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售學位是教育出軌
1月26日,在廣東省人大茂名團的分組討論會議上,省人大代表、廣東實驗中學校長鄭熾欽對教育債務、擇校和異地升學三大問題提出很多看法。他介紹說,廣東實驗中學高中校區投入政府借貸占了四成,相應的,高中四成的學位都被拿來高價“出售”用於還貸。
也許有輿論認為不值一駁,但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想法在不少政府部門官員以及一些辦學人士中存在,他們認為教育投入不足、辦學缺乏資金,“機製創新”的方式可以“盤活”資源,“以教養教”。
近年來,向銀行借貸辦學,在各地都普遍存在,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大學的欠債規模達到3000億元,這導致一些大中學校為還債而想盡辦法,包括置換校園、擴大招生規模、提高學費、用學校資源搞經營,高中收取高價擇校生,就是其中的一個招數。
誠然,國外大學也拿一定名額收“議價生”,一來社會上有一批富人,有讓子女上更好的學校的需求,也拿得出這筆錢;二來學校可以把這筆錢用到學校發展中,包括麵向貧困學生設立獎學金,這可謂用少數名額換來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可是,那些一味抄襲國外辦學模式的人隻看到了表象,卻忽視了國外大學的運行機製。
所以,這根本不是什麼“創新機製”,而是打著創新的旗號,推卸政府投入教育的責任。這也使得擇校熱和擇校費亂象一直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理,政府部門成為擇校利益鏈的一環。要實現真正的機製創新,一方麵需要建立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製訂教育預算,並監督政府投入。其二,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和學校理事會,負責教育管理和學校重大戰略決策。在這種治理機製下,學校自主辦學,校長對理事會和師生負責,每年公布學校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詳細辦學信息。這樣才能避免權力機構對學校辦學的幹擾,也就鏟除權力擇校、金錢擇校的生存土壤。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