基本上經過一個輪回。當前白銀價格主要受到兩方麵的支撐:一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白銀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二是隨著白銀投資產品的增多,在金融市場整體動蕩的環境下,白銀的投資需求成為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
白銀投資需求分析
與黃金類似,白銀投資需求旺盛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球經濟形勢、利率與通脹水平以及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1.利率與通脹水平對銀價的影響
盡管銀本位製度取消後,白銀金融屬性日益弱化,其工業屬性占據主導地位,但我們通過對比曆史上美國通脹水平與銀價走勢的關係後發現,在高通脹環境下,白銀價格更容易上漲。比較典型的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陷入嚴重滯脹,1980年年初CPI一度高達14.8%。在此期間白銀價格創下曆史紀錄高位,至今銀價仍未觸及當時的紀錄。
當前,由於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盡管美國通脹尚未出現抬頭的跡象(仍然保持在3%以內),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在最近幾期的聯儲政策聲明中屢次表示將繼續維持極低利率(接近於0)至2014年。在美聯儲實際利率為負值,且將持續相當長時間的情況下,白銀價格恐難以展開深幅回調。
2.黃金與白銀價格的關係
曆史上相當長時期內,黃金與白銀共同以貨幣形式存在。時至今日,兩者之間價格相關係數仍高達90%左右。不過,由於黃金金融屬性強於商品屬性,而白銀商品屬性強於金融屬性,兩者在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一些差異。但長期來看,兩者之間會維持一個均衡的比值,當比值偏離過大時,有回歸的趨勢。
我們統計了黃金與白銀自1968年以來的比價關係,其比值總體運行在較大的區間(14,101)之內,平均值為53.34倍,核心區域為35-80倍之間。
此外,從黃金白銀比值的曆史走勢可以發現,上世紀80年代初期為黃金白銀比值的分水嶺,此前黃金白銀比值大致維持在40倍以下,而此後兩者比值持續呈擴大趨勢。1990年-1993年,最高比值達到100.8,之後再度回落至均值附近。最近兩者比值出現異常主要發生在2008年四季度和2011年一季度,其中2008年兩者比值迅速上衝至81附近。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黃金由於其儲備貨幣及避險功能,價格大幅上漲,而白銀則因其工業需求萎縮,價格低迷,兩者比值大幅走高。但到了2010年,特別是2011年,白銀的投資性需求大幅增加,白銀市場接近瘋狂,黃金白銀比值又繼續走低。之後白銀投機泡沫破滅,價格大幅跳水,兩者比值又回歸至均值附近。
與黃金相比,白銀價格具有更大的波動率,其原因在於白銀市場更小的容量以及更高的投機傾向。從增量需求的角度看,白銀每年的需求總量按價值計算僅為黃金的15%,而從存量保有量的角度看,由於曆史上開采的白銀大部分已被消耗,其地表保有量按價值計算同樣明顯低於黃金。同時,由於白銀的存量更分散,回收成本也更高,導致相當一部分白銀存量被"固化"在首飾或銀器中。因此,同樣的資金量在白銀市場中產生的衝擊要大得多。這也直接導致白銀市場的波動性明顯高於黃金。
最後更新:2017-01-03 09: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