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熱潮過後,移動醫療正經曆“大洗牌” 33億押注能否賭贏?
互聯網醫療,這個曾最被看好的創業藍海,如今正經曆一波“大洗牌”。根統計,過去5年間獲的融資的533家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其中已死亡66家,而這一數量還在不斷擴大。百川醫匯合夥人王運霞說:“有些人形容當前是行業寒冬期,在我看來,如今更像是泡沫破滅期。資本必須追逐利潤,持續高熱過後,找不到較好發展模式的企業隻能麵對淘汰。”
在經過前幾年資本追捧的熱潮後,如今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們需要麵對“商業模式是否成立?”的詰問。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各種互聯網醫療商業概念需要落地,需要用營收甚至盈利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投資人們提出了:“大部分移動醫療商業模式是否成立,還是隻是一個空想的概念?”的命題,讓互醫從業者需要不斷自省互聯網醫療前路在何方?
如果長此發展下去,無法盈利的商業模式,將損害到互聯網醫療產業的未來。回望互聯網商業發展史,那些“無法建立健康,持續盈利商業模式”的新興產業都遭遇了災難,例如曾經的光伏產業、智能硬件、O2O都遭遇了重創,一蹶不振。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們如何在泡沫的絕境中找到能持續盈利,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商業模式?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究竟是上行或是下落的關鍵產業分水嶺,已浮現在我們麵前。
33億美金押注的賽道
時鍾撥回2011年,移動互聯網醫療創業進入了第一波浪潮期。據公開數據統計,中國有1134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成立於2011年之後,其中533家創業公司總計獲得了33億2100萬美金的投資,平均每家企業的融資額約為623萬美金。
大量資金、資源的湧入,造就了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這樣的新貴,也讓2011年之前成立,擁有深厚醫療產業資源的老牌互聯網醫療公司,“就醫160”、“丁香園”等迅速成長為獨角獸(估值10億級別公司)。
在喬布斯發布iPhone五年後,2011年智能手機占手機市場過半,成為了產業互聯網化的臨界點。“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給醫療產業帶來了新的想象力,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所說:“推動人類前進的最強動力,一直都是科技的快速進步與廣泛擴散。”
而在中國,除了科技的突破,資本的注入,政策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對於醫療這樣的特殊產業。這波浪潮還有一個重要推手是“醫療改革”。一個合格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不但要懂得如何商業化,還要深度洞察政策走向,“就醫160”創始人羅寧政說:“政府陸續開放了掛號、支付和網上診斷,現在還開放了醫生的自由執業。這是對移動醫療產業最大的推進,沒有政策的改變,一切都是零”。羅寧政在2005年創立就醫160,當時政府沒有開放醫院資源,他們隻能做一些醫院資訊信息的產品,直到後期政府逐漸開放醫院資源,就醫160才通過SaaS服務,在平台上整合了數千家醫院資源。
阿裏巴巴前CTO、風和投資創始人吳炯關注互聯網醫療投資,他認為2016年“互聯網醫院牌照”的開放,允許在網上進行直接做診斷、開處方,代表了醫療資源市場化開放的方向——互聯網不僅打破了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勻,而且極大的提高了醫患雙方交流的效率。
政策開放,資本大量湧入,這就是繁華的移動互聯網醫療的上半場,然而晴空中兩朵烏雲仍然盤旋:①過多創業者和資本湧入造成的泡沫;②尚未出現持續盈利的移動醫療商業模式。
直到2015年下半年,資本寒冬的到來衝擊了看似一片繁華的,實則深藏隱憂的互聯網醫療產業。
寒冬已至,遲遲未開花結果的“下半場”
2011年到2015年下半年,互聯網醫療產業迎來黃金期一路高歌勐進。然而翻看商業曆史,我們就會發現,資本和政策的支持,也不一定就能保證一個產業的興起。最終,商業要依靠商業本身來證明,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一切歸零。
在經緯中國張穎、華興包凡等一係列創投圈大佬警告的“資本寒冬”來臨之前,互聯網醫療產業看起來仍然無限繁華,2014年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互聯網醫療進入最後的高峰,湧現出一大批獲得高額融資的企業。
然而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資本寒冬讓一切戛然而止,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互聯網醫療產業的許多泡沫幻影。如巴菲特所說:“當潮水退去,你才知道是誰在裸泳”,在資本寒冬之後,許多①無法盈利;②定位不明;③不能理解和掌握醫療產業資源的互聯網醫療公司陸續“死亡”,據公開數據顯示,寒冬之後獲得融資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至少死亡了66家,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
更多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反思:一個互聯網醫療公司除了“性感的概念”之外,用戶規模和流量能否支持起一個靠譜的商業模式?或許,深入產業,擁有盈利能力才是關鍵——能賺錢的互聯網醫療才能走得更遠,創造更大價值。
中國最大創業服務平台創業黑馬創始人牛文文說:“如果中國的創業方式隻是簡單照搬矽穀,編織夢想進入某個資本賽道,不斷融資,隻關注如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改變整個世界,而不去考慮如何營收,如何建立持續盈利的健康商業模式,那麼這種創業價值觀對中國這個每年有百萬量級創業者的國度,是不適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將造成大量的資金和人才的浪費。”
在2015年下半年以後,圍繞著商業變現這一焦點話題,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的爭論就一直沒停過:這條33億美金的賽道讓人開始擔憂,是否要像智能硬件、O2O等新興產業一樣,整個產業都遭遇商業模式不成立的慘痛打擊?
無論是春雨醫生、丁香園還是就醫160,這些互醫的頭部公司都開始進入下半場的探索——如何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建立一個穩定,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餘下全文<
最後更新:2017-05-02 18: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