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何如此愛燒烤?
夏日的傍晚,白天炙烤的熱氣逐漸消退,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燒烤攤便拉開陣仗,燒烤師傅搭著汗巾搖著蒲扇,炭火明明暗暗,白煙升起又散去,串串們混合著辣椒、孜然和其他的醬料嗞啦作響,在這一搖一擺裏美食出爐,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上演了。
串串上了食客的桌,啤酒是標配,花生毛豆海螺錦上添了花,像番茄醬之於薯條,醋之於餃子,少了便成遺憾了。大姑娘小夥子,中年的大叔們,三三兩兩,穿著褲衩,趿拉著拖鞋,小吊帶大背心,在車水馬龍的街邊顯得和諧安穩。這裏沒有巨商富賈,沒有官僚政客,隻有最平常的吃客。吆喝聲,談笑聲,碰杯聲裏吃出人生百味,和對當下充實的把控感。白天的粘膩燥熱被吹走,裹著炭火的香味彌漫在街上和空氣裏,整個城市也活色生香起來。七八月份的酷暑天似乎隻有現在才是惹人愛的。
燒烤這種美食流行於全世界,在不同地區又演化出不同的形式和口味,而中國城市大街小巷裏這種近乎露天席地的吃法,是最接地氣的一種,一個馬紮,一把肉串,一紮啤酒就是最自己脾胃的最好交代。
為什麼街邊燒烤在國內會如此受歡迎呢?
首先是因為,燒烤的食材多,海鮮、肉類、青菜無所不烤,店家隻要支好一架燒烤爐,怎麼烤怎麼好吃,食客的選擇性也比較大,而且出產率高,對於吃客和店家都合適。第二呢,燒烤這種食用方法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從學會鑽木取火以來,我們的祖先便開始了漫長的燒烤歲月,之所以幾千年後的我們還在孜孜不倦的用火烤食,除了味道為我們所喜歡,在根深蒂固裏大概也是一種習慣的延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吃燒烤更多時候吃的是一種感覺。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吃,在很多時候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使命,從傳統節日到各家喜事,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就是吃。甚至到平時的一日三餐,也要吃出不同,吃出花樣,過年吃餃子,中秋吃月餅,冬天吃火鍋,夏天當然吃燒烤了。除了這些,還有一點不得不否認,一天的辛苦後,隨意的街邊,啤酒燒烤伴隨的更是一種極其放鬆和自在的時光。
記得去年夏天然之協同的一個定製開發項目,客戶催得緊,而人手又不夠,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恨不得當成16個小時來用,心理和身體的壓力無處釋放,“走,擼串兒去。”就成了當時我的世界裏最悅耳動聽的語言。項目組三個人下班後便是燒烤啤酒伺候,因為一天高度緊張的神經唯有此時才完全放鬆,沒有柴米油鹽,沒有客戶和代碼。喝酒吃肉,人生足矣。結果在連續吃過三次後,一整個夏天便沒有再碰過燒烤了。看來燒烤好吃也不可能頓頓食之,畢竟跟自家灶台裏出產的一日三餐不是一種味道,就當作是偶爾換換口味的調劑吧。當然,還有健康的問題。
其實燒烤不健康的流言一直都在,甚至一提燒烤就會跟致癌聯係起來,比較權威的說法是,肉類在燒烤過程中會形成兩種化學物質:雜環胺(HCAs)和多環芳烴(PAHs)。雜環胺是肉內的氨基酸,糖,肌酸在高溫時發生反應而生成的,而多環芳烴則是因為脂肪和肉汁掉進火焰而形成的,會通過油煙附著在食材上。除了肉類,碳水化合物中含有大量遊離的天冬酰胺,天冬酰胺在高溫的情況下會和還原糖發生反應,生成一種叫丙烯酰胺(Acrylamide)的致癌物。因此,燒烤就跟致癌聯係起來了。
不過吃燒烤時,這三種物質每種的攝入量大概在零點幾微克(μg),和我們平時從水或汽車尾氣中攝入的劑量差不多,更遠遠小於吃薯片(丙烯酰胺)或抽煙(多環芳烴)時的攝入量。所以,燒烤致癌的說法還是需要辯證的去看待。
燒烤致癌、寄生蟲感染、損傷消化道等危害或許真的存在,而且燒烤的肉類、海鮮、動物內髒的來源也一直被詬病,盡管流言一直在,吃客還是趨之若鶩。就像我們都知道熬夜不好卻一直在熬夜,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但我們依然喜愛一樣。在吃的命題上,國人的大無畏精神總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我覺得,如果想要為健康負責那就選擇不吃,或者控製攝入量,盡量選擇幹淨衛生的店家,甚至可以自己烤製,也是一種興致。如果貪戀口腹之欲,食之而後快也要正視可能因此帶來的健康危害。

最後更新:2017-07-24 1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