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亏损不要紧,供应商们怎么活
刚刚扭亏没多久的京东重新回到亏损。
8月14日晚间刚出炉的财报显示,在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中,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为2.870亿元人民币(约4230万美元)。
去年同期,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1.276亿元人民币。
不过,如果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京东该季度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人民币(约1.441亿美元)。如果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2017年第二季度接近10亿元的净利润已经是京东连续第5个季度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显示,京东第二季度成本为80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1亿元增长44%。京东第二季度的毛利为126亿元,毛利率为13.5%,京东的毛利率低于上年同期的15%,也低于上一季度的16.1%。
对于通路商来说,16%的毛利润着实并不出色,稍不留神就会陷入亏损。但我们并不想关心京东是否亏损,他们自然有投资者的钱去烧。我们想知道,在京东如此的毛利之下,供应商是怎么生活的?
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巨额投入,促销力度大、促销商品占比高,以换取销售规模的增长和用户习惯的形成,所以京东只能频繁的发起价格战。
但是谁来为价格战买单呢?京东自然非常聪明,他们当然不会全让自己放血,尽可能地转嫁促销成本是他们的惯用招数。
比如与大多数供应商签署毛利率保护条款,约定如果竞争对手降低价格,京东商城有权把价格降到同一水平上,而且供应商仍要给京东相同的毛利率,因此不会亏损,即便短期内亏损也属于战略性亏损。
在通路商的模式中,账期是可以挣钱的,但是账期的设定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如果过长,供应商吃不消反而适得其反,如果过短,通路商的资金压力会比较大,增加财务成本。
京东是一个大型的线上商城,通过供应商供货,再到京东商城上销售,中间的资金链庞大。供应商不仅是京东的供货商家,还是免费资金的提供方。刘强东曾有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到位:“有净利润的企业可能会死掉倒闭,但是现金流很好的企业不会死掉。”而他所说的现金流,实际上就是供应商的钱。
对于供应商,京东的账期是越来越长。据财报显示,2015年一季度和2016年一季度的应付账款周期分别是41.9天和46.3天,但是2016年四季度财报显示的应付账期延长到了52.6天。
而京东拖欠供应商货款早已不是新鲜事。搜索历史的话,会发现包括Jasonwood、阿芙精油、欧时力等多家厂商均因京东拖欠货款等问题宣布过退出该平台,经协调后又重新加入。
京东的这种从供应链身上赚钱的并不是首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乐视。
我们知道,乐视所欠供应商涉及众多代工厂、分销商,很多企业损失几千万至数亿元不等,以至于许多供应商围堵在乐视大厦要求“乐视还钱”,乐视的供应链金融差不多彻底崩盘。
某网友算过一笔账——如果按京东一年100亿的营收来算,延迟三个月还款,手里就是25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延迟六个月还款,手里就是50亿!
有业内分析,京东一方面占用供应商账款和延长账期,给自己现金流输血;另一方面转手给供应商放贷加杠杆,现在规模已经高达上千亿,远高于乐视。
事实上,供应商与零售平台的关系好比鱼与水,谁也离不开谁,双方愉快玩耍的前提是尊重各自核心利益。为了扭转规模不经济的尴尬局面,话语权不断增强的京东超市与供应商签署的毛利率保护条款堪称霸王条款,以牺牲供应商的利益来换取自身合理的利润,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竭泽而渔的,能否持续下去值得怀疑。
最后更新:2017-08-20 00: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