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
京東網上商城
京東Q2財報暴露三個利空,618數據存疑還是增幅下滑?
8月14日京東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就讓業界的期許落了空。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京東第二季度淨虧損了2.87億元。奇跡未能出現,這是自一季度發布首次盈利的消息後,京東重歸虧損。
當然,媒體就京東Q2財報的報道也有盈利9.76億元的口徑,但其實是統計方式不同。仔細看一下財報,9.76億元的盈利數字使用了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但在美國上市的京東,顯然要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規矩走。所以,美國投資者給出了不看好的態度,京東Q2季報公告發布後,當晚股價盤前跌幅直接擴大到了7.78%,股價跌到了42.33美元。股價表現起起伏伏,盈利、虧損來回轉換,這都是表象,更值得關注的是,京東緣何從盈利又回到了虧損的軌道上?
財務數據暴露三個利空,Q2交易額存疑還是下滑?
一直以來,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對盈利問題抱著堅定的信念,還拋出過“過早盈利是一種恥辱”的論調。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有更大格局的企業往往不拘小節。所以雖說京東多年來持續虧損,但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還說得過去。今年第一季度的全麵盈利算是送給投資者的“彩蛋”,但第二季度由盈轉虧,是不是意味著一季度的盈利是曇花一現?可能緣由都隱藏在財報數字中。
一是從GMV數據指標粗略推算,京東交易額可能出現存疑情況或一定下滑。按京東第二季度交易總額(GMV)2348億元計算,如果考慮到Q2期間618年中購物節長達18天所創造的1199億元的GMV交易量,剔除的話,為2348億-1199億=1149億元,1149億元是除618外的其餘天數的GMV交易的總額,按70天估算的話,結果是16.41億元。對比一下第一季度的日均GMV數據,拿第一季度交易額的1841億元,除以三個月90天,數字為20億元。簡單對比一、二季度的交易額變化,日均GMV從20億元降到了16.41億元。此前6月21日《中新網》有報道指出,京東“618”下單額數字存疑,真正成交額隻有536億元左右,與京東對外披露的1199億元差了一半多,差額超50%。雖說交易數據惹爭議是正常現象,畢竟各家的統計口徑存在差別,但恐怕爭議也並非空穴來風。由此看,第二季度,京東交易額要麼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要麼確實存在618總交易額數據誇大的情況。這兩種情況,出現其中之一,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二是第三方平台交易額可能麵臨增長瓶頸。京東第二季度自營業務交易總額為1366億元,同比增長了44%,第三方平台交易總額為98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在整體的GMV交易額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但也有令人擔憂的,第三方平台業務的同比增長率有較大下滑,2016年這一數字為57%,但進入2017年已經跌落到了50%左右。這是否表明京東第三方平台業務遭遇了增長瓶頸?因為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必須從對手手裏搶商戶和用戶,難度已然加大。
三是,京東毛利率有一定降低,這或許會稀釋外界對京東淨利潤的預期空間。數據顯示,京東第二季度的毛利為126億元,毛利率為13.5%,低於上年同期的15%,更低於上一季度的16.1%。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仔細閱讀財報能看到,二季度期間京東營銷費用暴漲了63%,增長到了40.751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為24.95億元。我們可以推測,618期間,京東在對手的攻勢下,進一步加大了砸錢力度,因此不可避免地拉低了毛利率。
