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阿裏巴巴
阿裏巴巴:一棵梧桐樹,長了18年
創業公司的初創故事幾乎都大同小異。白手起家,少數因情懷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不分晝夜、不計回報地共同打拚。阿裏巴巴的故事類似,但特別之處在於,它在最開始、最窮的時候就夠瘋狂。
文 | 金其琪
采訪 | 金其琪 蔣平 裘雪瓊
編輯 | 張慧
今天提到“阿裏巴巴”,你會先想到“芝麻開門”還是馬雲?阿裏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說,當年之所以給公司起這個名字,是因為不論美國舊金山小餐館的服務員,還是他的外婆、孩子,都知道“阿裏巴巴”就是那個“芝麻開門”的故事。而最先跟著馬雲創業的18人之一蔣芳笑說,其實當年大家都覺得這名字“夠詭異的”。
這四個字雖然家喻戶曉,但僅僅18年前,商界還對這家名字充滿魔幻色彩的公司十分陌生。今日阿裏之壯大,很容易讓人忘記它有多年輕。它誕生在1999年“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的浙江杭州,但遠不是那個舉辦過G20峰會、催生出無數創業公司,在中國互聯網領域與深圳、北京三足鼎立的杭州。
8月17日,阿裏巴巴集團剛剛公布了2018財年第一季度(2017.4.1-2017.6.30)財報。數據顯示,有5.29億活躍用戶在使用阿裏的服務,阿裏旗下的淘寶、天貓、支付寶;閑魚、飛豬和菜鳥,存活在中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手機裏。擁有超百萬付費用戶的阿裏雲上,部署著中國超過37%的網站。250億美元融資的全球最大IPO紀錄,自2014年由阿裏在美國紐交所創下,至今無人能打破。
這一切足以令全世界記住阿裏的名字。但12年前還不是這樣。那年,現任阿裏巴巴副總裁的美籍華人黃明威走進紐約第六大道1221號,對他的老板麥格勞三世說,自己打算辭職去中國的阿裏巴巴任職。從小在矽穀長大的黃明威MBA畢業那年,麥格勞希爾集團在全美隻招4名精英,他是其中之一。
阿裏巴巴副總裁、“全球領導力學院”(Alibaba Global Leadership Academy,簡稱AGLA)負責人黃明威
他還記得,在那間擁有百年曆史的麥格勞希爾集團48樓頂層辦公室裏,麥格勞三世坐在昏暗的燈光中,大惑不解地問:“你剛才說阿裏什麼?”“你的意思是,你想離開這個有百年曆史的出名公司,為了去一個阿裏什麼的公司?”
黃明威答:“阿裏巴巴。”
那是2005年,淘寶剛剛誕生兩年,而麥格勞希爾集團擁有標準普爾、《商業周刊》、J.D. Power and Associates和一個龐大的教育出版集團。9年之後的達沃斯論壇上,麥格勞三世主動提出要與馬雲會麵,黃明威也在。“我覺得很有意思。這世界變化很快。”黃明威告訴《博客天下》。
從無到有,阿裏的變化很快,中國互聯網行業也變化很快。18年,放在一個人身上,正是成年的年紀。而馬雲一早就說,阿裏要做“百年老店”。這顆在互聯網時代的春天到來前就深埋地下的種子,已經顯示出挺拔的茂盛形態,證明了自己並非纖細畏寒、裝點風景的泡桐,而是正在開枝散葉、引鳳築巢的梧桐樹。它吸引著大江南北、四海內外的優秀人才前來棲息。從18個人的小公寓,到6萬多名員工忙碌在杭州、北京的阿裏園區和眾多海外辦公室,阿裏怎樣起步、停頓、前進、轉身、磕絆、飛躍,有一群人始終記得——一切仍要從杭州說起。
湖畔花園,埋下種子
創業公司的初創故事幾乎都大同小異。白手起家,少數因情懷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不分晝夜、不計回報地共同打拚。阿裏巴巴的故事類似,但特別之處在於,它在最開始、最窮的時候就夠瘋狂。
“我們所有的競爭對手不在中國,而在美國的矽穀。”這句放在今天也很豪邁的話,是馬雲在杭州文一西路偏遠的湖畔花園四居室對17個一起做創業夢的人說的。那是1999年2月20日,大年初五,擠坐在客廳裏的17個人,聽著馬雲打的雞血,眼神透著同樣的迷茫。
