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
京东网上商城
有关网络
有关网络
其他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RFC,Request for Comments document。RFC实际上就是Internet有关服务的一些标准。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包括周边生活信息、旅游导航等。
DNS查询通常用UDP。查询方式有迭代查询与递归查询。
1.递归查询:
一般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属递归查询,即当客户机向DNS服务器发出请求后,若DNS服务器本身不能解析,则会向另外的DNS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得到结果后转交给客户机;
2.迭代查询(反复查询):
一般DNS服务器之间属迭代查询,如:若DNS2不能响应DNS1的请求,则它会将DNS3的IP给DNS2,以便其再向DNS3发出请求。
物理层
广播域:一个广播分组所能到达的地方就组成了一个广播域,通常一个网段就是一个广播域。
冲突域:网卡向通信线路发送帧时,若检测到碰撞,就称发生了冲突。所有会发生冲突的主机构成了冲突域。总线型局域网会发生冲突,现在通常使用交换机,一个电脑连一个端口,这时每个冲突域就只有主机自身。
网络规模分类:按照网络覆盖的物理区域的由小到大,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数据链路层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局域网中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广播风暴:广播发出的数据帧在网段内被大量复制转发,最终导致网络瘫痪的现象。原因:出现环路且交换机没有配置生成树协议。
交换机:用来划分VLAN和扩展局域网。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通常是指在交换机上通过划分端口来实现。
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是VLAN中继协议,也被称为虚拟局域网干道协议。它是思科私有协议。作用是十几台交换机在企业网中,配置VLAN工作量大,可以使用VTP协议,把一台交换机配置成VTP Server, 其余交换机配置成VTP Client,这样他们可以自动学习到server 上的VLAN 信息。
网络层
网络地址,网络号=IP地址&子网掩码(按位与)。
网段:同一网络中的所有主机都在同一个网段中。(“网段”等同于“网络号”)。
IP地址用一个32位二进制的数表示一个,主机号码,如192.168.1.1。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IPv6将IP地址长度从32位扩展到128位,每个整数用四个十六进制位表示,这些数之间用冒号(:)分开,例如:3ffe:3201:1401:1280:c8ff:fe4d::db39。
传统的IP地址划分:
A类地址的第一位是0,B类地址的前2位是10,C类地址的前三位是110.(这里说的是二进制-32bit)
这样规定了开头,那么每个类型都有了固定个数。
A类地址的范围是:1.0.0.1——126.255.255.254
B类地址的范围是:128.0.0.1---191.255.255.254
C类地址的范围是:192.0.0.1---223.255.255.254
127.0.0.1是回环地址,Lookback Address,指本机,一般用来测试使用。127.x.x.x都属于本机回环地址。大家常用“ping 127.0.0.1”命令在本机上做回路测试,用来验证本机的TCP/IP协议簇是否被正确安装。
IP地址131.153.12.71是一个 B 类IP地址.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主要用于实现私有网络访问公共网络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静态地址转换、动态地址转换、复用地址转换。
1.静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IP地址对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
2.动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用IP地址时,IP地址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
3.端口多路复用(Port address Translation,PAT)是指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并进行端口转换。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均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IP地址资源。同时,又可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因此,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端口多路复用方式。
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属于非注册地址,专门为组织机构内部使用。
以下列出留用的内部私有地址范围:
A类 10.0.0.0--10.255.255.255
B类 172.16.0.0--172.31.255.255
C类 192.168.0.0--192.168.255.255
在一个局域网内,只需要一台计算机连接上Internet,就可以利用NAT共享Internet连接,使局域网内其他计算机也可以上网。使用NAT协议,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可以访问Internet上的计算机,但Internet上的计算机无法访问局域网内的计算机。
Loopback,回环地址,应用在路由器上,作为路由器的唯一标识。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可以让远程用户访问局域网。应用该技术需要在局域网内建设一台VPN服务器。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用来报告网络层的差错。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免去管理员手动配置的麻烦。
ACL,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是应用在路由器接口的指令列表,这些指令列表用来告诉路由器哪些数据包可以接收、哪些数据包需要拒绝。
路由协议见页末。
传输层
TCP:面向连接的、可靠的通信协议。
三次与四次握手详见:
https://blog.csdn.net/chuchus/article/details/38026567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的、不可靠的通信协议。
应用层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实现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
Microsoft Exchange:微软的应用于服务器的邮件系统。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应用层协议。浏览器看网页就用到了它。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用于配置其他电脑和网络设备。
路由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RIP,OSPF。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
RIP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RIP协议将“距离”定义为: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从一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则距离加1。“距离”也称为“跳数”。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为不可达。可见RIP协议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与RIP相比,适合更大的网络。
距离向量与链路状态的区别:前者以路由器的跳数作为路由决策;后者综合考虑带宽、时延等指标。
外部网关协议:BGP,EGP。
EGP:早期的协议。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al,边界网关协议,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的协议。是EGP(外部网关协议)的取代者。
最后更新:2017-04-03 1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