盈利成頭等大事,鄉鎮配送外包、拉長貨款周期值得權衡
很多人都想知道,今年第三季度京東會盈利嗎?在財報展望內容中,我們既沒有看到關於淨虧損的過多解釋和原由,也沒發現預期將盈利的字眼。但資本市場上給京東預留的盈利的時間並不長,畢竟京東經營多年,隻有保持持續盈利,才能證明自身的實力,並給投資者吃一顆定心丸。
就此,有觀點認為,京東如今麵臨的問題是需要在盈利持續性和業務擴張性上找到平衡點。如果不出現大規模的新業務投入,京東接下來盈利還是可期的。但營收規模持續增大,成本必然會增加,加上各項收費的提升,這些確實容易綁住京東盈利的手腳。而這也暗示出,開源節流是京東接下來可能采取的策略,因為京東太需要用盈利來證明自己了。
巧合的是,在這個節骨眼上,8月14日,網界網發布的一篇標題為《重大變化!因為虧損劉強東不得不收回這些話》的文章稱,京東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正在試點將鄉鎮配送外包出去,從而收縮戰線專注於核心城區配送,這意味著京東6萬多名配送員當中,原來服務鄉鎮的不少人將失去京東的身份。雖然京東官方對此並沒有回複,但根據報道,之前就有京東內部高管建議,如果將配送員外包出去,京東一年就可以節省出10多億元的成本,這樣早就盈利了。的確,在地廣人稀的四六線地區,京東建立服務中心、服務站等耗費了不少資金、人力。
此外,拉長供應商貨款周期,並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這同樣能為京東盈利帶來轉機。當年國美、蘇寧走的都是這一條路,隻不過供貨商會覺得店大欺客,最終傷害平台品牌。全景網發布的一篇標題為《京東遭控訴誘騙促銷,商家麵對強勢平台怎麼破?》的文章顯示,京東正依賴於對供應商應付賬期的不斷拉長,一方麵沉澱現金流到自家平台上,另一方麵對外提供供應鏈金融牟利。數據上也支持這一點判斷,2010年Q4京東應付賬款約為12億,2016年Q4增長到440億,六年間增長了35倍。應付賬期方麵,則從2015年Q1的41.9天拉長到了2016年Q4的52.6天。
而且,業界能真切的感受到,京東近年來持續加大了品牌營銷平台的變現力度,推出花樣繁多的推廣方式,表麵上看對品牌商有一定賦能的作用,但實際上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從品牌商身上賺更多的錢。
這麼看的話,京東對盈利的追求已經到了渴求的地步。但是如果僅僅是追求盈利的話,可能又會一定程度上,波及供應商的利益和用戶的體驗,所以,這是一個頗具考驗的兩難問題。
商業模式尚需驗證,如何保證產品質量充滿挑戰
向來,京東最引以為豪並持續講的故事是:京東B2C自營模式走的是“正品低價,品質電商”的路線,符合消費升級的發展趨勢,由於能控製商品采銷環節和供應鏈,所以能保證商品貨源不出問題。但隨著京東合作供貨商規模的壯大,以及第三方平台交易額的快速增長,“正品行貨”的承諾很難保證不會出紕漏。畢竟每年是8000多億元的交易額,各種內外部人員變得更為龐雜,盯著京東平台牟利的各式企業很多,難免出岔子。
隨便在百度搜索“京東,假貨”的關鍵詞會發現,相關的報道並不少見,也不時有消費者抱怨在京東上購買到了劣質品。8月13日,《法製晚報》的一篇標題為《京東回應"GUCCI"變"GUCC":來自正品渠道全額退款退貨》的文章報道,微博網友舉報其花近1900元通過京東自營購買了一款GUCCI(古馳)男款太陽鏡,但收到貨發現,原本“GUCCI”的英文縮寫變成了“GUCC”,少了一個I的字母。這樣明顯的“山寨貨”,以及時不時冒出來的商品質量指責,如果京東不能根治的話,會大大拉低京東自營的形象,給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當然,相信京東也能意識到這一點,其內部可能也正通過一係列的措施來對低劣商品的圍追堵截,盡量保障貨源,讓消費者購買到正品商品,但可預見的是,商品質量的問題可能並不能完全杜絕。
其實,無論是盈利與否,數據是否準確,還是如何整治商品質量,這些問題暴露出來的僅僅是現象,本質上都出在京東自身商業模式的根上。京東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不是健康,劉強東持續講的零售業態創新的故事有多大的吸引力,這些都需要腳踏實地地做出來,而不是講情懷、玩噱頭能換來的。不僅是京東,互聯網行業裏很多新興的商業模式,估值很高,看起來很美,但最終都要接受市場的拷問和檢驗。
最後更新:2017-10-07 2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