湖畔花園南區風荷院16幢1單元202室,四室兩廳,麵積150多平方米,是馬雲給自己買的房子,本打算做自住的新家。
1998年,馬雲和阿裏巴巴部分創始人在長城上留影
1999年9月,被稱為“18羅漢”的18位阿裏巴巴創始人,正式在湖畔花園成立阿裏巴巴集團,推出第一個網站——英文全球批發貿易市場阿裏巴巴。川妹子蔣芳本來跟隨馬雲在北京創業,1998年的平安夜,她和馬雲的妻子、同為“18羅漢”的張瑛一起來到湖畔花園。她們從北京站坐夕發朝至的火車到杭州。
“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不打的,因為很遠,有點貴。所以就拎著大箱子上了公交車,還得轉個車,11路轉10路。”蔣芳告訴《博客天下》,她至今記得從杭州火車站到湖畔花園的路有多曲折。
比她們更早到的是第一個到位的工程師周悅虹。當時電腦貴,工程師身負重任——去電腦市場攢機器,因為便宜。在周悅虹的努力下,這個沒有裝修和家具的空屋子,首先有了電腦。
張瑛和蔣芳則去便宜貨市場買電腦桌。三輪車送貨的人嫌地方遠,要收6塊錢送貨費,她們愣是不肯。“最後扯了半小時,免費給我們送了,可高興了。”接著是去門口買掃把、窗簾、最便宜的地毯,去弄電信上網。
盡管在基礎設備上是各種低配,但是在人員配置上,他們則盡可能地高配。到了1999年底,“18羅漢”全部到位,包括擁有加拿大國籍、台灣出生的蔡崇信。蔡崇信被稱為阿裏巴巴的幕後軍師,一手搭建了阿裏的財務係統,是最早的CFO。彼時他已經是瑞典Investor AB投資公司副總裁,常駐香港,在商界頗有名聲。湖畔花園的團隊知道他要加入阿裏,都嚇了一跳。“我到現在也搞不懂,蔡那時候看上我們啥了?”蔣芳說。
那段時間投資人陸陸續續地來,轉了一圈又走,這個傑克,那個詹姆斯或托尼,看起來都很高大上,大家不懂,“他們關我們什麼事呢?”但蔡崇信來了,就不走了。他是最早最具慧眼的鳳凰,在這棵梧桐剛剛萌芽等待破土而出時,就來築巢,陪它成長。
“當時我就覺得,他怎麼能跟我們混在一起,太衝動了。”蔣芳回憶,有幾個人都勸他別來:“覺得別害了人家呀。我們沒什麼太大損失,馬雲也不跟我們借錢。別最後讓人家錢、精力都搭進來了。”但蔡崇信非常堅持。蔣芳等就想,“那就讓他來試試吧,最後他自己會走的。”
2009年,阿裏巴巴創立10周年晚會上的馬雲和蔣芳(右2)
蔡崇信留了下來。杭州的夏天酷熱難挨,偏偏那時還常停電。各個小區輪流停電,輪到湖畔花園,大家就沒法工作了。蔡崇信就利用停電的時間,扒在黑板上講股權,講各種財務知識。“他不像我們穿T恤什麼的很隨便,他都是穿襯衫,那次停電他講著講著,襯衫背後就濕了一大片,怪可憐的。”蔣芳回憶。
多年以後,大家再聊起這件事,都佩服蔡崇信當年的眼光,蔡崇信對此也非常得意。
那時候的18個人,心裏有譜的也不知有幾個。馬雲就每天給大家開會,講互聯網的未來,講大家要成就一個怎樣了不起的事業。那時候,馬雲整天出差,“回來就跟我們吹牛,說有幾間公司都想投我們,但他都給拒了”。雖然將信將疑,但蔣芳覺得馬雲一直保持自信,對整個團隊來說非常重要。
後來大家才知道,那個階段的阿裏巴巴,根本不是拒絕資方,而是一連被37家矽穀的資方拒絕。馬雲瞞得住在杭州的團隊,卻瞞不住矽穀的黃明威。
黃明威,工號52,是阿裏巴巴第一位美籍員工。他祖籍廣東,祖父輩移民美國,父親是眼科醫生,在斯坦福大學培訓中國第一批留美的醫學博士,常招待這些學生來家裏住,給他留下了關於中國的第一印象。黃明威在矽穀最繁華的地帶長大,大學畢業後,本想從政,做了一年舊金山市的市長助理後,遇到了馬雲和蔡崇信。
“我本來想做舊金山第一個華人市長。”黃明威說。雖然華人在舊金山占30%的人口,但當時還沒出過華人市長。美國華人市長的吸引力,輸給了彼時還在中國一個二線城市公寓中蓄勢的阿裏巴巴。通過朋友介紹,黃明威在矽穀和馬雲、蔡崇信吃了頓飯,然後就確信這個被拒絕37次的初創公司可以翻身。
矽穀讓他看到互聯網的力量,中國經濟飛快的發展速度則讓他看到了希望。“那時我就想,我可以把矽穀帶到中國。”精明的黃明威決定做得並不輕率,除了被馬雲的精神打動,另一個關鍵因素是蔡崇信。“我知道這個人非常聰明。他不會加入一個沒有前途的公司。”
