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4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山寨機的末路

還記得2010年底的時候,想要去趟深圳華強北,連穿馬路都需要從人群的縫隙一路穿行,低下頭來也隻能看到黑壓壓的一片腳步,還驚歎於那四麵八方同時出現的密集人流。沒想到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如今的華強北同樣的路口,同樣的時間,不同的卻是路口中央終於顯現出的斑馬線。這幾乎標誌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一個“大山寨機時代”。

  隨著潮水退去,我們終於能夠看到,曾經轟轟烈烈的國產手機廠商們,已經有了明確的等級分化,原本第二陣營中的手機廠商們,與第一陣營中的魅族、小米、OPPO等廠商的差距越來越大,幾乎無可挽回。也因此,在本篇文章中,筆者武斷的將所有第一陣營之外的國產手機,全部稱為“山寨機”。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局麵?

  市場動作遲緩

  筆者從來不認識國產手機廠商們缺乏創意,隻要你打開任何一個搜索引擎,在圖片那裏搜索“山寨機”,就可以從那些五花八門的照片中明白這一點。但是,正如發明了PC的IBM最終放棄了PC,發明了手機的摩托羅拉也差點一蹶不振一樣,無論在任何市場中,“創意”從來不等於“市場”。市場最核心的工作,在於如何讓你的創意,快速的讓更多的人知道。

  國產手機並不是沒有這樣的機會。

  舉個栗子來說,就像當年曾經紅極一時的英雄鋼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漸漸開始不用鋼筆寫字了,轉而使用電腦,於是英雄鋼筆遍逐漸隨之沒、消失。相對於英雄鋼筆的悲慘結局,國外的派克、淩美等同樣生產鋼筆的品牌,卻依然火熱。歸其原因,非常簡單,多年的品牌沉澱加上成熟的市場運作。

  任何的市場,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都必然會伴隨著新一輪的洗牌,一定會有一些無法跟上時代腳步從而被淘汰的人,這是無法避免的。

  好在,仍然有許多廠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了他們的自救。有資金優勢的就走資本運作,有規模優勢的就強化品牌,有渠道優勢的就專心搞銷售鋪貨,還有一點點技術優勢的就轉向代工廠。而那些其他的,行動遲緩的廠商,隻能在這新一輪的市場洗牌中消失。

  可是這些轉型的行動,隻能讓這些廠商勉強自保,卻無法阻止市場份額的萎縮。究其原因,根源在於對於市場的反應行動遲緩。

  當用戶對於大屏幕、雙核、甚至品牌等等,越來越在意的市場,我們的“山寨機”們卻依然我行我素的,延續著原本的節奏,去不斷的做著那些早已被用戶所拋棄的低端產品。這一點,懶風君的《國產手機為何總是“長不大”》中已經總結的很好,推薦一讀。

  但是,真的僅僅隻是這些廠商沒有意識到市場的變化嗎,還是他們不想,或者根本就無法跟上?

  核心優勢缺失

  曾經,中國山寨機能夠如此的有名,至少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技術門檻非常低,市場相對混亂,但卻因為移動通信的普及,手機大量流行,市場需求日漸增長。這就給那些原本一無所有的小公司,創造了機會。

  三星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今世界上,能夠在手機領域與蘋果相抗衡的僅有的幾家公司之一,無疑是與其成熟的市場運作分不開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核心的技術優勢。從CPU、閃存、到屏幕,這些手機中最關鍵的部分,三星都能夠自己製造,並且都是業界最好的,因此連蘋果都隻能選擇三星作為自己的芯片供應商。

  反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國產手機廠商,優勢如何?

  隨著技術不斷的更新換代,手機的技術含量早已今非昔比。曾經隨便買芯片回來拚在一起就能用的手機,幾乎隨著智能機時代的到來而一夜之間徹底消失。芯片要買,主板要設計,要焊接,哪一項都是技術含量極高的工種,即使解決了這些問題,你還需要一個成本巨大的屏幕。隨著技術的革新,行業總是會被分的越來越細。

  並不是所有的廠商都沒有技術優勢。比如那些依靠以前的積累,成功轉型為代工廠的公司。可是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其實許多品牌的山寨機,是沒有自己的工廠的,他們隻運作品牌,提供一個設計,然後去找成熟的代工廠去生產製造。於是,現在就麵對了這樣的一個局麵,不同的代工廠報價不同:國際知名大廠的價格,比不知名的小工廠,報價高出20元。盡管在故障率方麵還有差距,可是之間的差價完全能夠彌補這所有的損失。於是許多的山寨機廠商就會去選擇小工廠,雖然質量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利潤更高。

  可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同樣還是之前的兩個工廠,他們的報價差距僅僅隻有5元,而這5元甚至還不足以彌補故障率所帶來的售後成本。此時,山寨機廠商已經別無選擇,因為訂單量太低,所帶來的有限的議價能力根本不足以讓大型代工廠重視自己的產品,隻能去選擇那些小工廠進行生產。

  而這最終所帶來的結局就是,生產出的手機不僅質量差,而且利潤薄。這樣的山寨機公司,也就隻能麵臨倒閉。

  商業模式模煳

  至此,你可能已經開始覺得,還能活到現在的國產手機廠商們,至少是都解決了以上這些問題的廠商們,應該是活的還不錯了吧。其實並非如此,他們麵臨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商業模式。

  什麼是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不僅讓用戶願意買,而且公司也有動力持續去運作的理由。智能手機與傳統的功能機,其最大的區別,就是拉近了手機用戶與手機廠商的距離。智能手機的出現,極大的增加了用戶使用手機的頻率,對於這樣一個每天都麵對的東西,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上升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高度,也是不足為奇的。

  魅族與小米的成功,不僅僅隻是市場運作的成功,他們還建立了各自不同的商業模式,讓用戶能夠持續的使用、關注自己的產品,從中獲取持續的利益,進而不斷的升級原本的手機係統,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但是,做商業模式,顯然不是我們國家的手機廠商所擅長的。他們更喜歡一次性的買賣:我製造手機,你買的手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殊不知,當用戶買到手機之後,真正的商業模式才剛剛開始。

  智能手機絕非一個一次性的商品,如果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國產手機公司就永遠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缺少互聯網基因

  總結了以上這麼多原因,讓我們重新回到原點,去思考另外一個問題。用戶所購買的是手機,但是他使用的卻是APP,是應用,是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本質,是移動互聯網的終端。

  筆者個人很喜歡基因論,因為他可以解釋很多事情。比如,那些曾經依靠炒貨一夜暴富的廠商們,很難意識到什麼是互聯網,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一款手機再賣出去之後還要不管的去運營,即使想明白了這些,對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也仍然一知半解。

  這就是互聯網的基因。這種基因並非是天生的,但卻需要後天不斷的積累和完善。凡是能夠存活下的成功廠商,均不同程度的有著這樣的基因。他們真正的明白,這個時代的智能手機用戶所需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最後更新:2017-04-02 00:06:54

  上一篇:go linux中關於路徑的理解
  下一篇:go 工信部要求 APP 備案引發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