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京東網上商城
這一次,京東希望成為“化整為零”
文 | 闌夕
「漲」或許是2017年京東的主旋律。
京東在其最新公布的二季度財報中披露,其淨營收達到93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3.6%,與之遙相唿應的則是京東股價從年初至今已上漲超過90%。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2.583億,較去年同期的1.881億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37%,增速領跑行業。
當然除了「漲」之外,京東在其二季度財報中也悄然改變了對自己的稱唿,從「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零售商」,變為了「中國最大的零售商」,當然核心依然沒有離開零售兩個字,這也被這家公司看作是立身之本,且正在迎來新的變化。
「零售的本質仍然是成本、效率和體驗,但是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方式一定會改變。」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其不久之前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新技術催生下的新名詞、新標簽、新概念、新模式正在湧現。正如劉強東所言,「零售業正處在變革的前夜。」
一個新的時代出現往往意味著新的主導者的來臨,正如同創新總是從邊緣而起,最終顛覆舊業態一樣。
在零售這個最為開放的市場中,自由競爭是這個市場的唯一法則。
《沃爾瑪效應》一書中曾這樣寫道,「按照自由市場經濟的邏輯,沃爾瑪的勝利來自人們的自由選擇:消費者用錢包給沃爾瑪投票,供貨商用產品給沃爾瑪投票。任何不讚成沃爾瑪的消費者或者供貨商,都可以去輩出買東西或賣東西,它們完全是自由的。」
而如今,人們似乎正在重新作出他們的選擇。根據貝恩資本的報告,2015年中國線上零售額增長36.5%,而線下快消品零售2015年的同比增幅僅2.6%,到了2016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降到了更為慘淡的1.5%。
這種選擇的變化源於消費場景的改變。在電商出現之前,用戶購買商品必須到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超市,亦或是路邊小攤和商店,總而言之,場景必然是基於物理世界。而電商則讓用戶的購物場景得以數字化和虛擬化,當然用戶也為之付出了一些代價,例如無法實際感受體驗商品、喪失了逛本身的樂趣。
德魯克曾說,「如果你想要獲取一些新的東西,那麼你就必須舍棄一些舊的東西。」
但對用戶而言,他們希望得到的永遠是更多,而新技術也往往是基於這些不容易被滿足的需求而被催生出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以及從去年起大熱的人工智能,都紛紛在零售這個人類最活躍的商業行為上得到應用。
這些新技術並不會改變零售的本質,但卻會如劉強東所言,改變「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方式」。於是我們看到,新技術不僅僅應用在了虛擬的線上消費場景之上,更是將消費場景不斷地細分和重新定義。
在美國,智能音箱Echo正在被作為電商平台的亞馬遜視為其在用戶家庭場景端最好的延伸。用戶的購物行為不再是需要發生在一個極度主動的場景下,例如開車到沃爾瑪,或者主動打開京東或淘寶,而是可以在一個自己的舒適的環境中,隨時發出購物的指令和需求。
而在國內,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像京東叮咚音箱這樣的產品,通過感知用戶的聲音,並依靠後端的服務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更黑科技的或許是京東智能冰箱這樣的產品,通過內置的高清攝像頭實現圖像識別,提供主動的過期提示,甚至為用戶下單周期性購買的常用品。
在曆史上,每一次的零售革命最前端的體現都是零售場景的變革。從1852年第一家百貨商場的誕生,到後來第二次零售革命中連鎖商店的出現,以及在1930左右形成的超市業態,這些無不是零售消費場景的變化,背後則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新技術。
在這些新技術帶來的新場景之下,用戶的需求也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在7-11創始人鈴木敏文看來,「造成產品滯銷、生意蕭條的原因隻有一個,即是現在的工作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時代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新技術則是改變這種狀況的基礎。
作為國內的最大的自營B2C電商,京東在很多分析師眼中,商業模式並不如隻是「搭台唱戲」、最終賺生態內流量廣告錢的阿裏來得輕鬆,然而一直致力於供應鏈能力打造的京東似乎更接近零售的本質,劉強東眼中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做零售業基礎服務提供商」,則給了京東一次讓其想象空間變得更大的機會。
在沃爾瑪時代,多快好省的原則讓這家零售巨頭可以做到效率最大化,但這樣的結果則是用戶需求被簡單粗暴地一刀切,用戶不得不被裹挾到了這一商業業態之中,去適應它的規則。
但離用戶更近、更容易感知的用戶的消費場景,以及更具象的用戶畫像,則讓京東能夠「化整為零」,為每個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消費服務,但這並不會影響京東本身的效率,因為改變的隻是前端與用戶交互的形態,以及通過人工智能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後端的供應鏈、物流等並不會為之而發生質變,因為商業的本質依然沒有變。
在流量端日益枯竭的今天,我們依然很難看到有新的電商平台脫穎而出,甚至是一些曾紅極一時的明星電商公司,聲量正日漸變小。馬太效應在電商中愈發明顯,這也使得阿裏和京東這樣各自模式的第一名更加受到資本市場追捧。
而對於京東和阿裏而言,他們依然也有著他們的憂慮,那就是未來消費場景的碎片化。在未來,用戶與零售商之間的交互或許將不僅僅局限在手機或電腦屏幕上。可以被布置在小區樓下的無人超市,在用戶家庭場景中的智能音箱和冰箱,這些都可能成為零售商們新的流量入口。
在這一次的零售變革中,我們看到的是零售場景的智能化和個性化,這種場景的變革也更多地延伸到線下。因為零售本身就是一個服務+賣貨的生意,線下能夠帶來更多元化的服務體驗,因此京東也同樣希望能夠為線下零售生態去賦能,去改造傳統零售業態。
京東也正在推動其線下的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通過品牌、供應鏈、營銷、倉儲物流、後端管理等方麵的輸出,去改造線下零售,同時也觸達更多的用戶消費場景。
無論是第四次零售革命,還是新零售,其本質都是電商巨頭正在實現從渠道向平台,甚至是生態的角色轉變。
在這其中,京東希望的是用技術、供應鏈和品牌的方式賦能線下原有的從業者,將零售的場景「化整為零」。這與阿裏所選擇的方式並不相同,擅長運營平台的阿裏在資本層麵長袖善舞,而一步步賣貨成長起來的京東則更強於實務。
無論哪一條路都是過去的零售人不曾走過的,但「這個世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最終也變成了路。」
最後更新:2017-08-20 00: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