那時,蔡崇信剛巧為阿裏巴巴拉到第一筆大額投資,來自著名投行高盛集團。黃明威通過一位高中同學知道了這個消息,後者剛巧負責高盛旗下一個基金項目。
“我準備搬去香港。”他告訴同學。
“要加入什麼公司?”同學問。
“阿裏巴巴。”
“那很巧,我們正準備投資阿裏巴巴。”
1999年10月,高盛投資阿裏巴巴500萬美元。2000年1月,軟銀以2000萬美元買下阿裏巴巴36.7%的股份。
這是兩劑強心針,不僅打中黃明威,也打進了杭州湖畔花園。拿到投資的消息很快傳回湖畔花園。這一次,終於是真的了。
而矽穀人黃明威也來到了杭州。他驚訝地發現,這群人晚上11點還在那間小公寓裏工作,門口堆滿鞋子。“那是冬天,我從舊金山先到香港,第二天就去杭州。蕭山機場那時候隻有一層樓,一棟,很小很破。我到的時候是晚上10點半,隻有我們幾個是國際旅客,基本上所有的燈都關掉了,而且還下大雨。”
他終於找到湖畔花園,敲門,沒有人來接,他隻好自己進去。到了202門口,一個人出來了。“你是誰?你幹嗎?”那人問。他說:“我是Brian Wong,我是來這邊工作的。”
從舊金山中心區搬到杭州的偏僻地帶,25歲的黃明威負責當時阿裏巴巴英文版網站的產品設計。那時大家常去湖畔花園的食堂吃飯,雖然米飯中經常有沙子,但生活上的不適應很快因為共同創業的朋友情誼而消減。大家一起加班,有時候回家很晚,黃明威就在路邊找那種賣麵的小車,通常配把小椅子,“我就讓他給我燒一個麵,我覺得很好吃”。
他成了阿裏第二隻從海外飛來的“鳳凰”,也預示這棵獲得滋養的梧桐樹,正吸引大批才俊的目光。
當時在湖畔花園,大部分人的月工資是500元人民幣,持續了一年左右,等來了高盛的投資。2000年4月26日,阿裏巴巴從湖畔花園的民居搬到華星創業大廈,終於擁有了一間公司在外貌上的雛形,員工則漸漸從18個人增長到一百、兩百、三百。“湖畔花園坐不下了,後來創業大廈一層也坐不下了,就坐到了三層。”蔣芳實打實地感到公司在快速發展,員工工資也從500元漲到了兩三千。
阿裏巴巴搬家這天,正是阿裏現任CPO童文紅去麵試的日子。天下著雨,她剛休完一年產假,覺得在家待著太沒意思,騎自行車去麵試行政助理。第一次沒被錄取,第二次又去,終於錄取了。
阿裏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CPO)童文紅
她此前工作的外貿公司朝九晚五,“有時候四點半就下班了,特別輕鬆”,跟阿裏的創業公司氣氛完全不同。創業期的阿裏員工往往身兼數職,童文紅就兼做前台和行政。
蔣芳則回憶,那時候阿裏做B2B,和中小企業互相依賴,客服、編輯、運營、銷售,都要去做。“有些中小企業沒有人能說英文,但就是想做外貿,那我們的銷售人員還幫忙做翻譯和聯絡,外企來了人還去機場接”,是用心和熱情在幫助中小企業發展業務。
一開始就瞄準B2B批發貿易的阿裏,在兩年的發展中規模逐漸擴大,到2000年6月,阿裏巴巴被《福布斯》評選為全球200家最佳的B2B站點之一。但很快,互聯網泡沫達到頂點後破滅,也對剛剛起飛的阿裏帶來重創。
挺過泡沫,開枝散葉
2000年9月,馬雲宣布阿裏巴巴進入緊急狀態。10月,他宣布裁員,鋪向全球的業務回撤到杭州,主攻中國供應商。
“工資又從兩三千降了百分之三四十。”蔣芳說,“我們剛剛搬到創業大廈,互聯網泡沫就破滅,好多人來了一下就跳槽走了,當時覺得這個行業特別倒黴。”
派駐阿裏巴巴香港辦公室的黃明威,被要求回到杭州,工資砍掉一半。香港辦公室租金很貴,再加上來回出差的費用,“那時候大部分的香港員工就被開掉了”。他也在那時選擇離開,回到美國,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MBA。
公司緊急調整策略,加上馬雲與蔡崇信的努力,阿裏最終挺過了這一輪互聯網泡沫危機。2001年12月,阿裏巴巴的注冊用戶超過100萬。2002年底,創業3年的阿裏巴巴成功實現盈利。在馬雲看來,阿裏收支平衡的意義超越金錢,“我們將讓中國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重塑信心。”
