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國家政策 智能醫療即將迎來高速發展
近期,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發展智能醫療。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的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係。探索智慧醫院建設,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智能診療助手,研發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監測係統,研發人機協同臨床智能診療方案,實現智能影像識別、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學科會診。同時,基於人工智能開展大規模基因組識別、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研究和新藥研發,推進醫藥監管智能化。加強流行病智能監測和防控。
智能醫療
加強群體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研發健康管理可穿戴設備和家庭智能健康檢測監測設備,推動健康管理實現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從短流程管理向長流程管理的轉變。建設智能養老社區和機構,構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養老基礎設施體係。加強老年人產品智能化和智能產品適老化,開發視聽輔助設備、物理輔助設備等智能家居養老設備,拓展老年人活動空間。開發麵向老年人的移動社交和服務平台、情感陪護助手,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人工智能大健康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一個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全健康管理流程,從未病時的健康管理、疾病風險預測、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治療後的康複/慢病管理的全健康流程;另一個角度是能為這個流程賦能的關鍵技術,具體來看就是新藥研發、精準醫療和醫療機器人。
從健康全流程角度,首先是未病時的健康管理,規劃有非常具體的建議,指出了“要加強群體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研發健康管理可穿戴設備和家庭智能健康檢測監測設備,推動健康管理實現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從短流程管理向長流程管理轉變。
認識到健康數據的實時、持續搜集的重要性,隻有將健康/醫療數據的搜集變成非常容易的事情,數據的累積才會成為可能,基於數據的智能才會成為現實。這正是可穿戴式設備的發展方向,將今天必須在醫院內才能接受的檢測服務變成可以在院外也能進行的、方便的、持續的檢測,將今天能夠監測的指標如運動手環等提高到醫療級別。
疾病診斷當前最火熱的領域是影像診斷,我國醫療影像數據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增長,而放射科醫生的年均增速隻有4.1%,基層放射科醫生更是嚴重匱乏,基於圖像識別、深度神經網絡等技術人工智能能對影像數據進行解讀並判斷是否有特定的疾病比如肺癌、皮膚癌、乳腺癌、宮頸癌、胃癌、眼科疾病等。影像輔助診斷領域由於痛點明確、解決方案清晰,目前已是人工智能醫療創業企業的聚焦領域。
隨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可穿戴式設備、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創新技術的發展,在國家人工智能規劃的引導下,健康全流程管理的各個環節將會越來越智能化,支撐全流程管理的新藥研發、精準醫療等將會越來越個性化、個體化,再伴隨以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朗銳慧康(www.lrioh.com)相信未來大量的基礎性服務將能由人工智能來提供,醫生將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做好患者的服務、溝通,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創造性的醫療工作。
最後更新:2017-09-20 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