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96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雲計算的前世今生

前一段時間參加了一個圓桌會議,來自最終用戶、傳統IT廠商和互聯網的技術精英共同探討了中國雲計算的發展現狀。大家的共識是雲計算絕對是IT的未來趨勢,這個大方向沒有任何人質疑,這也印證了最近Forrester對中國客戶進行的雲成熟度指數的調研:超過2/3的受訪者擔心會因為不發展雲計算而落後競爭對手,57%的受訪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部署雲計算。
但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歧:在場的最終用戶覺得雲計算仍然不夠成熟,他們處於試探性部署階段。在場的IT廠商都覺得擁有成熟的雲解決方案,可以幫用戶立即上馬雲計算項目。而互聯網界嘉賓的觀點則更為鮮明:1)雲計算已經十分成熟,他們已經用了好幾年,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它不成熟呢?2)為什麼大家都不談Hadoop、MapReduce、GFS呢?沒有這些怎麼建設雲計算?這個分歧在我最近參加的各種雲計算會議上不斷有人提起,看來真需要探討一下雲計算的前世今生了。
雲計算起源於互聯網,今天雲計算的樣板工程全部在互聯網公司,包括:亞馬遜、穀歌、Salesforce、阿裏巴巴、騰訊等,而今天雲計算之所以如此熱火朝天,都是因為傳統的企業數據中心和IT廠商在作祟。經過數十年建設,傳統企業數據中心麵臨的挑戰越來越大,而互聯網樹立的榜樣讓大家看到了傳統數據中心發展的新方向。但是,傳統的企業數據中心真能快速互聯網化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看互聯網和傳統企業數據中心的區別。
互聯網起源於草根,基本上通過低端硬件和開源軟件,進行二次開發,形成自己的獨特架構體係來支撐他們的業務。他們的業務邏輯也相對比較簡單,涉及的環節比較少,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通過類似HPC(高性能計算)的應用模式來解決了IT係統橫向擴展和可用性、可靠性的問題。今天被我們膜拜的雲計算樣板企業都經曆了至少10餘年的積累,經過成千上萬名軟件工程師的共同努力,才打造出了今天我們羨慕的雲平台,而他們使用的工具、方法也被我們當做雲計算的聖經一樣看待。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中國幾乎所有的雲計算的書籍、培訓全部都是對這些樣板工程的解讀,也是為什麼互聯網界覺得雲計算已經成熟了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好幾年了。
而傳統企業數據中心出身名門,屬於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想當初,隻有大型製造業、銀行等才買得起計算機,那時候基本是大型機的天下。後來雖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小型企業往往還是享受不起企業級數據中心,因為企業級數據中心依賴於IT廠商的成熟產品,硬件和軟件都比較昂貴,即使進行了某些客製化,仍然主要是業務邏輯層的客製化,架構層還是以標準的小型機、網絡、存儲設備,外加標準的操作係統、數據庫、中間件等構成。
  雖然有些客戶開始嚐試開源的Linux等,但是仍然是被IT廠商打包好的Linux,包括紅旗Linux、SuseLinux等,企業客戶自己開發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底層開發能力幾乎空白。傳統企業數據中心走到雲計算時代,還是要依賴這些IT廠商,沒有這些IT廠商的支持,靠客戶自己從零打造一個複雜的雲計算平台,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IT廠商直到最近才剛有雲計算套件麵世,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企業級客戶都覺得雲計算還不夠成熟,仍然處於探索部署階段。當然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企業級客戶談到雲計算很少提Hadoop、GFS等,因為這確實不是他們的菜。
由此可見,企業級數據中心的雲之旅絕對不可簡單互聯網化,掉入互聯網雲化的聖經陷阱。企業級數據中心要走出自己特色的雲之旅,要基於自己今天的現狀,站在足夠的高度上進行雲之旅的規劃。當務之急不是深入研究Hadoop、MapReduce、GFS等,而是基於自己的實際,通過虛擬化完成資源的池化。Forrester中國雲計算成熟度調查的結果表明99%的受訪用戶認識到虛擬化的重要性,但是完成虛擬化之旅確實還需要一段時間。虛擬化是私有雲構建的第一步,之後要完成業務模式的轉型和流程變更,以及相應的IT實現。當然,最後肯定要走到公有雲,並最終形成混合雲的格局。讓我們共同期待企業級數據中心雲計算的未來吧!

最後更新:2017-04-03 21:13:14

  上一篇:go POJ 2773 歐拉函數
  下一篇:go Mobile UI Design Patterns: 10+ Sites for 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