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陈生强:探索与实体经济共兴新模式
点击播放
GIF/63K
中经金融:follow me!
《中国经营报》记者 李晖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共同道路上,新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正在探索全新的相处之道。
去年以来,以“服务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定位自我的京东金融,一直坚定地在这条跑道上小步快进。在此定位之下,其深层目标则在于通过为金融机构的提效率、降成本,改变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传统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急需解决的就是变动成本高、信用风险高的问题,科技公司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自己的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依靠技术与数据优势,加之互联网的触达率和运营能力,京东金融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方式,双管齐下,正在试图找到新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共兴”的全新模式。
重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在陈生强看来,京东金融希望与传统金融机构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在共同创造增量业务的过程中,实现与金融机构的价值分享。
事实上,一直以来,市场上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不在少数。如IBM、惠普、甲骨文等IT厂商,都为金融机构提供硬件、软件、系统集成或流程外包的服务。
但陈生强认为,京东金融做的与上述两种均不相同。不仅服务于金融机构,而且是能服务于金融机构价值链上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例如获客、客户运营以及风控等。在为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降低风险,改善用户体验,甚至形成新的商业逻辑。
今年以来,京东金融加快了与银行合作的步伐,先后与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山东城商行联盟、广东农信社联社等机构签订了全面或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化金融、智能风控、产品服务创新和营销运营等核心业务能力上实现了深度连接。
事实上,在发展普惠、支持小微的实践上,很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农商行因为业务模式和成本问题确实面临着实际困难:如何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授信、如何降低各个环节人工比例提高授信效率、如何利用有限人力物力去搞创新。
“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就目前来看,传统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急需解决的就是变动成本高、信用风险高的问题,而科技公司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自己的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陈生强表示。
如果以风控为切口,一些数据可以支持京东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的底气。据陈生强透露,目前京东金融已经构建出3万个风控变量,500多个风控模型,5000多个风险策略,可以实现对3亿用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在陈生强看来,将上述风控能力输出给缺乏线上数据积累的传统金融机构,后者可以迅速发展线上金融业务,在提高增量收入的同时,实现业务模式的完善和迭代。“这也是京东金融能够更好践行普惠、服务实体的逻辑。”
与实体经济共兴
在通过服务金融机构改善其助力实体能力之外,京东金融也在领域直接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陈生强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京东金融从成立之初就将服务弱信用人群、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作为重要责任,而其战略布局上一直也延续着这一核心思想。
不久前,京东金融在重庆设立了第二家小贷公司,与专注于农业贷款的重庆两江小贷不同,新成立的重庆同盈小贷将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企业金融业务,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据京东金融方面透露:依靠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优势,京东金融一直以组合拳的形式为企业盘活供应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改善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处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金融已经累计服务超过10万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2500亿元。
在陈生强看来,科技公司在服务实体时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尤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公司通过自身的生态建设,拥有了很多场景,而大量的金融服务是在真实的生活消费场景和产业场景中实现。此外,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更容易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降低成本改善体验。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映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叠加风控技术后可以大大改善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
而通过科技加持,金融得以借助科技的力量进入经济的毛细血管。以“京东自营供应商”里的企业定制的“京保贝”“京小贷”及动产融资等企业金融服务为例,通过积累数据授信,让很多曾经为贷款头痛的小微企业主享受到了“鼠标一点、钱就到账、随借随还”的“服务”,不少企业借此得到发展。
在陈生强看来,京东金融定位是做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路径是以数据和技术为基础,为金融机构提供提高内生增长能力的企业服务,以便更好为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年轻人提供服务,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我们的目标是让金融真正实现以实体经济为本,因实体经济而兴。”
而金融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金融机构,是否能以实体为本,甚至与实体共兴,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风险和效率的平衡。
“自京东金融独立运营以来到现在,我们实际上始终在思考的是,风险到底是什么?要如何防范与控制?包括经济风险、行业风险、监管风险、经营风险等,哪一个风险不能得到控制,都可以让我们瞬间倾覆。所以我们坚信,敬畏风险,是从事金融服务最本质的东西。”陈生强说。
在他看来,金融科技这个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京东金融的风险偏好在行业内是属于较低水平的。据他透露,京东白条依靠京东生态体系内接近2.6亿活跃用户,就能很快把规模做到很大,“但我们并没有,而是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我们先把风控做扎实了,才敢逐步去覆盖更多的客户。永远把风险意识放在第一位,把速度放在第二位。”
最后更新:2017-10-29 1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