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13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關於Fintech的九個預言


0?wx_fmt=jpeg

 ◆ 

金融科技即為資產創新的一種


金融科技的出現和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時下的經濟環境決定的。從信貸周期或流動性周期來看,金融的創新是有周期性的,創新最主要的動力就來自於資金的流動性過剩,資金的本質是追求高回報,因為近年來經濟形勢不好、以往資金獲利的能力下降,所以解決資金回報問題的方法之一是資產創新。金融科技就是資產創新的一種。


在峰瑞資產創始合夥人李豐看來,創新資產的風險度通常較高,金融係統出於穩定性的需求,就需要分散風險,通過各種形式和衍生工具進行證券化。在近日朗迪金融科技峰會上,他說:


“投資相應地也應該按照這個次序進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先投資了一些做創新資產的公司,之後投了一些數據類的公司和做資產證券化的公司,這些公司用新的方法,解決了如何分散風險和定價這些創新資產的問題,接下來可能會有新的理財平台和理財模式出現。”


大勢之下,金融科技已經深深改變我們的生活。


首先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借貸,給他們提供發展業務的資金,優化了供應鏈,打造信用係統;各種新興支付手段出現,科技加速了交易支付的迭代,創造新業務機會;財富管理不僅是針對有錢人的服務,智能投顧讓普通人得到財富管理的建議;在保險業務方麵,通過大數據有效降低保費,互聯網保險讓更多用戶有機會參與其中。


比較中美市場來看,中國的金融創新有著獨特的思路。在美國,由於銀行信用卡的普及,P2P更多扮演著銀行競爭者的角色,對於此前Lending Club的CEO被踢出局事件,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是P2P平台“動了華爾街銀行家的奶酪”的後果。


而在中國,我們從監管者的眼中看到,金融創新是建立在金融壓抑的環境上的,領導層希望一切創新都是傳統金融的互補行為,解決傳統金融沒有覆蓋的需求。


隨著金融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國內的金融壓抑減輕之後,金融創新的高潮可能會有回落,這是必然的,未來市場會進入更加理性、平穩的發展階段。


 ◆ 

Fintech的下一步在哪裏?


一,行業集中度提高


金融科技公司的“概念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國內有幾千家P2P公司、大量的眾籌平台,最近湧現出一係列智能投顧平台,市場也都有了免疫力。


隨著監管的介入、市場競爭的加劇、用戶教育的深入,行業集中度會有很大的提高。最終競爭會回歸商業模式和資本的比拚。


目前國內估值較高的金融科技公司包括:螞蟻金服,估值600億美元;陸金所,估值185億美元;眾安保險,76.3億美元;京東金融,71.8億美元;微眾銀行,55億美金;美國的Paypal是470億美元的體量。可以看出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國際市場都是很大的規模。接下來,“跑得快”的金融科技公司會先後上市,行業內各家平台也會進行並購和整合。


二,智能投顧要接中國地氣


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最直接的應用是智能投顧,目前嘉實基金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合作建立博士後工作站,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投資和大類資產配置;天弘基金也在力推在線投顧業務;大成基金和北京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聯合成立大數據俱樂部,希望推動智能金融的發展。


可以看出,公募基金希望在此前基金單品的基礎上,根據客戶的投資目標做更多的產品服務創新,帶動公司的投資管理和IT運營。未來智能投顧或許成為公募基金發展的新方向。


除了公募基金,從銀行業、股票到網貸,未來都是需要智能投顧的用戶渠道。不過在中國,這個行業還需要接地氣,首先是中國投資者普遍不信任第三方來幫助自己理財,用戶習慣的養成還需要時間。


其次是智能投顧平台能否整合足夠的資產出來,把資產做很好地梳理,再提供給投資客戶,同時還要對客戶風險偏好和需求非常了解。


智能投顧在美國發展多年,有著良好的用戶教育基礎,美國智能投顧平台Betterment首席執行官Jon Stein介紹:我們在提供智能投顧的意見,是以目的為基礎的建議,可能是一個財富管理的目標,有一些是退休的目標,有一些是保值的目標。


