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京東網上商城
京東到家放棄的,手機維修為什麼衝上去?
市場交易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幸福,這句經濟學家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中國市場過去三年時間裏得到了充分印證。主角就是上門服務,當時的一元洗車、一元保潔、一元按摩等等上門服務補貼大戰,讓消費者享受到了不少紅利,全世界VC的錢,全補貼給北上廣人民了。
如今,把上門服務這似乎已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拿出來說,可不是講它過山車式的江湖故事,或者資本做局的套路,亦或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創業準繩。時下,恰逢手機維修上門熱潮,我們就此可以冷靜地想想,上門服務模式真的錯了嗎?
上門的筐裏究竟要裝什麼?
2017年2月10日,繼大眾點評之後,京東關閉上門服務。巨頭們紛紛拋棄上門,又一度增加了這一領域的悲情色彩。讓人們不禁在想,O2O上門服務是不是偽命題。
所謂的O2O上門服務自2012年進入中國以來,一度成為一個大筐,創業企業涉及了包括餐飲、家政、美甲、維修、房產等多個行業,但僅在2015年就“屍橫遍野”。有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下半年有超過300家、16個領域的O2O平台相繼倒閉。
2017年6月,就在京東關閉家政、洗衣、按摩美業等上門服務的不到半年裏,上門手機維修平台“加速度”獲千萬A輪融資;7月,“Hi維修”獲5千萬A輪融資。這隻是火熱手機上門維修市場的一個縮影,閃修俠、極客修、千機網、51修等大小手機維修企業如雨後春筍。大家又困惑了,熬到現在的雕爺河狸家上門美甲賺不到錢,這手機維修就能賺錢了?究竟什麼服務適合上門?
大多創業公司創造了一堆偽需求,但在補貼熱潮過去之後,上門O2O因為用戶消費頻次低、客單價不高、用戶消費習慣沒有培養起來、用戶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懶,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位置。
上門服務的模式屬於前期固定成本較高,並且隨著訂單數增加,成本投入也不斷增加,因此無法快速降低邊際成本。一個行業要不要提供上門服務?需要從多方麵考慮。是否是用戶真實的需求?是否急迫?這種需求是否高頻?但實則最根本的依然是零售對體驗、成本與效率的考量。
手機上門維修,新風口來了?
工信部最新數據,中國4G用戶已達7.7億戶。調查顯示,智能手機的維修率在10%至15%。按照平均每單200元估算下來,有200億的規模。如此龐大的市場,造就了“蛋糕”,也催生了“黑維修”、“小作坊”,價高質低,千店千價,修手機一直以來是全中國人的痛。
以閃修俠、千機網為代表的手機維修服務平台,采用標準化的服務,高便利性、高透明度、高專業度及合理價格來滿足用戶痛點,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千機網的負責人介紹說,手機目前可以說已經基本成為人們身體的附件,一旦手機壞了,人們會非常著急,希望馬上可以修複。
同時,由於手機裏存著用戶非常多的個人信息,用戶總是希望可以看著維修師傅修,不希望手機離開自己的視線。因此,手機維修上門服務是有著最直接的真實需求的。同時,智能手機數量巨大,也存在上門需求的急迫性,這也可能是資本看中的。但是誰能天天修手機?
