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兩次改版設計風格探析
評價一個東西的好壞,通過對比是最直接的辦法。
Google+ 自 2011-6-28 發布至今(2013-5-16)曆經兩次重新設計,三個版本。
產品的設計是由產品功能出發的,功能之間的邏輯加上表現功能與邏輯的視覺元素構成了產品的設計,而貫穿始終的則是設計師自己的設計哲學。無論是擬物化還是還 是扁平化,都僅僅是視覺風格,僅從視覺風格討論產品設計的優劣無從談起,這裏則從功能與邏輯入手探討 Google+ 的兩次 redesign。
第一次 redesign
早期的 Google+ 界麵與同時期的 Gmail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不僅是為了用戶熟悉界麵,更關鍵的是此時的 Google+ 尚處在功能的探索與取舍的階段,無法係統的設計自己的界麵。
而後 Google+ 進行了功能的取舍與合並,去掉也添加了許多功能。此時的 G+ 功能組成漸漸清晰,但問題也很明顯,各個功能散落各處,邏輯混亂不堪,沒有明顯的層次關係。
早期的 G+ 功能散落在各處
於是開始了第一次重新設計。
- 將頂欄功能導航欄放於左側,原左側的圈子分類變為二級菜單。
- 將 Chat 與 Hangout 一起放在右側。
- 將信息流與其他信息置於中間。
- 用左側的功能欄,頂部的搜索欄與右側聊天將中間信息流包圍,以不同配色分割,以突顯兩層的邏輯結構。
不論其視覺效果如何,是否討好眼睛,但重新設計後的 G+ 變得層次清晰,更加便於理解便於使用了,甚至可以說這時的 G+ 才是正式版。
第二次 redesign
如果說第一次重新設計是梳理功能間的邏輯層次,那麼一年後的第二次重新設計則是繼續簡化了邏輯。
- 將原來左側的條目欄默認隱藏。
- 將右側的 Chat 與 Hangout 徹底合並,可隱藏。
- 查看信息流時隱藏頂部搜索框。
- 信息流不再區分消息類型,個人信息與穀歌的提示與推薦混在一起,既隻有一種信息。
- 將對信息流做操作的各種選項永遠固定在了頂欄(屬於原來的二級菜單)。
此時的 G+ 在邏輯上簡化為僅有兩個基本功能,信息流與聊天,左側條目欄為信息的來源,而無論是何來源在信息流上顯示的信息都隻有一種。如果再隱藏了右側的聊天,則整個頁麵上僅有信息流與操控信息流的頂欄,與信息流無關的東西全被隱藏,營造沉浸式的信息流體驗。
與信息無關的均被隱藏
對信息流最大的改變可以說是不再區分信息類型,這樣直接簡化了信息流(原來是雙欄)與理解成本,但 Google 推薦的與個人信息一同出現,必定使人厭煩,增大信息量以降低推薦信息的存在感則是很好的方法,這樣類似於瀑布流與卡片相結合的顯示方式無疑是最適合 Google 的。
產品最終的呈現與產品的功能脫不開關係,而將其簡潔優雅的實現則是設計的挑戰,G+ 在這方麵無疑做的很好。
其後
設計不是流於表麵的視覺風格與設計細節,各功能之間清晰的邏輯與層次才是產品設計靈魂,沒有清晰思路的指引,再風格化的設計也不過是衣著光鮮的行屍走肉。
無論是微軟的 Windows 8 design,還是 Google 的 Holo 和卡片,亦或是蘋果的擬物化和現在風傳的 iOS 7 的扁平化,都是在尋找著更好的信息呈現的方式,都是以清晰的思路為指引的上層建築(微軟似乎做的不太好),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實現於呈現產品的功能與設計師的意圖,而風格化本身並不是主要目的。
若是產品背後沒有清晰的邏輯與思路,一味的營造視覺奇觀,就好比一坨屎澆上三勺濃湯,撒上二兩香菜,看似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但終究不怎麼好吃。
當然,它也許真的可以吃。
最後更新:2017-04-03 18: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