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麵試官:什麼樣的人能在阿裏晉升?
提到麵試官,你有些啥印象?他們坐在你的對麵,手裏握著筆,會拋出一些讓人難以招架的問題……似乎在1-2個小時內與他們的對話將影響你當下的“前途”……
阿裏的麵試官是怎樣看待候選人的?什麼樣的阿裏人能夠得到晉升?麵試中的哪些細節會影響到結果?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小編請來了一位被稱為“評委中的戰鬥機”的阿裏資深晉升麵試官Q哥。前段時間的年度晉升麵試中,他三天麵了20位候選人……而他本人素以“壓力麵試”著稱……
Q哥:會有一些外在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講兩個案例,一位同學是當天的第一個候選人,時間安排在9點。結果由於這位同學太緊張了,前一天晚上準備得很晚,早上鬧鍾沒把他叫醒,遲到了很長時間……那麼可想而知,對麵試官肯定會有影響。如果他是做銷售客服類的工作,麵對重要客戶也發生這樣的事,後果……
還有一位女生,穿著非常得體的正裝,但是手腕上卻戴了一塊超級大的運動手表……當然這樣的花絮並不會對麵試結果起到決定性作用,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候選人是否達到晉升標準,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個功夫是在平時的,不是在麵試那1-2個小時裏麵的。
Q哥:麵試開始之前的1-2周,係統會把候選人的資料發給評委。我們就會準備起來了。會關注候選人近一兩年的績效,以及他的主管寫的推薦評語。
麵試當天一般是上午9點開始,我會在8點半到達會議室。把提前準備好的“BU麵試標準”打印出來發給其他兩三位麵試官。尤其是集團內部的交叉麵試官,更需要提前了解對方業務的人才標準。裏麵有一張評分表,麵試開始前,我們會同步一下這些標準有哪些能力考核點。
Q哥:麵試其實更考驗的是麵試官的綜合能力和水平。麵試官要快速地掌握某個領域的業務特征,根據業務特征理解業務所需要的人才能力結構,再根據這個能力結構去問相應的問題。
我問問題的邏輯就是“角色扮演”。我會跳到他角色裏去想,如果是我做這個崗位的話,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我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角色扮演式的提問,往往能在提問中幫助麵試者拓寬思路。就像練習武術,一步一招過下去,這樣的對話,對於雙方都是受益的。
Q哥:何談壓力?其實就是“較真”,多問幾個為什麼而已,問到再也想不出問題的地步,答案也就出來了。還是我前麵講到的,當麵試官把自己放在麵試者的位置上時,自然就會有很多問題跳出來。
比如,麵試某分公司的銷售負責人,在他陳述的時候,我就上網搜索了當地的五百強企業,挑選了幾家公司,問他打算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沒想到一下子把他問倒了。正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麵試者,所以會站在他的立場上去想業務,我就講了自己的邏輯以及如何去找切入點的設想。問倒麵試者不是麵試官的目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是要一起往前走。
Q哥:我個人覺得晉升不應該作為日常工作的目標。每個人都有他對自己對職業的追求,這個職業的追求是高於晉升標準的,晉升是一定階段內外界對你的認可而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一個有職業素養的人會有自己的職業自信,晉升成與不成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是有要求的,滿足和成就感來源於內在,而不是外在的肯定。
Q哥:第一、互相尊重。不管被問到什麼樣的問題,希望候選人都能夠感受到麵試官對他們的尊重,而不是敵意。
第二、希望候選人能把麵試官當成一麵鏡子。麵試其實是一次很好的“對鏡”機會。人的認知有四個維度“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不到的短板,或者說不知道這個短板的嚴重性。麵試官就應該是候選人的一麵鏡子,客觀清晰地反饋出來,也讓麵試者在照鏡子的時候有所得收獲。
第三,希望候選人在參加麵試之後,能夠有一個接下來的行動action,找不足,找方法。
第四、把麵試官當做資源、外腦,而不是考官。就像前麵提到那位分公司的銷售負責人,麵試結束前,我跟他說可以再約時間,繼續就那個話題聊一下。
麵試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
Q哥:首先,就是前麵提到的,他以前的績效以及評語,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其次係統化,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係統化的認識,有一套對崗位的理解,知道要做什麼嚐試去滿足這樣的要求。
第三,做了充分的準備,不是說PPT有多精美,而是裏麵字斟句酌,惜字如金,張馳有度,形式和內容高度連接。有的候選人會把自己工作項目的PPT分別拿過來copy一下,差別還是很大的。
Q哥:我覺得“專業化”是主要方向,此外就是創業的熱情和學習的能力。專業還可以理解為“工匠精神”,不是公司要求你把它做好,而是你自己內心的訴求。當你獲得極大的來自內心的成就感後,你就不會在意外界怎麼看你了。這就是自驅力,因為很多人其實最後是死在了自己的心態上。
候選人和麵試官不是矛盾的兩麵。在某一個集合點上相遇,爆發,其實碰撞出來的卻是很多有意思有意義的火花。
來源:阿裏味兒
原文鏈接
最後更新:2017-08-22 1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