近期,千機網走進騰訊、愛奇藝、當當網、騰訊眾創空間等企業,現場場麵火爆,給出了解決這種低頻需求一個新的方向與嚐試。辦公場景上門將低頻、分散的需求集約,成本與效率都得到了優化。這也是家政、美甲等行業做不到的。
目前來看,手機上門維修背後的驅動力並不全是“懶”,真正的原因,或許是規範的服務解決了用戶不知道去哪裏修、擔心被坑的痛點。這也讓這些平台看到了顛覆這個行業的機會。一旦撬動了手機後服務,隨後就是家電,數碼產品在內的智能家居市場。未來個人和家庭電器設備都會與智能手機產生連接交互,作為手機維修規則的製定者,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入口。就在撰文的前幾天,手機上門維修的鼻祖,美國的CELLSAVERS更名為PULS,進軍智能硬件。
上門十分鍾,台下十年功
如果用一場演出打比方,商家上門和消費者接觸、具體服務的過程就是台上的十分鍾。台上的戲唱得好不好,功夫都在台下。
上門修個手機,例如換個內置電池,可能在用戶家停留隻需15分鍾,從客戶在線上下單,到最後實現上門服務,中間還有無數看不見的環環相扣的過程。用戶下單,哪裏的維修師傅接收訂單,出發的門店裏是否有用戶需要維修的手機品牌、型號的電池?每種品牌、型號的手機配件門店每天要備多少庫存?內置電池的采購質量怎麼把控?維修質量怎麼把控?修後怎麼實現質保?用戶異地尋求質保怎麼辦?凡此種種,目前行業都沒有一個參考的標準,需要通過長時間的運營數據積累才能知曉。手機維修上門背後的業務邏輯比上門美甲、家政要複雜的多。
由於行業多年混亂的局麵,把控上遊產業鏈對於這些新興的維修平台來說異常重要,隻有控製了上遊,才能從源頭把控維修質量。這一點,千機網做足了功夫,背靠品勝,先天具備了把控手機維修行業上遊供應鏈的能力。而對於像閃修俠、極客修這些隻有互聯網基因的平台來說,在這一方麵要走的路還很長。
千機網的經驗有其特殊性,但卻值得借鑒。其所有維修用元器件由品勝工廠經多重技術指標檢測、統一認證、標準封裝。對於手機內配電池,更有從研發、生產到分銷、一物一碼全程追溯的完整產業鏈優勢。這一點,其它維修平台難以做到,但不妨可以嚐試與之合作。上遊供應鏈是控製質量的關鍵,而麵向用戶的供應鏈是保證體驗的關鍵。
何苦擠破了頭也要上門?上門就一定要到用戶家裏嗎?
保潔、保姆這類服務是必須上門,但如手機維修、按摩、美甲其實未必一定要上門,要不要把到店場景搬到上門場景,這需要企業在滿足客戶的需求、達成良好的服務體驗,與控製成本提高效率之間,找到均衡點的最優解。
在馬雲提出新零售之後,企業也越來越發現,到店與上門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更優。這一點,在手機維修平台中,千機網最先看到了這一點,其實是品勝的“當日達”帶來的靈感,讓商品走最短路徑,那服務上門是不是也同樣可以走最短路徑,維修師傅可以由離用戶最近的門店出發。這個時候,千機網線下擁有上萬家門店便有了巨大的優勢。這樣,上門的效率大大提升,用戶體驗也更好,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因為門店就在社區,用戶也可以尋求到店。
同時,千機網正在做的,整合線下多場景入口,如聯通營業廳、便利店、理發店、茶樓、網吧,將它們變成上門快修的便民服務點。上門不必非要到用戶家裏,一是做增量市場,同時仍然是效率、成本、體驗的考量,這個給上門服務拓展了無限想象。但整合線下談何容易,雖然品勝在這方麵有經驗,但這種模式仍需市場考驗。
上門的路還很遠
筆者依稀記得,當年創新工廠的明星項目,博湃養車的創始人寫下的《認識這麼久,第一次說再見》,無可奈何地宣告,曾經“國內最大的O2O汽車養護平台”,落幕了。博湃養車的遭遇也讓人唏噓。
這一輪手機維修上門服務的熱潮是否會曇花一現,是不是依然是資本“揠苗助長”背後的誤判?智能手機的技術發展,消費升級,以及手機維修行業的特殊性,是否可以在未來造就一兩個生態型企業,需要時間來驗證。而對於所有想做上門的創業者,則需要考慮一下,未來,是不是沒有什麼O2O上門服務了,而是生活服務的全渠道。上門,還是到店,看用戶,看你對服務零售的理解。
最後更新:2017-10-08 0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