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16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安倍经济学”步履维艰

  面临深层次矛盾的挑战

  自2012年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大力推行以超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和结构改革为三支箭的“安倍经济学”以来,日本逐渐走出笼罩了近20年的通货紧缩阴影,失业率开始下降,企业需求也呈现上升态势。但“安倍经济学”带来的风险也是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之一,而其最后发出的第三支箭将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A 三支利箭

  “安倍经济学”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造成通货膨胀率增加、日元贬值、出口增加、物价上涨、企业收益增长、员工收入也随之增加,最终摆脱通货紧缩,实现日本经济增长。

  “安倍经济学”这一系列政策由所谓的“三支利箭”组成。

  第一支箭:超宽松货币政策——实现2%的通胀目标,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日元贬值,修改日本银行法。

  第二支箭:扩大财政支出——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发行建设国债让日本银行购入并长期持有。

  第三支箭:结构改革——负利率政策,发展健康长寿产业,全民参与的成长战略,培养能制胜世界的年轻一代;创建女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日本。

  其中前两支箭是短期政策,旨在快速刺激经济;第三支箭是长期战略性措施,是“安倍经济学”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最难落实的部分。

  B 产生的历史背景

  “安倍经济学”的出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从1991年开始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平成萧条和政治混乱,国民已经感到疲惫和无望;二是与此同时邻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举超越日本。

  平成萧条

  上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70至80年代初,虽然经历过两次石油危机,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但仍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随后为抵抗升值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经济泡沫。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低迷时期。日本央行在这期间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胆的货币政策。谁知不仅没成效,反而导致1999年短期利率逐渐逼近零利率,此后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的时期持续了大约10年。

  日本有学者认为,内需不足是阻碍日本经济成长的最大敌人。在迷失的20年中,日本人养成了勤勉节约的习惯,勤奋工作同时节衣缩食,致使供过于求,造成了需求不足的经济状态。

  低迷的经济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失业率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了国民利益。随之而来是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自杀率增加、贫困率扩大这样的“四率”恶性循环。

  中日GDP增长总量逆转

  日本自1968年GDP超过德国后,40多年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制造业的产品行销世界各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债权国,人均收入也居世界前列。然而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国民经济总量达到日本的1.4倍,外汇储备是日本的2.8倍。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制造席卷全世界,高铁、高速公路、港口建设、汽车生产等驰名中外。日本人充满不安和危机感,也迫切希望能重振经济。

  C 特色

  三大目标

  2013年4月4日,日本央行在总裁黑田东彦的新体制下,实施了不同于传统的定量定性的货币宽松,释放出“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该政策目标一是达成通胀,计划用2年时间实现通胀增长到2%。二是从着眼利率转为基础货币供给量,即定量的货币缓和。下调利率一般是货币政策的手段,但日本为0利率,不可能继续下调,所以日本央行由调整利率转变到调整基础货币存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资金供给量,实行货币调节。目标是2年后即2014年年末,基础货币规模由138兆日元增至270兆日元左右。三是以长期购买国债为中心,即定性的货币缓和。

  长期购买国债操作是“安倍经济学”中提供资金的主要手段。日本央行每月从市场上购买7兆日元,以每年90兆日元的频率持续购买2年期国债,2年后计划保有89兆至190兆日元长期国债。同时购买到期年限比较长的国债,延长保有长期国债的平均到期年限,计划在3年到7年内,年限较长的长期国债持有量增加2倍。

  通过这样的政策目标,希望能有以下的经济改善:一是实现长期的低利率与资产低溢价,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同时降低资产溢价。二是形成逆回购的连锁反应,以推动较高风险的资产投资,同时助力银行从累赘的国债中解脱,开始向企业发放贷款,刺激资金流动。三是改变市场和经济主体的“希望”,即逐渐抹去通缩的预测,萌生基于通胀的预期,调整经济活动的愿景。

  零利率下的货币宽松三大手段

  不直接使用降低政策利率的货币政策叫做“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当政策利率为0%,央行可供使用的手段很少。下表为零利率下的货币宽松三大手段,各国央行的政策不外乎单独或组合使用这三大手段。