3年前那句“我們的對手在矽穀”言猶在耳,沒想到這麼快就成真,挺過來的阿裏巴巴瞄準了剛剛進入中國的eBay,不再滿足於與中小企合作的B2B模式,進軍中國電子商務的更大藍海:C2C。
個人消費者對阿裏巴巴的成功有多重要?看數字就知道。截至2017年6月30日,阿裏巴巴中國零售平台擁有的年度活躍買家達到4.66億,人均年度收入貢獻為273元。再看看令你搶到手軟的全民購物狂歡“雙11”,從2009年的第一屆交易額5000萬元,發展到2016年交易額1207億元,年年破紀錄。“這樣的發貨量居然沒有爆倉,美國人看得眼珠子都掉下來了。”童文紅說。
電商,包括針對個人消費者的C2C模式和開放品牌入駐的B2C模式,無疑是阿裏最賺錢的業務。尤其是前者的誕生,無疑是阿裏巴巴公司史上的標誌性事件:“萬能的淘寶”在2003年橫空出世,誕生地回到了當年起步的小公寓,湖畔花園。
淘寶網的建設過程非常隱秘,2003年4月起,馬雲就和10名員工回到湖畔花園,悄悄籌備淘寶網。所有參與籌建的員工都簽署保密協議。5月10日,淘寶網正式上線,短短兩個月內吸引了大量的商品湧入。也是在這一年,美國電商巨頭eBay進軍中國,一年8.4億元的交易額是淘寶的10倍。淘寶的辦法是,在8月,宣布免費3年,這相當於不用交店租就能零成本開店,讓一直推行收費模式、拍賣模式的eBay頓時處於下風。
一時間,“開個淘寶店”成為互聯網新風尚,無數兼職、全職開店的創業致富故事湧現出來。隻用了兩年時間,到2005年,淘寶就占掉了中國網上購物的七成市場份額,直接把eBay逼得退出了中國。
在廣泛流傳的馬雲金句中,有一句直接催生了一部紀錄片。阿裏巴巴前副總裁Porter Erisman在轉行後拍攝的《揚子江大鱷》,靈感來自阿裏巴巴與eBay的大戰:“阿裏巴巴是揚子江裏的鱷魚,而eBay是海裏的鯊魚。在海洋裏,鯊魚會贏,但在河裏,贏的就是鱷魚。”激勵小店主、吸引海量用戶免費使用淘寶,成為阿裏這條鱷魚在中國市場這條“河流”裏的撒手鐧。
發展迅速的淘寶網很快從“秘密基地”湖畔花園移到了華星創業大廈。這時,MBA畢業的黃明威回來拜訪當年的創業公司。那時他已經在為麥格勞希爾集團工作,辦公室就在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廈對麵——擁有百年曆史的麥格勞希爾大廈。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馬雲、蔡崇信和一個朋友都在紐約,正為一個叫“淘寶”的網站尋求融資。
離開阿裏後,黃明威曾邀請馬雲到MBA課堂上做分享,馬雲應邀到場,對一班同學直言不諱地說:“我不支持Brian讀MBA,因為真正的商業在學院裏是學不到的。”時過境遷,這一頓飯並沒能像初次見麵那樣,說服黃明威重回阿裏。但2004年當他出差經過杭州,走進創業大廈時,眼前的景象說服了他。
“一個自動門在我麵前打開,前台有一個屏幕一直滾動銷售數據。我說,哇,公司很發達啊!已經到這個階段了。”現場還有阿裏巴巴首席運營官李琪。黃明威說:“我就問李琪,公司現在有多少人,他說有1300個人。哇,這麼多!我離開公司的時候隻有200個人。”
在中國18年了,他的中文還帶著揮不去的英文腔調,這時卻忍不住冒出一句:“我覺得非常牛X啊!”2005年,他回到阿裏。
良禽擇木而息,挺過危機的阿裏再次展現出勃勃生機,這棵充滿生命力的梧桐樹,當仁不讓地成為各方鳳凰的棲息地並且相得益彰,漸漸互相成就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體係。
到2004年12月,與阿裏巴巴關聯的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也就是後來的螞蟻金服,推出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支付寶,給電子商務,乃至中國各大城市的線下消費,帶來了一場全新的全民變革。因為買東西太方便,網上開始有人戲稱高級別的淘寶買家為“剁手黨”。
“剁手黨”的數量有多少?10年前,淘寶網每日的瀏覽量就已經達到了9000萬。這還是“雙11”的概念出現之前。