用戶在美國其它機構開一個戶,可能需要六七天的時間,而在Betterment隻需要5分鍾,此外平台還開發了很多安全措施,保證電子化、無紙化的操作,節省了用戶時間,提供完整的服務,包括利率、匯率的情況,讓客戶更快了解到金融市場的變化。這些思路都值得國內智能投顧平台借鑒


三,利率將會下降


縱觀網貸平台,現在的利率水平非常高,一些平台對借款人的利率高達20%。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說:


“這樣的利率,在當今中國經濟現實下顯然不可持續,這個利率為什麼這麼高?一部分是因為沒有辦法有效地識別借款人的風險,導致逆向選擇,隨著各家平台技術的提升,這個問題會得到緩解,利率水平一定會出現下降。”


借款利率過高,但是企業的利潤中增長水平明顯達不到利率水平,這意味很多借款本身就是欺詐行為,壞賬風險高。


四,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在於數字資產管理


區塊鏈的峰會和論壇現在如雨後春筍一樣非常多,但很多主題仍然還是在講概念、講思想,講具體的技術和算法、真實應用的,還比較少,一位投資人高速鈦媒體記者:講概念和真實應用的,比例大概是一分實九分虛。


區塊鏈還處於一個知識普及的階段,目前優秀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團隊全世界也沒有幾支,VC對區塊鏈創業團隊的投資也比較謹慎,一些團隊給自己估了很高的值,但是VC不認可。


“我們覺得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在於數字資產的管理和交易,而不是簡單地做一些結合場景的應用,但是資產管理對技術要求很高,目前我們在國內沒有看到很優秀的團隊。”這位投資人比較一番,認為區塊鏈太早期,於是布局了多家與智能投顧相關的大數據以及數據分析創業團隊。


一些區塊鏈創業團隊創造出“ICO”的概念,不同於IPO,“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簡稱,把所發行的標的物由證券變成了數字加密貨幣。ICO最直接的意義是:即便VC不看好,創業團隊也可以在基於區塊鏈的眾籌平台上發行自己的代幣,募集資金。


國外的The Dao就創造了眾籌紀錄,在15天內眾籌超過1億美金,後來遭到技術攻擊,損失了約6000萬美元。國內一家區塊鏈創業團隊去年通過發行代幣眾籌了400多萬人民幣,這些資金基本來自於早期比特幣炒家,在2013年比特幣價格上漲期間增加的財富。


就像股權眾籌項目遭遇信用風險一樣,這些ICO項目也有同樣的問題:一是沒法形成很好的信息披露方式,僅僅靠每年出一份白皮書,恐怕不能讓投資者信服;二是風險定價是一個外包型定價,領頭方對某一個資產做了定價,這意味著可以在外包基礎上給外包方給予杠杆,難以避免利益衝突。


五,平台確定商業模式,進行轉型


金融科技企業過去幾年發展很快,在非理性狂熱的推動下,大家過度關注規模,但這種速度是不可持續的,現在必須轉型,平台的盈利能力、商業模式是不是可行,現在都麵臨了嚴峻考驗。各個平台都在尋找自己的商業模式,一些平台的資金集中度逐漸擴大,朝全能型的方向發展。


從P2P起家的積木盒子,最近成立了母品牌品鈦,將積木盒子、讀秒、一點基金、企樂匯、智能投顧等子品牌歸入旗下,如此一來,品鈦的業務範圍包括P2P、信貸決策引擎、基金銷售、企業征信、智能投顧,估值和競爭力大大高過原來的P2P身份。


特立獨行的P2P平台拍拍貸,今年以來實現盈利,為了把沉澱9年的大數據風控係統價值最大化,拍拍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推出“拍分期”,專注線下資產的開發,進入東北、西北、上海周邊地區的藍領消費人群,針對3C產品推出分期信用貸款,對純線上信用貸款的資產是個補充。


六,征信是第一步,大數據還有更多價值


大數據最直接的價值就是讓金融服務的門檻變低。

業界普遍在思考:如何通過大數據的技術幫助Fintech平台提高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的能力?除了P2P行業,互聯網的征信、互聯網股權融資,股權眾籌,大數據在這些領域有什麼作用?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孟添說:


“利用大數據進行征信,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和美國不同,美國的三大征信機構比較成熟,中國征信體係條塊分割,現在要解決征信問題,除了央行征信體係,現在有越來越多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征信的企業出現了,這個情況可能跟歐美以後發展很不一樣。”


以往,征信由央行來做,因為央行可以匯聚所有銀行類金融機構的數據。大數據時代,要把金融機構之外的更多數據匯聚的一起,難點在於:如何把數據放在一起?如何形成一係列指標?如何實時評價企業或個人獲得金融服務的能力?