  在“安倍经济学”中,日本央行对三大手段组合运用,其中大量购入特定资产和中央银行扩表的规模和扩展速度前所未有。零利率下货币宽松手段少之又少,央行不得不加大银行扩表中的定量,扩大大量购入特定资产中购买资产的范围。

  预期效应

  日本央行首先宣布通胀率要上升到2%的目标,让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了通胀预期,随之逐渐改变现有的投资和消费模式。首先,日本的股价大幅度上涨,即货币宽松的通胀预期效应之一;其次,由于消费者认为将来会通胀,于是提前购买大型家电、车或者住宅等;最后,通胀预想引起消费支出的增长,促使通胀目标加速实现。

  D 成效

  摆脱通缩,刺激经济复苏

  下图显示持续了15年以上的通货紧缩开始由负转正,物价指数转向正值。名义GDP和实际GDP都有所增加,名义GDP自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500兆日元,实际GDP从2013年Q1开始由负增长逆转为正,增加了约12兆日元。从GNI(国民总收入)来看,和“安倍经济学”开始实施的2012年12月相比增加了约21兆日元,回升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准,2016年超过50兆日元。

  图为2010—2015年日本物价指数增长态势

  注:CPI为除去了生鲜食品后的物价指数,核心CPI为除去了生鲜食品、石油制品及其他特殊因素的物价指数

  图为日本名义和实际GDP季度值(单位:兆日元)

  就业人数增加,薪金水平提高

  图为日本名义和实际劳动所得

  和2012年相比,2015年的失业人数减少了53万人,其中非自发的失业人数35万人,青年失业人数7万人。2015年大中小企业的薪金上涨率是17年以来的最高水准。

  图为日本正式员工就业人数

  财政趋于健全

  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财政收支(PB)赤字比GDP比率下降-3.3%,针对面向财政健全化的目标制定了《经济与财政的重建计划》等。

  图为日本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财政收支(GDP比)

  E 积累的弊端

  安倍内阁意图日本“重回最辉煌的时期”,还需要更多时间和经济政策的大手术。这不仅因为长期的经济低迷使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设备更新及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国外,还因为日本社会高龄化,人口负增长导致劳动力递减等。而加重国债暴跌风险和修改和平宪法,更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两块最大绊脚石。

  加重日本国债暴跌风险

  日本央行以比市场价还高的价格不断回购国债,意味着央行本身在不断地囤积亏损。日本各大银行逐渐对日本国债失去信心,纷纷出手抛售;大企业购买国债的热情也持续降温。然而日本地方银行由于缺乏新的投资方向,只能继续持有国债。如果国债价格下跌,将对支撑区域经济的地方银行形成致命的打击。

  修改和平宪法,大肆扩军备战

  2014年6月安倍启动修改宪法第九条,在国内强烈反对声中一意孤行。修宪意味着日本脱离“二战”后的和平宪法背景,意味着更多财政支出用于扩张军队、频繁军演和对外军事援助。自安倍宣布修宪以来,日本军费开支由以前的逐年降低变为逐年增高,到2016年甚至超过5亿兆日元,占GDP的1%。现日本政府债务已是GDP的两倍,修宪和扩军备战令国债价格走势更加不稳定。

  图为日本历年军事相关费用

  穆迪几次下调日本国债的评级,穆迪认为:“日本的财政赤字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财政重组将愈发困难。”穆迪表示:“2020年度日本能否实现财政健全化的不确定性正在逐渐增加。”

  综上所述,“安倍经济学”一方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政策,在日本政策利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刺激经济,让日本走出长达20年的萧条,经济开始由坏转好,GDP和通胀开始有所回升,逐渐走向正轨。

  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国内劳动力不足和产业空洞化长期存在积重难返,尤其挑战和平宪法、畸形发展军事工业、加速扩军备战、力图改变“二战”后国际新秩序,更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冲突的成本和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想要长期稳健地发展经济,“安倍经济学”还面临着深层次矛盾的挑战。

(责任编辑:DF306)

最后更新:2017-07-12 08:51:14

  上一篇:go 当心第三只手正悄悄搅动油市!
  下一篇:go 油价上演“电梯惊魂” 都是沙特捅的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