登頂望遠,成為新“物種”
“這麼多年的“雙11”,是我最漂亮的戰役。”阿裏巴巴員工魄天說話時難掩興奮。2009年起,他連續見證8年“雙11”,策劃了7年“雙11”。而阿裏巴巴第一屆“雙11”,是他女朋友策劃的。他作為家屬常參加女友團隊的活動,也共同見證了那一天。女友2007年加入阿裏,比他早一年。兩人結婚後,他加入B2B團隊,直到2011年內部轉崗,入職淘寶商城,也就是後來的天貓。
阿裏魚總經理應宏(花名“魄天”)
入職第一天,剛巧HR不在,他就給領導打電話問要做什麼,領導說:“你趕緊出策劃方案做‘雙11’。”要求不低於前一年的交易額。
“真的是第一天,就接這麼大的任務。”至今回想起來還有點驚心動魄的入職第一周,魄天“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策劃最後誕生在龍井山一家農家樂裏。那時他的團隊隻有他和一位同事。他隻好拉了個外援。
“兩三個人,當天就在龍井山上定了,我們要把“雙11”從光棍節大促銷改成網絡狂歡節。”魄天說,所有的營銷事件,到最後最厲害的就是變成一個約定俗成的節日。“就像春節一樣,像聖誕節一樣。而在這一步之前,我們先做成一個行業的盛世,至少當年要變成我們網購行業的盛事,而不隻是我們一家。”
這個策劃案的PPT頁頭是:“雙11”狂想。2011年11月11日,因為有6個1,被網友戲稱為“世紀大光棍”。淘寶商城交易額達到33.6億元,淘寶商城和淘寶網總支付寶交易額超過了52億元。
一次成功令魄天連續接下了多年的“雙11”策劃,直到今天。他最初加入阿裏巴巴,“99.9%是衝著馬總來的”,因此特別記得和馬雲的第一次交流。那是2012年,他第二次負責“雙11”,在時任集團首席市場官王帥的辦公室拿著電腦匯報。馬雲剛好在場。“他從頭到尾聽完都說很好,就改了一個字。”馬雲把“網購狂歡節”改成了“購物狂歡節”。魄天至今“服得一塌煳塗”,“太神來之筆了”。“雙11”不隻要做網購的狂歡,還要線上線下融合,這是馬雲的目標。
最近三年,配合阿裏巴巴的移動端All in戰略,“雙11”更多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發生。馬雲在2014年2月就在內部電郵中告訴全體員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電商一定是最重要的領域。果不其然,2016年“雙11”,有85%的購買是在手機上進行的。
2016年11月11日24時,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落幕,全天交易額達到1207億元
電商登頂,推動整個阿裏巴巴集團營收的不斷增加。2017年4~6月,阿裏巴巴核心電商的收入為人民幣430.27億元(63.47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58%。巨大的營收數字已經把其他人甩在其後,巨大的B2C平台,正在一步步兌現馬雲當年的壯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從創業公司走到今天,這句話被印刻下來,放大數倍,豎在杭州阿裏巴巴西溪園區的訪客大樓中。在這座大樓中隨意坐下,就能聽到周圍不斷有人打著生意電話,“我這幾天在淘寶大樓裏談合作”,“你搞定‘雙11’的進貨我們再聯絡”……
“
天下,不隻是中國市場。阿裏要全球化,馬雲從第一天就在說,隻是那時沒幾個人當真。後來,人人都看到了阿裏的雄心和動作。
”
有個故事馬雲講過很多次,他在舊金山一位朋友的電腦上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時搜索的第一個詞是英文“啤酒”,結果他看到有德國的啤酒、美國的啤酒、日本的啤酒,但卻沒有中國的啤酒。於是他又鍵入了“中國”的英文。“毫無數據,什麼都沒有。”馬雲說。
這是他最初想在互聯網領域做點什麼的初衷。做點關於中國的內容,給全世界看。在杭州偏僻的湖畔花園時,阿裏巴巴做的第一項事業就是搭一個英文的全球貿易網站。這也是蔡崇信和黃明威最初在阿裏身上看到的價值。20世紀末的中國,在國際上仍是一個出口國的形象,而不是龐大的消費市場。
