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馬雲又來吹牛逼,中國製造業將麵臨巨大衝擊

作者 | 智 庫 君

來源 | 金融智庫

中國很多實業家都痛恨馬雲,特別是痛恨他那張烏鴉嘴。

人長得醜不是禍害,最多也就有礙觀瞻;而嘴巴太毒了卻不得了,還經常跳出來說什麼什麼行業要完蛋,結果一語成讖,害得人家日子很不好過。

今天在“第三屆世界浙商高峰論壇”上。馬雲又出來預言:“以規模化、標準化為主的製造業和生產企業,將會由於這一輪新的技術的發展,遭到巨大的衝擊。”

他還說:“過去的製造業基本上以B2C為主,企業自己製定標準,營銷市場,而未來的製造業必須是C2B,根據市場、根據客戶進行大規模、柔性化、個性化定製,這才是真正的未來。”

智庫君覺得對於馬雲這番言論,不能盲目地當作教條主義來信奉,而是應該辯證地來看待。他說得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頗,對於偏頗之處還是應該加以適當地批判。

眾所周知,咱們中國的製造業,以前是靠著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優勢發展起來的。後來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了,不就是靠著走規模化、標準化的道路,才艱難支撐到現在的嗎?

如果要說規模化和標準化沒前途,那顯然是說不通的。工業革命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通過把分散的、非標準化的手工作坊,變成規模化、標準化的大工業流水線生產。

規模化、標準化給人類的生產力帶來多大的提升呢?我們以開創流水線生產的福特汽車為例來談談。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福特汽車每輛車的生產時間從原來的12小時縮短到90分鍾,生產成本從850美元降低到300美元以下。

由此可見,“規模化、標準化”製造給人類的生產力進步帶來質的飛躍。而馬雲的大規模、柔性化、個性化定製,在某種程度上講又倒退回了工業革命以前的生產模式。

從本質上講,工業革命前的手工作坊,不也就是按照顧客的喜好,對產品進行柔性化、個性化定製嗎?隻不過工業革命前還沒有機床,所以柔性化也就隻能用人工來操作了,所以這個柔性化屬於中性的概念,我們不去過多糾結。

唯一的區別就在於大規模,手工作坊難以達成大規模批量化生產,而現在通過機器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而按照現在的定義,柔性化生產就是利用機器來大規模生產,因此馬雲概念裏麵的“大規模、柔性化”其實應該是一體的,即“大規模柔性化”。

那麼我們厘清了概念之後,就要來探討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柔性化生產是否能比標準化生產更加具有效率呢?

答案是不能的,因為柔性化在機器設備的投入和運營維護方麵,成本都是要高於標準化生產的。所以在實現規模化方麵,標準化具有先天的優勢。

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現在各國包括美國,其武器裝備走的都是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甚至為了更好的標準化,還引進了模塊化來實現各種武器零部件之間的通用。

而我們全世界的人口有70億之多,這也就意味著有許多商品還是可以通過標準化來滿足需求,而沒必要采用“柔性化”生產,因為這在成本控製方麵會更加具有優勢。

當然了,在許多產品方麵,柔性化、個性定製還是具有其重要意義的,而且這種需求所占的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畢竟現在大家富裕起來後,也就有了追求個性化定製的經濟基礎。

隻是這種個性化需求不會完全取代標準化需求,因為隨著個性化程度的提升,成本也會增加,進而造成邊際效應的遞減。

所以智庫君認為馬雲的預判是既有道理的,但是也存在偏頗之處。隻不過智庫君覺得,像馬雲這種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不應該隨便放炮,進行武斷的預言。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會放大了言論本身的正麵或負麵影響。

就像現在馬雲跳出來唱衰“規模化、標準化”,一定程度上會讓企業家們無所適從,也或多或少會衝擊到製造業。畢竟輿論跟風一唱空,製造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都會受到不小的打擊。

雁過留毛,人過留言

最後更新:2017-08-20 13:45:45

  上一篇:go 巴菲特說比投資風險更高是貨幣的貶值和物價的上漲!
  下一篇:go 白百何出軌又如何 黑百合還殺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