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38 返回首頁    go 京東網上商城


京東虧損不要緊,供應商們怎麼活

剛剛扭虧沒多久的京東重新回到虧損。

8月14日晚間剛出爐的財報顯示,在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中,京東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淨虧損為2.870億元人民幣(約4230萬美元)。

去年同期,京東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淨利潤為1.276億元人民幣。

不過,如果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京東該季度持續經營業務淨利潤為9.765億元人民幣(約1.441億美元)。如果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2017年第二季度接近10億元的淨利潤已經是京東連續第5個季度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財報顯示,京東第二季度成本為8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61億元增長44%。京東第二季度的毛利為126億元,毛利率為13.5%,京東的毛利率低於上年同期的15%,也低於上一季度的16.1%。

對於通路商來說,16%的毛利潤著實並不出色,稍不留神就會陷入虧損。但我們並不想關心京東是否虧損,他們自然有投資者的錢去燒。我們想知道,在京東如此的毛利之下,供應商是怎麼生活的?

高速增長的動力來自巨額投入,促銷力度大、促銷商品占比高,以換取銷售規模的增長和用戶習慣的形成,所以京東隻能頻繁的發起價格戰。

但是誰來為價格戰買單呢?京東自然非常聰明,他們當然不會全讓自己放血,盡可能地轉嫁促銷成本是他們的慣用招數。

比如與大多數供應商簽署毛利率保護條款,約定如果競爭對手降低價格,京東商城有權把價格降到同一水平上,而且供應商仍要給京東相同的毛利率,因此不會虧損,即便短期內虧損也屬於戰略性虧損。

在通路商的模式中,賬期是可以掙錢的,但是賬期的設定是雙方博弈的結果,如果過長,供應商吃不消反而適得其反,如果過短,通路商的資金壓力會比較大,增加財務成本。

京東是一個大型的線上商城,通過供應商供貨,再到京東商城上銷售,中間的資金鏈龐大。供應商不僅是京東的供貨商家,還是免費資金的提供方。劉強東曾有一句話總結得非常到位:“有淨利潤的企業可能會死掉倒閉,但是現金流很好的企業不會死掉。”而他所說的現金流,實際上就是供應商的錢。

對於供應商,京東的賬期是越來越長。據財報顯示,2015年一季度和2016年一季度的應付賬款周期分別是41.9天和46.3天,但是2016年四季度財報顯示的應付賬期延長到了52.6天。

而京東拖欠供應商貨款早已不是新鮮事。搜索曆史的話,會發現包括Jasonwood、阿芙精油、歐時力等多家廠商均因京東拖欠貨款等問題宣布過退出該平台,經協調後又重新加入。

京東的這種從供應鏈身上賺錢的並不是首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樂視。

我們知道,樂視所欠供應商涉及眾多代工廠、分銷商,很多企業損失幾千萬至數億元不等,以至於許多供應商圍堵在樂視大廈要求“樂視還錢”,樂視的供應鏈金融差不多徹底崩盤。

某網友算過一筆賬——如果按京東一年100億的營收來算,延遲三個月還款,手裏就是25億人民幣的現金流;延遲六個月還款,手裏就是50億!

有業內分析,京東一方麵占用供應商賬款和延長賬期,給自己現金流輸血;另一方麵轉手給供應商放貸加杠杆,現在規模已經高達上千億,遠高於樂視。

事實上,供應商與零售平台的關係好比魚與水,誰也離不開誰,雙方愉快玩耍的前提是尊重各自核心利益。為了扭轉規模不經濟的尷尬局麵,話語權不斷增強的京東超市與供應商簽署的毛利率保護條款堪稱霸王條款,以犧牲供應商的利益來換取自身合理的利潤,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竭澤而漁的,能否持續下去值得懷疑。

最後更新:2017-08-20 00:59:51

  上一篇:go 重返虧損,京東還能再次迎回“高速增長”的故事嗎?
  下一篇:go 京東發布2017第二季度淨收入93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