盡管後來的發展證明,中國內部龐大的消費市場已經足以令阿裏巴巴達到在美國上市的巨大體量,但全球化是阿裏不可能放棄的事。
阿裏曾於2007年在香港上市,2012年因為合夥人製度與香港聯交所的製度產生摩擦,選擇退市。兩年後,2014年9月19日,阿裏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BABA”,首日股價大漲38.07%,市值一舉達到2413億美元,造就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這場IPO的敲鍾人也一度成為媒體熱話。馬雲本人並沒有去敲鍾,而是由阿裏巴巴選擇了8位“素人”。這其中包括兩位淘寶店主,一個快遞小哥,還有淘寶模特、雲客服、用戶代表、電商服務商和一位在阿裏售賣農產品的美國農場主。蔣芳回憶,這是首席市場官王帥的建議,說找我們的生態夥伴去上市。“群組裏大家都馬上說這個好,比我們去要酷多了。”
這兩年間,阿裏巴巴的合作夥伴幾乎遍布全球,囊括人們熟知的幾乎所有知名品牌商,如快消巨頭聯合利華、美國零售巨頭梅西百貨、德國最大零售商麥德龍等,又在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等7個歐洲城市設辦公室,在美國增設3個辦公室,還在東南亞、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設立辦事處。
辦公室設起來了,人卻不夠用。到2012年為止,阿裏巴巴在杭州隻有28名外籍員工。5年來,人數已增長到200多,但還不夠。要在海外辦公室做業務,阿裏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在當地招聘,二是從杭州外派人員。“可是外聘的人員不一定了解阿裏的業務和公司文化,而從杭州外派的人員又不一定熟悉目的地的市場環境。”黃明威說。
這棵根深葉茂又進入快速生長期的梧桐樹,必須自己破局。於是,阿裏有了AGLA(Alibaba Global Leadership Academy),即阿裏巴巴全球領導力學院,黃明威是負責人。2016年5月起,阿裏與領英合作,在全球招募學員,到杭州總部進行為期12個月的輪崗訓練。第一批32個學員來自4大洲、14個國家,既有海外華僑,也有不同膚色、國籍,完全不諳中文的學員,最遠的一個來自非洲讚比亞。
AGLA的學員有來自資深管理層的直接導師,每月有一線探訪,包括重走絲綢之路,與農村淘寶的小二直接交流,幫助學員了解中國市場等。黃明威感覺,AGLA的課程設計其實有點像他自己在麥格勞希爾集團參加的項目,CEO每個季度會和學員見麵吃早餐,交流全世界的市場情況和公司的業務,問問學員的看法。
“所以,馬雲想要的,是很多個迷你黃明威?”
“哈哈,應該是很多個更優秀的‘黃明威’。”他笑著說。
有海外經曆,了解中國市場和阿裏的企業文化,對工作有使命感。這是黃明威心中阿裏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他把常掛在嘴邊的話又重複了一遍:“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而你身處這三者之中。”
第一屆AGLA學員入職一年,已經有學員發揮了不可思議的作用。來自讚比亞的伊恩比·恩坎薩,已經代表阿裏巴巴去過以色列,和以色列郵政談合作。他輪崗的部門是阿裏巴巴2010年成立的速賣通,是幫助中國企業接通外國消費者的部門,也是阿裏巴巴外籍員工最多的部門。伊恩比的表現在黃明威看來“非常厲害,非常有能力”,“反正你把他派到任何地方,他都可以搞定。”
這屆學員臨近屆滿,很多部門主動找到黃明威,希望留下AGLA的學員。第二屆學員的招募也已結束,挑選了來自9個國家的20多名學員,2018年2月會走訪茶馬古道,讓學員體會古代做國際貿易的不易。
當年馬雲說阿裏是鱷魚,而海是鯊魚的天下。全球化,不就是阿裏這條揚子江的鱷魚要下到海裏嗎?為什麼這一次要下海呢?
