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為補短板開打服務器之戰
相較戴爾、惠普,聯想打造雲環境基礎設備的能力較弱,楊元慶必須抓緊時間補齊短板。
一次低調的收購,體現了聯想積極的擴張性戰略,更讓這家PC企業在雲計算領域紮得更深。
9月18日,聯想宣布收購美國雲計算軟件開發公司Stoneware.根據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彼得·霍騰休斯(Peter Hortensius)的介紹,Stoneware的雲計算技術將會被應用到聯想的終端產品線中,以提高聯想用戶的雲計算體驗。霍騰休斯認為此次聯合將"有助於增強聯想PC+產品的實力".
據本刊記者了解,被收購的這家公司旗下擁有數款可在多種終端設備和生態係統中應用的雲產品。尤為難得的是,自成立以來,Stoneware一直保持盈利性增長。
單純審視這次並購意義並不明顯,但將之放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高度重視的雲服務戰略來觀察,作為聯想在雲應用上的新突破,其傳遞出來的信號不可小視。
在PC產業不再是市場重心的今天,傳統PC企業多在謀求出路。惠普在向軟件和服務市場轉型的同時,相繼推出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戴爾則在連續並購軟件和服務公司,宏碁也推出了麵向高端市場的智能手機,而作為全球PC銷量亞軍的聯想則提出了淡化PC業務權重的"四屏一雲"(PC屏、平板屏、手機屏、電視屏+雲服務)計劃(即"PC+戰略").其中,四屏產品均已麵市,而作為以上產品的用戶之間互聯互通橋梁的雲服務,成了其現階段重點發力的目標。
現在看來,聯想在今年6月和8月完成全新ThinkServer服務器業務和數據存儲業務的布局,為即將開展的雲服務搭建好平台,Stoneware剛好作為在此雲平台上安家的第一款聯想應用。
不過,鑒於聯想是一家硬件公司,且楊元慶在與世界存儲巨頭EMC成立合資公司的發布會上強調聯想"隻做擅長的'硬件'",因此,在聯想"PC+戰略"中的雲服務部分,最值得關注的還是聯想自主掌握的服務器業務的前景。依據聯想副總裁、服務器事業部總經理高文平的介紹,到2016年,聯想ThinkServer將成為全球市場排名前三的服務器品牌。
這能實現嗎?
聯想的短板
麵對市場增速減緩的現狀,PC廠商們尋求轉型成為一種趨勢。在保持生存之本--PC業務增長的同時,既要在前端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延伸,還要加強後端服務的競爭力。
有業界人士向《IT時代周刊》指出,前端產品(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互聯網電視)和後端服務(服務器、存儲和雲應用)的均衡發展,是PC企業在"後PC時代"保持繼續發展的重要戰略。
除了聯想,惠普、戴爾和宏碁這三大PC企業都在繼續發展PC業務的同時探索市場多元化。不過,這3家企業在多元化過程中倍顯糾結。
惠普是最早介入移動互聯網業務的PC廠商之一,在時任CEO馬克·赫德的帶領下,於2007年推出了基於微軟Windows CE操作係統的智能手機,但市場效果不盡人意。2010年,赫德接班人李艾科以13億美元並購手機廠商Palm.第二年,他發布了基於Palm移動操作係統的webOS戰略,並在之後推出了挑戰蘋果iPad的TouchPad平板電腦。當時,李艾科讓人感覺惠普要在PC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消費類業務。半年後,李氏出人意料地放棄webOS,TouchPad夭折。直到今年7月,新任惠普CEO惠特曼不僅宣布webOS開源,還做出了重啟平板電腦業務的計劃。
另一傳統PC巨頭戴爾也較早進入移動互聯網市場,但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始終未能敲開市場大門。今年初,這家公司在美國停售平板電腦,不久,公司CEO邁克爾·戴爾又宣布停止研發智能手機。分析人士指出,這至少意味著戴爾暫停向移動互聯網市場的開拓,轉而更加專注於企業級市場。
宏碁則是在今年8月啟動了麵向高端市場的智能手機的宣傳推廣。但在蘋果和三星的高壓下,業界不看好這家台灣企業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前景。
目前聯想是四大PC廠商中唯一在主流消費電子市場上有斬獲的廠商。賽諾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聯想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整體市場份額達到11%,甩開了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3%,超越華為等廠商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手機品牌。今年5月聯想推出了K係列智能電視,完成了"PC+戰略"中終端產品的全線布局。
聯想完成了前端布局,接下來必須把業務重心轉向後端,而雲服務也終將成為聯想旗下四屏產品相互融合的關鍵。但是,與在服務器和存儲業務上向來強大的惠普、戴爾相比,聯想打造雲環境基礎設備的能力明顯薄弱。
因此,楊元慶必須抓緊時間補齊短板。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