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集团云,探索互联网+转型路径
作者:阿里云研究中心 田丰
39年的2016年中信集团位居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第156位。DT“在后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满足的模式正从线上向线下转移,产业互联网正成为新的风口。这是挑战,更是机会。”
1) “生产者的生态系统”成为一大挑战。
2) IT系统设施既无法跟上业务创新的节奏,又面临复杂历史架构中的遗留问题,包括子公司烟囱式系统无序生长、数据孤岛快速蔓延、开发与运维难于协同、新技术更新换代慢等 “顽疾”,IT投资大
3) “仪表盘”却失效了,众多有关联而不融通的数据孤岛在沉睡中膨胀,集团管控风险
“四大矛盾”在IT基础设施中IT资源和无限的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局部的业务系统和整体的IT策略之间的矛盾、业务短期价值和公司长期战略发展之间的矛盾、IT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布局之间的矛盾,从而早在2012年
2016年,中信集团联手阿里巴巴等合作伙伴,在众多大型多业态集团中,率先探索出了“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路径,以集团2016年2月中信集团设立“互联网+转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8月底中信集团在京发布“互联网+转型”战略,并宣布采用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的“中信产业云网”平台正式上线,标志集团战略转型的首个成果已经落地,之后中信系丰富的产业资源逐步向云迁移,加快实体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在线化、数字化和内外部资源的关联。在上云转型的背后,蕴含着创新性战略思考原则:
1) “平台+应用”新5大板块,56个细分行业,由于传统IT架构无法支撑多业务线上千个“核心系统+外围应用”模式不再适用,借鉴成熟的互联网“平台模式”,采用互联网架构,以云平台承载越来越多的跨行业业务应用,以“U盘”
2) “中介资源”新定位:“中介模式”“Cloud Broker”4个月SaaS
3) “互联网+转型”新路径:“”将所有子公司用户连接起来,利用阿里云合作伙伴的“建站服务”为子公司提供移动社交“高管看板”
“互联网“”。“”“中台模式”,也就是““”“微服务”架构,实现了“高内聚、松耦合、复用性”的设计原则,全局共享、灵活搭配13“”
“互联网“用数”“3“如果企业里面所有的行业数据都能有效地连接起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运筹帷幄,同时业务经营的效率也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这与“”不谋而合。“““统一平台,应用百花齐放”,平台赋能应用,缩短验证周期,降低业务风险。
“互联网“应用升级”“ITISO27000”IT
“开放共享”和“做连接、聚用户、生数据”作为实施策略,中信集团正在通过一体化云平台推动对分布于各地的子公司人力资源、资金、物资、核心信息的整合与赋能,实现子公司间各类资源的全面协同,利用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化模式为子公司提供各类服务。企业应用网络化资源协同平台,使子公司间研发系统、管理系统、服务支撑系统形成协同,实现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高度集成,生产制造与服务运维信息高度共享,资源和服务动态分析与柔性配置。具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基于互联网创新研发生产、组织管理、营销服务模式,推动企业进一步开放共享,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带动产业“”
1) O2O
2) OA
3) “”
4) “员工连接器”,服务全集团
“”“双创”投资资金,成立“双创”平台,吸引内外部资本和技术资源,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
最后更新:2017-04-01 1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