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5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微信之父張小龍:怎樣做簡單的產品經理?六

再舉一個例子說人性化的用戶交流——如何把郵箱係統管理員改為具象的產品經理。

我們郵箱裏經常會發一些係統郵件,管理員的郵件給用戶。事實上我相信很多業務也會發送郵件出去,提醒用戶之類的。

有一天,我們把這個格式改了一下,很多用戶覺得感覺非常好。什麼改了一下?以前是係統管理員這樣的郵件,把它去掉,改成我們具體的一個產品經理人的 名字和他的圖象。這樣的話,用戶每收到一個郵件,全部是一個郵箱的產品經理發過來的,並且有他自己的圖象、名字、落款和日期。這就像有一個服務專員給你發 郵件,而不是一個係統管理員,後者純粹是垃圾郵件。

我覺得這在我們很多產品裏可以推廣一下,用戶的被認同感非常好,用戶會覺得我在跟這個產品後麵的人一對一交流。其實成本很低,你就是把一個產品經理人的頭像拍個照片放上去就完了。所以我們做產品,是我們和用戶交流的媒介,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騰訊的產品這麼低端、這麼低齡化,為什麼高端用戶都不用?因為我們總是在想忽悠那一些小孩 子。這裏暴露出一點,很多人在做產品的時候都以為我們的用戶是一些低齡用戶,我們要描述他們的需求來做,然後盡可能的往幼稚這個方向去做。

我們不是這麼認為的,不管做郵箱還是微信。當時,甚至郵箱都考慮過要不要專門做個幼兒版或者少年版,再做個老年版和中年版,我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 的。我們隻做一個版本,這個版本是老少通殺的,最後用戶很認可。商務的人會覺得用郵箱很好用,然後一直到小學生,他也會覺得這個滿足他的需要,他用起來很 好。

我們在iPhone裏也同樣看得到這樣的例子,所以並不存在我們一定要故意的把產品做得低齡化、幼稚化。我們自己並不是一些低齡的人,為什麼要那樣 去做東西?如果那樣做,我們引過來的用戶也是那樣一個群體。自然原則這裏就不講太多了,但是稍微提一下。如果舉個例子來說,我會認為Windows是一個 不自然的平台,這是從它的體驗上來說,邁克爾·傑克遜我覺得會更加自然。雖然經常因為蘋果機的用戶耽誤了很多時間,但是我還是不願意切換到Windows 裏麵去。雖然說我自己用了很多年Windows,我在Windows裏也算是個開發專家,但我好幾年前轉到蘋果平台以後,就發現Windows設計得非常 不人性,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舉一個例子,在Windows裏有一個專門的“程序管理器”來管理要卸載哪些程序、安裝哪些程序,普通用戶還專門去卸載,這 個挺有難度,但是我們在iPhone裏是怎麼卸載程序的?常按並刪了就沒有了。你不會看到有一個“程序管理器”在那裏,不會看到“卸載”兩個字。而且你常 按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圖表在那裏晃動,為什麼在晃動?表示不穩定狀態,表示你可以操作。我後來看那個解釋,解釋得非常好,他說表示那些表情在哀求你不要刪 掉我。如果你把那個圖標畫成一張臉,你會發現確實是這樣,在抖啊抖。

這裏再提供一個觀點,是說我們隻做一件事情,一個產品隻能有一個定位,或者說一個主線功能。

我們經常會想到要做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提供兩個功能服務給用戶,然後我們就在屏幕上放兩個按鈕,這個按鈕是A,那個按鈕是B。我們甚至已經預估到第一個按鈕會有60%的人點,第二個有40%的人點。這樣的界麵我相信在我們產品裏麵非常非常多,但這是不好的。

比如說一個Windows頁麵或者一個客戶端頁麵,我們盡可能在一個界麵裏隻有一個主要的按鈕,這個按鈕非常顯眼。然後用戶到這裏基本上不用思考, 點這個按鈕就行了。如果一個界麵裏並排著兩個或者更多的按鈕,說明有問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家可以回去檢查一下我們有多少界麵裏並排著有兩個以上按鈕 的,這都是有問題的,意味著這個界麵以後有一個分叉路口,用戶要做思考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我們沒有給他任何的暗示,就是這樣子。

就像我們經常會簽署一些文件,其實體驗做得很不好,因為是甲乙雙方來簽,你要思考一下到底簽左邊還是右邊,你要看裏麵的字。這就像兩個按鈕一樣,假 如我們換一種方式,把你要簽的圈起來或者標個顏色,寫個字,請你簽這裏,你就很清晰。所以在我們的界麵裏也是,即使一個屏幕有多個按鈕,我們會標一個默認 按鈕,它是綠色的或者是加重的,使得你進來以後隻會點這一個按鈕,其他的可以忽略掉。

所以在這裏我們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這個版本做了10個功能的替換,你想一下10個功能都上線以後,它們各自對用戶帶來的幫助有多大?如果 你真的想這個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你做其中兩個功能就夠了,做其他8個功能的時間讓同事放假去旅遊真的會更好一些。也就是說,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是浪費的,這 裏就提到一個“基架”的重要性。

開發的同誌都知道,我們加的東西越多,將來維護的麻煩就越大,而且你還去不掉——哪怕隻有很少的用戶在用,但是你就去不掉,這挺可怕的。所以有時 候,我們的產品經理經常是在做壞事,不是做好事,因為他拚命引入新的功能進來,後麵反正又不用自己寫代碼就不管,然後就把開發的累死了。運維的也很累,因 為東西越來越多以後,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後來我對待我們的產品經理方法很簡單,我說我對你所有的提議不說“不”,一般是不會錯的,因為這個錯的概率隻 有0.01%、0.1%那麼大。但是如果我任何一次說“可以”,錯的概率非常大,往往超過80%可能是錯的。單從概率上來說,真的是這麼一回事情。因為我 們要冒出一個想法來太容易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東西是否一個正確的想法,就太難了。我們開一下午頭腦風暴的會議就可以冒出無數的想法。

最後更新:2017-04-03 12:56:38

  上一篇:go Coursera Scala 2-2:Curry函數
  下一篇:go 理解並使用Do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