“因為現在這個海有一些變化了。”黃明威說,“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新的物種,是在河海交流的地方生存的物種,不一定是鯊魚,也不一定是鱷魚。”這個比喻所對應的,是中國市場、技術作用下的全球互聯網新經濟。
“以前大家認為中國總是模仿西方的公司,但現在中國走在前麵,引領新經濟的概念。你必須了解中國的情況,用過支付寶,用過天貓,用過其他阿裏的產品,你才會知道未來會怎樣。”
創見未來,也容留過去
未來到底會怎樣?
擁有越來越多產品和項目的阿裏巴巴想在阿裏雲這裏找到答案。他們想告訴外界,電商賺錢,但阿裏不等於電商。
阿裏這棵梧桐樹能撐起更大的綠蔭,也招徠了高科技領域的“鳳凰”棲身阿裏雲。他們都是真正的行業精英。
這裏的領航人是被稱為“博士”的阿裏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成員有被稱為道哥、刺、小黑的“雲盾”負責人吳翰清,還有和王堅同樣出身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城市大腦”機器視覺負責人華先勝。
阿裏雲首席安全科學家吳翰清
2009年,阿裏巴巴成立阿裏雲計算。20歲就加入阿裏的吳翰清曾寫道,“博士”王堅的加入,被看作是阿裏擺脫“沒技術”土豪形象的救星。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就像現任CPO、菜鳥網絡董事長童文紅說的,外界總覺得阿裏做的東西“有點兒糙”。
從阿裏雲成立的第一天起,“白帽子”吳翰清就在這裏。“白帽子”指“好的黑客”。2005年加入阿裏巴巴的吳翰清就是名資深白帽子。他讀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時到阿裏巴巴參加實習麵試,主管讓他證明一下自己的安全水平,他遠程關閉了阿裏內網的一台路由器,直接讓阿裏巴巴內部斷網了。
實習6個月後,他正式加入阿裏,一直負責網絡安全。王堅來了阿裏雲後,吳翰清參與設計了整個“飛天”係統的安全。
吳瀚清親身經曆過網絡安全部門在阿裏的發展過程。他是部門的第二名員工,入職快兩年後,第三名員工才入職,是被他親自“忽悠”來的“白帽子”。吳瀚清見證過王堅無人可用的尷尬:“他進來之後一個人都沒有,就到處找人。當時馬總跟他說,全公司的工程師都是他的,他信以為真,然後到處去挖人,最後就被各部門投訴了。”
吳瀚清在阿裏巴巴最佩服兩個人,一是馬雲,二是王堅。然而阿裏雲的頭幾年很不好過,公司內外都對阿裏雲充滿質疑,覺得阿裏雲用了很多資源,卻做不出東西。吳瀚清的同事曾寫道,“當時就像一個人站在一攤爛泥上,頭上一個巨大的車,用手去頂根本使不出力氣”。
吳瀚清決定出走。
辭職時,他最後見的王堅。王堅前一天得知消息,逢人便講要把吳瀚清留下來。那天,在王堅的辦公室,兩個男人對談了一個小時。王堅說,阿裏雲快成了,讓吳瀚清再堅持一下,“他說我在內網發過一個帖說,還要再陪王堅博士再玩個幾年。”那是阿裏雲被質疑的高峰期,吳瀚清力挺王堅的回帖。王堅一提,吳瀚清就想起來了,他覺得不好意思,卻沒有動搖離開的決心。最後,他對王堅說,“博士,我還是相信你”。“然後他就崩潰了,我也崩潰了。”
吳瀚清是阿裏雲核心團隊離開的第一人,隨後陸續有人離開,因為“那時的阿裏雲太苦了”。他甚至一度認為王堅也會離開。“每一年都覺得他怎麼還不走嘛,每一年他都不走。”吳瀚清說,“王博士是搖搖欲墜,就是不墜。”
2013年,業內給阿裏雲正麵評價的人開始增多。作為前員工,吳瀚清很開心。有一次,他回阿裏談合作,王堅知道後,約他聊天。談話還在王堅的辦公室,“換了個高大上的辦公室”,而王堅的第一句話是,“你什麼時候回來?”
