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錢大都花到哪裏去了
美國人的工資高,用於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又比較少,到頭來還欠了一屁股債,那麼,他們的錢都到哪裏去了呢?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就是,主要花在個人生活的“維穩”費用上了。
美國人用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費很少,100美元能從超市裏推出一車雞鴨魚肉,再加上水果蔬菜,足夠三口之家過1周。那麼,其餘的錢都花在什麼地方呢?通常在兩個方麵,一個是供房子,一個是付保險費。
房子就像是一個家庭的金融蓄水池。美國人寧願欠一屁股債也要買房,就是因為房子會漲價。為什麼從長期來看房子一定會漲價?這是因為適度通脹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所以美國政府會有意保持低通脹,這樣對經濟有利。隻要有通脹就一定會漲價。而事實表明,假如在沒有遇到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賣房子,一套30年前欠了一屁股債的房子,30年以後賣掉所得的錢,減去所有在這套房子上的支出,最後肯定是有錢可賺的。
為什麼能這麼肯定?因為美國人房子下麵的土地有永久的產權,而人類對土地的需求肯定是增加的,因此價格肯定會上漲。隨著建築物的老化貶值,土地價格的上漲會進行彌補。很多時候出售一套房子的本質就是出售土地,買房的人會馬上拆掉重建,這個特點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西區非常明顯。房子隻要超過70年,一般都會被推倒重建,70年前值幾萬塊錢的房子,現在可能一文不值,但是賣出的價格依然可達150萬左右。推倒了重建,建房成本不到200萬,而周圍同樣的房子標價都已經接近400萬加幣了。所以,很多來這裏的華人就開始幹這個事情,不過由於華人並不熟悉建築標準,也會有沒搞好虧本的現象。
如果你真的沒錢了,換小一點的房子,或者換便宜一點的學區,用差價補貼家用完全可以。而在中國,存在70年產權大限,房子越住就越不值錢,買房子不能有長遠打算,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好意思收什麼地產稅?簡直就是搶錢。在這裏,人們心安理得地交稅是因為房子會增值,而且自住房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折扣,總共稅率不到地產估價的百分之五。這錢要是還不願意交的話,還免費享受那麼多的城市福利。
而保險是美國人的另一個財富蓄水池。這個社會靠保險,保險公司靠再保險來逐級分散風險,支付最少的費用來保障自己麵臨任何災難的時候生活狀態不會發生變化。而這樣的日子會讓人過得特別安心,每個月把錢花光了心裏也不會發毛,所以美國的內需特別大,有錢拚命花,要不他們覺得放著貶值太虧得慌。
在美國人的收入當中真正拿到手的是要扣除個人所得稅和失業保險費,還有牙醫保險等的。其實除了個人需要支付醫療保險以外,政府的稅收本身就有保險的性質,因為當一個納稅人生病的時候政府有巨額的補貼,人到了退休年齡是按照你的養老保險所繳付的金額來領取的,交的稅多,你領的就多,所以你交多了一點也不虧。甚至一個美國公民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出了事,政府都會出麵相救。中國也就是在一些需要宣傳的大事情上政府會出麵,一個普通草民,遇上普通的事件,就不好說了。
保險係統就是一個互助會,盡管保險項目多如牛毛,但是主要的項目是車險、壽險、養老險、醫療險、失業險、房屋險等。當你交完這些保險費以後,發現留著錢也沒用了。所以或者加快付房款的步伐,或者出去奢侈旅遊,反正要把它花光。這是中國人辦不到的,中國人存錢是自己給自己上保險,這效率多低呀。你覺得自己很有錢嗎?一個小小的事故,一場稍微大一點的病就足讓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房子和保險如何起到金融蓄水池的作用呢?在你真的需要錢來周轉的情況下,這兩樣東西都能作為抵押物從銀行輕易地貸出款來。房子可以抵押似乎好理解,但很多中國人可能不知道,險單抵押在國外也非常普遍,因為每一張險單都是有價值的,其中主要是壽險的險單。根據每一張保單的現金值,更準確地說是你的退保金額,銀行甚至1天之內就可以把錢打給你,等你有錢了再連本帶息還給銀行,沒錢了,保險公司可以把保單廢掉,替你把錢還上,多麼合理的運作體係呀。
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人心是穩定的,在這裏要是有一套已經付清款的房子,或是一份穩定的工作,那簡直就是神仙,你要讓他造反,有可能嗎?政府稅收不必用於政治維穩,僅僅是用於百姓生活的維穩,同時根據每個階層經濟能力的差別,民間有更多維穩的產品。因為政治穩定,政府才會將財富分散到民眾手裏,而民眾的人心穩定導致他們把手裏所有的現金都放出來,讓這部分現金配置到合理的地方,健康地運轉。
美國乃至西方發達國家穩定運作了幾百年時間,肯定有它們合理的地方。如果中國人聽信那些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說法,說西方人靠掠奪致富,那麼你肯定就會忽略很多人家合理的地方,你就會錯過學習別人的機會。致富隻是一個幻覺問題,難道中國真的富了嗎?因為社會生產效率在整體向前發展,所謂富裕可能隻是相對於自己的過去而言,而西方發達國家同時也在發展,從綜合角度來看,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得其實並不明顯,而自然環境的差距卻變成天壤之別。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