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6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马云又来吹牛逼,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巨大冲击

作者 | 智 库 君

来源 | 金融智库

中国很多实业家都痛恨马云,特别是痛恨他那张乌鸦嘴。

人长得丑不是祸害,最多也就有碍观瞻;而嘴巴太毒了却不得了,还经常跳出来说什么什么行业要完蛋,结果一语成谶,害得人家日子很不好过。

今天在“第三届世界浙商高峰论坛”上。马云又出来预言:“以规模化、标准化为主的制造业和生产企业,将会由于这一轮新的技术的发展,遭到巨大的冲击。”

他还说:“过去的制造业基本上以B2C为主,企业自己制定标准,营销市场,而未来的制造业必须是C2B,根据市场、根据客户进行大规模、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这才是真正的未来。”

智库君觉得对于马云这番言论,不能盲目地当作教条主义来信奉,而是应该辩证地来看待。他说得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颇,对于偏颇之处还是应该加以适当地批判。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的制造业,以前是靠着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发展起来的。后来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了,不就是靠着走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才艰难支撑到现在的吗?

如果要说规模化和标准化没前途,那显然是说不通的。工业革命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通过把分散的、非标准化的手工作坊,变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大工业流水线生产。

规模化、标准化给人类的生产力带来多大的提升呢?我们以开创流水线生产的福特汽车为例来谈谈。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福特汽车每辆车的生产时间从原来的12小时缩短到90分钟,生产成本从850美元降低到300美元以下。

由此可见,“规模化、标准化”制造给人类的生产力进步带来质的飞跃。而马云的大规模、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在某种程度上讲又倒退回了工业革命以前的生产模式。

从本质上讲,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作坊,不也就是按照顾客的喜好,对产品进行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吗?只不过工业革命前还没有机床,所以柔性化也就只能用人工来操作了,所以这个柔性化属于中性的概念,我们不去过多纠结。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大规模,手工作坊难以达成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而现在通过机器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而按照现在的定义,柔性化生产就是利用机器来大规模生产,因此马云概念里面的“大规模、柔性化”其实应该是一体的,即“大规模柔性化”。

那么我们厘清了概念之后,就要来探讨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柔性化生产是否能比标准化生产更加具有效率呢?

答案是不能的,因为柔性化在机器设备的投入和运营维护方面,成本都是要高于标准化生产的。所以在实现规模化方面,标准化具有先天的优势。

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现在各国包括美国,其武器装备走的都是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甚至为了更好的标准化,还引进了模块化来实现各种武器零部件之间的通用。

而我们全世界的人口有70亿之多,这也就意味着有许多商品还是可以通过标准化来满足需求,而没必要采用“柔性化”生产,因为这在成本控制方面会更加具有优势。

当然了,在许多产品方面,柔性化、个性定制还是具有其重要意义的,而且这种需求所占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毕竟现在大家富裕起来后,也就有了追求个性化定制的经济基础。

只是这种个性化需求不会完全取代标准化需求,因为随着个性化程度的提升,成本也会增加,进而造成边际效应的递减。

所以智库君认为马云的预判是既有道理的,但是也存在偏颇之处。只不过智库君觉得,像马云这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不应该随便放炮,进行武断的预言。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会放大了言论本身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就像现在马云跳出来唱衰“规模化、标准化”,一定程度上会让企业家们无所适从,也或多或少会冲击到制造业。毕竟舆论跟风一唱空,制造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都会受到不小的打击。

雁过留毛,人过留言

最后更新:2017-08-20 13:45:45

  上一篇:go 巴菲特说比投资风险更高是货币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
  下一篇:go 白百何出轨又如何 黑百合还杀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