2014年9月,吳翰清覺得阿裏雲用戶量的增長,整個業界的風氣和對未來的判斷都讓他看到,“這家公司有可能成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他回到阿裏雲,肩負“雲盾”的安全重擔,團隊20多人占據整整三層,但總人數還隻不過是阿裏雲的十分之一。
吳翰清看到,“那是阿裏雲高速發展的一年”。阿裏雲承載中國大量網站,包括企業和政府網站的雲計算服務,必須為這些網站阻擋DDoS攻擊。目前,阿裏雲安全每天會防禦超過1000次DDoS攻擊,2000萬次Web攻擊,以及超過2億次的暴力破解攻擊。
2015年,阿裏巴巴投資60億元給阿裏雲。2017年3月,阿裏雲又宣布了一個“NASA計劃”,比“登月計劃”野心更大,要有“製造導彈”級別的技術能力。
比起“NASA”、“登月”、“導彈”,對普通人來說更好理解的可能是這一句:“阿裏雲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提供全世界70%的計算能力。”這是當時的阿裏雲負責人王堅在2015年說過的話。
現在達到多少了呢?曾在微軟工作20多年、現任阿裏iDST研究員、視覺計算團隊負責人的華先勝說,放在全世界,還不敢斷言,但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上,阿裏雲起步早,而且花了很多精力做,“在國內有絕對的優勢。”
阿裏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視覺計算團隊負責人華先勝
他所在的阿裏雲數據科學和技術研究院(iDST),被稱為阿裏巴巴最神秘的部門,負責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2015年加入阿裏巴巴,2016年加入阿裏雲,華先勝從阿裏雲各個部門挑選工程師,組建了視覺計算團隊,有一半人手在做一項AI大工程: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可以搜集、分析、搜索乃至創造視覺數據,包括城市當中的交通、安防攝像頭。他們目前正在杭州和蘇州布局城市大腦。城市大腦完善之後,將可以根據全市道路擁堵的情況自動優化交通燈的安排,可以快速尋找失蹤的人和肇事車輛,甚至可以預測大型活動或雨天下的交通狀況,以調整人力、警力的部署,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
華先勝認為,阿裏雲可能會比電商更快走向國際,未來甚至比電商更加賺錢。畢竟,阿裏巴巴的雲計算服務在全球已經隻剩下兩家可與之比肩,一是亞馬遜的AWS,二是微軟的Azure。
“你覺得阿裏雲是阿裏的未來嗎?”
“應該是,至少是之一。”華先勝答。
這是一家越來越著眼未來的公司,但始終不願抹去過去的印記。
從18人到6萬多人,阿裏巴巴的員工號已經排到了5位數。阿裏保留所有離職員工的員工號,不會取代,還有前橙會、阿裏校友會這樣的組織,和曾經為阿裏奮鬥的員工保持聯係。
阿裏校友會
有鳳來儀,非梧不棲。體量龐大的阿裏成了中國互聯網地表上最引人注目的那棵梧桐,誘惑著身懷夢想的年輕人,放棄北京、上海、紐約、倫敦的繁華,到杭州這座湖畔城市落地安家,尋找機遇,並最終跟隨阿裏一起成長為根係或枝葉。
曾負責園區置業的童文紅,談起阿裏在杭州的幾個園區分布,還是覺得自己當年有點短視。“當時沒想到會發展得這麼快。阿裏的變化太快了,你不可能去問每個部門的主管說,明年你打算招多少人,這是不可能的。這就導致我們在杭州還是有些分散。”阿裏巴巴在杭州從湖畔花園開始,搬過創業大廈、西湖國際科技大廈、華星世紀大廈、華星時代廣場……後來才搬到了濱江院區和西溪園區。
西溪園區是阿裏在杭州的心髒。一個巨大的淘公仔正對園區北門,到每年的“雙11”,淘公仔兩側的辦公樓外牆都會亮起彩燈,準備迎接年度的狂歡。
而阿裏最初起步的湖畔花園,已經成了新一代初創企業、互聯網公司的“朝聖”之地,不少小公司把辦公室租在附近,希望成為下一個阿裏。
這一切所發生的城市,杭州,也和18年前黃明威見到的那個杭州完全不同了。從美國搬來的華先勝,從英國劍橋搬來的AGLA學員,發現自己才是錯過了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新生態的人,在來到這座城市以後,他們慢慢適應了把叫外賣、打的、買東西、吃飯、看電影這些事,都簡單地交給一部手機,一個支付方式,一兩個APP。
每一位身在其中的阿裏人都認可,阿裏巴巴在過去18年中,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杭州,或者更多。“我們在做的事情,是前無古人,後有追兵。”童文紅說。
馬雲說,阿裏巴巴要做102年的企業。互聯網的競爭這麼激烈,童文紅形容是不進則退,“阿裏要始終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馬拉鬆”。
聽起來很艱辛,童文紅說有熱愛則可前進。黃明威則說,所謂阿裏的理想主義,就是這樣。
文章授權轉載自《博客天下》總第250期
最後更新:2017-08-24 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