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2 返回首頁    go YY.com


Nat.Commun.:可充碘-碳電池實現離子插層與氧化還原機製的統一

【引言】

海水中的碘儲量豐富、富集工藝成熟、價格低廉,展現出了廣闊的電池應用前景。鋰/鈉-碘電池作為高容量、綠色、高效的新型二次電池,是潛在的高性能儲能電池,但目前仍需探索和發展高效、高導電、穩定負載的碘基正極材料。研究發現三維導電多孔碳網絡的引入能夠通過離子插層有效地提升電池的容量,然而調節離子插層與氧化還原反應機製來提高全電池的可充性能仍具挑戰性。因此,為克服電極反應動力學差異並提高電池性能,發展離子插層與氧化還原兩種機製統一的電極材料十分必要。

【成果簡介】

近日,山東大學的張進濤教授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戴黎明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A rechargeable iodine-carbon battery that exploits ion intercalation and iodine redox chemistry”。在該文中,研究者以植酸摻雜聚苯胺修飾的無紡布作為前驅體,製備得到自支撐、柔性氮磷共摻雜的層狀多孔石墨化碳宏觀體(HPCM-NP),並利用此導電HPCM-NP為基體材料負載碘製得無集流體、無粘結劑、自支撐的含碘陰極複合材料。HPCM-NP中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石墨化碳骨架不僅為碘的負載提供了空間,而且產生了有效的電子離子傳輸通道,有利於實現碘的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材料的離子插層,使得電池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離子的插層與碘的氧化還原反應儲能機製的結合構築了可充碘-碳電池,以碳材料取代常規鋰鈉金屬負極,極大地提升了電池的安全穩定性,這種廉價環保的碳基混合離子全電池為未來大規模儲能器件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圖文導讀】

圖1 HPCM-NP的製備與碘的負載

(a)沉積PANi、退火、負載碘的過程示意圖;

(b)HPCM-NP實物照片;

(c,d)HPCM-NP SEM圖片;

(e,f)HPCM-NP TEM圖片;

(g)負載碘的HPCM-NP SEM圖與元素分布圖。

圖2 碘-碳複合物的組分表征與穩定性分析

(a)不同種類碳吸附的碘質量分數與吸附時間的關係曲線;

(b)不同碘吸附量的HCPM-NP N2吸附-脫附曲線;

(c)不同碘吸附量的HCPM-NP孔尺寸分布曲線;

(d)I2-HCPM-NP高分辨XPS曲線;

(e)純碘與碘碳複合物(碘含量40%)的熱重分析曲線;

(f)不同碘含量的I2-HCPM-NP複合物熱重分析曲線;

(g) 碘吸附在石墨烯(Ⅰ)、N摻雜石墨烯(Ⅱ)、P摻雜石墨烯(Ⅲ)、N/P共摻雜石墨烯(Ⅳ)時模擬結構的差分電荷密度。

圖3 不同碘陰極構築的Li-I2電池電化學性能

(a)循環伏安曲線;

(b)充放電曲線;

(c)相同碘負載量時不同碘-碳複合材料的放電比容量;

(d)倍率特性圖;

(e)循環穩定性圖。

圖4 以I2-HCPM-NP為陰極材料的Na-I2電池電化學性能

(a)Na-I2電池CV曲線;

(b)Na-I2電池充放電曲線;

(c,d)充放電曲線與不同充放電狀態下的原位拉曼表征。

圖5 碘-碳複合物全電池電化學性能

(a)LiTFSI電解質中I2-HPCM-NP//HCPM-NP電池充放電曲線;

(b)NaClO4電解質中I2-HPCM-NP//HCPM-NP電池充放電曲線;

(c)不同情況下的表麵贗電容(氧化還原)的貢獻;

(d)I2-HPCM-NP//Li4Ti5O12全電池不同電容密度下充放電曲線;

(e,f)不同類型全電池的倍率特性圖;

(g,h)不同類型全電池的循環穩定性;

(i)全電池的能量比較圖。

【小結】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製備了3D自支撐氮磷共摻雜碳宏觀體,異元素摻雜的多孔碳骨架有利於碘的高含量負載而形成自支撐碘-碳電極材料,基於該陰極材料的Li-I2電池與Na-I2電池具有高放電容量、高倍率特性、優異的循環穩定性。碘的氧化還原反應與碳材料離子插層機製的結合使得碘-碳全電池表現出高容量(高達217/182 mAh g-1)與優異的循環穩定性(500 mA g-1時,76.7%@500圈/69.8%@300圈)。此研究工作為發展新型碘-碳電池,為實現安全、廉價可充電池的製備提供了新思路,並拓展了功能碳材料的相關應用。

團隊介紹

張進濤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係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做博士後研究。自2015年9月到山東大學工作,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和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其研究工作集中在新型碳基催化劑和石墨烯基複合材料的設計開發及其在電化學催化與儲能中的應用研究, 致力於構建性能優異的電化學能源存儲和轉化器件,包括鋅-空氣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等。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1)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的設計與性能優化。研究複合材料的儲能機理,指導新型複合儲能材料的製備及其應用(如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

(2)非貴金屬催化劑的創新性合成與應用。設計合成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多功能催化劑,用於金屬空氣電池、燃料電池、電催化製氫產氧、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等。

至今,在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CS Catal.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40餘篇,論文已被引用3600餘次。另外,主編RSC專著1部,撰寫圖書3章。

代表性論文:

Zhang J., & Dai L. Nature Nanotech., 2015,10, 444;

Zhang J., & Zhao X. Energy Environ. Sci. , 2011,4, 4009;

Zhang J., & Dai L.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296;

Zhang J., & Dai L.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2230 ;

Lu K., & Zhang J.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0448;

Lu K., & Zhang J. Nat. Commun., 2017, 8,527.

本文由材料人新能源前線 曾沙 供稿。

材料牛網專注於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裏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於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測試穀合作入駐聯係方式

最後更新:2017-10-08 05:04:40

  上一篇:go 背靠大終端,jiaotong.com高價結拍
  下一篇:go comScore:2017年移動用戶需求層次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