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7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對話黃誌敏|探索數據領域的新可能 文科生如何做編程和統計?


0?wx_fmt=jpeg


◆ ◆ 

導讀


“數據新聞”這個詞,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國內數據新聞始於國外精確新聞的傳入,發端於2009年。2012年前後,國內門戶網站才開始紛紛進行數據新聞的初步實踐。


“2012年網易新聞中心成立了數讀欄目,在數據的運用、視覺設計及數據展示等方麵開始了探索。”這位數據新聞的開拓者有感於現在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聲勢比較大。除了財新,還有澎湃、騰訊、人民、新華、網易和搜狐等都在做數據新聞,團隊較多;另外,已經有十個左右的高校在開展數據新聞教學,即將開設這方麵課程的高校大概有四、五十個。”


雖然從事這方麵的人員不斷增加,看起來欣欣向榮,但跟國外相比,在策劃和設計能力方麵仍存在一定差距。而黃誌敏一直堅持做的正是希望盡快縮短差距,力求做到最快、最好,體現職業化和專業化。

 

◆ ◆ 

3年,11個獎項,這隻是個開始


2011年入職財新傳媒的黃誌敏,剛入職的兩年,他忙於“重新搭建研發團隊,推動新媒體轉型,把所有的係統重新開發一遍”,這些努力為之後財新網搭上移動互聯網主高速發展的便車做了紮實鋪墊。


2013年6月開始,他開始投入數據新聞領域,三年內大小獎項拿了十一個,四拿亞洲新聞獎(全稱為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代表作品之一就是財新傳媒於2014年7月29日推出的數據新聞《周永康的人與財》,該作品中英文版分獲亞洲新聞獎、以及2014騰訊傳媒大獎“年度數據新聞”、國際新聞設計協會(SND)多媒體設計優秀獎等。


麵對諸多榮譽,黃誌敏隻是覺得自己做了一點有意思、好玩的事情,不算太大成功。“環境發展到這一步有很多的機會,如果你錯過了,別人就得到了。”瞬息萬變的時代,黃誌敏的時間觀念很強,“最希望自己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如果我在一個地方沒有充分發揮,或者錯過了什麼機會,對我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


產業高速發展的當下,機會也日益增多。緊抓機遇的黃誌敏今年8月份離職財新,即刻創辦了數據工場。“數據新聞是數據可視化的一個子集,數據可視化又是整個數據領域的子集。所以,我很清楚自己是要選定數據領域,而不僅僅是數據新聞這塊,我必須去拓展一個新的平台。”


0?wx_fmt=jpeg


◆ ◆ 

跳出媒介局限,才是對媒介更好的幫助


數據工場的核心是數據服務,包含數據的挖掘,分析,展示,分享和交易這五部分。“把內容,數據,藝術,技術相結合,與企業、媒體和高校對接。”針對不同的機構,具體服務形式有所不同,比如幫助企業運用數據,幫助媒體發展數據新聞和實現新媒體轉型,幫助高校培養數據人才。


黃誌敏笑稱以前做數據新聞的時候,總有人喜歡問自己數據新聞怎麼掙錢,“數據新聞也是新聞,新聞怎麼賺錢,數據新聞就怎麼賺錢。現在數據新聞不賺錢,但做數據新聞的這項技術和能力可以掙錢。”黃誌敏覺得自己做數據工場的贏利方向是企業而不是媒體或高校,“大部分媒體現在的日子都不太好過,你去掙窮人的錢你怎麼掙得到?隻能去掙富人的錢,富人在哪裏?在各種企業。如果你幫他掙大錢或省大錢,你也能掙小錢。媒體現在日子不好過,對我來說,跟媒體或高校打交道更多是半公益性質。”


離職財新給了黃誌敏跳出媒介局限的機會,他承認“幫助媒體發展”比“在媒體內部工作”更能激發自己的興趣。“對我來說,我從來不把自己定義為媒體人,也沒有什麼媒體情結,但我有互聯網情結,我覺得自己做什麼一定會與互聯網有關。”黃誌敏信仰互聯網,也樂於嚐試新東西,“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固定在某個方向上。有新事物就不斷學習,如果不能幹到最好,也要做到不比別人差。”


0?wx_fmt=jpeg


◆ ◆ 

文科生們,學編程、做統計···燥起來吧!