目前在國內,從大數據到商業價值實現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首先是技術門檻高,在美國,數據科學人才的供應尚且不滿足市場需求,在中國,99%的中國企業沒有組建數據科學團隊的能力,但數據應用需求在快速增長。


其次是時間周期長,即使組建了數據科學團隊,數據科學家基於市場提供的數據分析工具,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數據清洗和數據處理等工作,平均數據挖掘項目周期在3-6個月之間。


同時,投入產出比低,數據存儲成本高,數據如果不進行合理應用,隻能增加成本,大量探索工作並不能保證商業效果。


七,網貸的未來熱點在於: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


銀行以往貸款給基建項目會比較多,但是對消費者借貸,銀行的力度不是很大,現在中國經濟向消費轉型之後,其實也提供了很多的機會給P2P公司,為更多的投資者帶來信貸渠道。


網貸行業未來會更專業化,針對某一種類型的市場進行深耕,比如個人消費信貸,平台專門做這種類型的資產,越做越精。


其次是中國私人財富迅速增長的趨勢,P2P網貸的功能會拓展到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然後是供應鏈金融。大型骨幹型企業可以從銀行貸款,或者直接融資,但是在供應鏈線上的很多小微企業,融資方式可能沒有那麼方便,P2P網貸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八,打破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不是僅僅存在於互聯網金融,更多是一種社會現象。

在劉勝軍看來,中國有很多企業該破產卻不破產,成為僵屍企業,甚至房地產,很多人買了房,如果銷售商開發商把房價下降,老的房子會漲物業……這一係列的現象都是剛性兌付,處於社會穩定的角度,或者博弈的角度,大家都不願意讓違約發生。


因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風險事件越來越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剛性兌付打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靠一家公司是難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夠解決,劉勝軍認為從這幾個方向推進:


1:、監管部門對行業進行適度的監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可能會越來越理性化;

2、投資者觀念要轉變,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如果能拿到10%的回報率,承擔和銀行存款一樣的風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3、從互聯網金融的企業要分散投資,如果說從技術上把很多投資分散化,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無論在P2P平台分散,還是同一個平台內部不同客戶借款人之間的分散,對於降低風險是非常有效的,有助於打破剛性兌付。

4、行業自律,金融科技是很新的事物,現在的監管規則相對滯後,行業領先企業需要通過行業自律,打破剛性兌付方麵。


九,資本方估值邏輯已變,資產端決定存亡


資本方的估值邏輯已經改變,整個互聯網環境都在從線上閉環到線下轉變,互聯網金融更加如此,李豐認為,資產端幾乎決定了今後幾年P2P平台的玩法和存亡。


金融科技創業公司的競爭對手無非2種,一是互聯網公司,二是是金融機構,在兩者之間,需要衡量:現在生意是偏虛擬閉環,還是偏線下的閉環?這將決定企業的生存空間有多少。他說:


“以餘額寶為首的幾個巨大的互聯網門戶,是最大的理財平台,但最大的資產平台是哪家?可能大家一下回答不出來。原因在於金融當中偏理財和標準化產品這一端,基本上很靠近虛擬經濟的閉環,而資產端非常靠近線下和實體經濟本身,所以大公司沒有辦法壟斷。”


為了尋求更好的資產,宜信成立了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含30億元人民幣和5億美元,主要投資於國內外金融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社交網絡等領域相結合的Fintech領域,最近的動作是:跟投了國外區塊鏈創業公司Circle的D輪融資。


這也是方法之一,可以更多的把間接融資變成直接融資,在這個過程當中,平台會涉及到更多麵向一級和二級市場的途徑。在李豐看來,這就是信貸周期中的投資順序,繼新型資產和金融技術服務類公司後,新型的財富管理方式將會陸續出現。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09-19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6-05 16:02:26

  上一篇:go  KDnuggets調查|數據科學家最常用的10種算法
  下一篇:go  跨界,圈外人該如何闖入數據科學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