為高校、媒體進行數據服務,是黃誌敏努力堅持的方向,“要考慮好在這個方向上,你要得到什麼,是想掙錢呢?還是要名份呢?還是要影響力呢?想清楚想要什麼,然後去做就好。”


顯然,近兩年走了國內幾十所高校的“黃老師”並沒考慮太多功利性回報,“舉辦數據新聞大賽,開設數據新聞工作坊等,做這些事情都是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希望幫助高校培養數據新聞人才,開設數據新聞課程。”他知道自己做的這些事短期內不會有回報,但還“比較滿意”。


黃誌敏為數據新聞方麵業界和學界的互動點讚,他也將希望寄予年輕人:“年輕人不會太介意是非幹擾,更願意去做一些嚐試。另外數據新聞沒有太多理論,大家都是幹出來的,一邊幹,一邊摸索”。


在近幾年的觀察中,黃誌敏也發現一個問題:文科生總是害怕編程設計類課程。新聞學院的學生不僅要會采寫,還要學一些計算機方麵的技能,這是黃誌敏一直給學子傳輸的觀念。    “既會做新聞,又會做設計,還會寫代碼,這樣的人可謂全才,數量不多,但不是沒有。如果你做不到,如果你學新聞又對數據新聞感興趣,至少要對設計和開發有些基本概念;你不需要寫代碼,但你得知道代碼是怎樣寫出來的。”


粗略估計,黃誌敏講座的聽眾累計已經不少於一萬人,這位敢於創新的互聯網人想通過講座表達對學子的期望:“如果這一萬人裏,哪怕有一百人被我影響到了,又能夠對其未來有正麵影響和積極改變,這就是有價值的。”


大數據時代下,年輕一代並沒有能力改變數據化趨勢,隻能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當你畢業了,你發現媒體已經不需要你去單純的寫東西,你還能幹什麼?你現在學的東西,能讓你足夠應對將來新的挑戰嗎?”黃誌敏老師的發問,是否也讓你打了冷顫呢?


0?wx_fmt=jpeg


◆ ◆ 

這個行業,機器比你更不易淘汰


黃誌敏一直關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介入內容生產。眼下的機器人寫搞更接近填模版,跟真正的機器寫作還有距離。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實驗:給機器輸入1萬字的文章,讓機器模板特寫作者的文風改寫成為1千字,同時讓這個作者也改寫為1千字,把兩篇文章交給不知情者閱讀,如果區分不出哪是機器寫的哪是人寫的程度,機器人寫作才算完成。有一天,黃誌敏所言變成現實,又會出現什麼情況?


一旦機器人寫作、機器人翻譯等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想跟進這些方展,需要手頭足夠的資源,黃誌敏說在財新自己手上缺乏這些資源,但是“總有人嚐試做了,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做這樣的事。”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有些媒體人,眼界太窄,就喜歡盯著眼前那點事。當下,整個產業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整個格局的發展會造成更大的變化。”


企業正越來越多讓計算機介入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過程,努力減少人的參與,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許有一天,把報道素材往機器裏一提交,機器會告訴你這篇報道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找結論,供你選擇”。


當然,未來會怎樣,誰也不知道。電視的出現並沒有斬斷電台發展的後路,現在的電台又依賴網絡,推出更多新的節目形式,正如黃誌敏所說:“媒體形態在不斷變化,而媒介本身又是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不斷適應,自我學習,這是最關鍵的。”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09-27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6-05 15:32:18

  上一篇:go  重磅長文|提高深度學習性能的四種方式
  下一篇:go  微軟研究院芮勇談計算視覺:從感知到認知的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