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KPI 績效管理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關鍵業績指標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勞動者運用勞動工具改變勞動對象的過程。在企業生產的三個基本要素(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中,勞動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正確的統計、分析、預測勞動生產力指標,對於企業有序地組織生產、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績效指標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它把對績效的評估簡化為對幾個關鍵指標的考核,將關鍵指標當作評估標準,把員工的績效與關鍵指標作出比較地評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目標管理法與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結合。關鍵指標必須符合SMART原則:具體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達性(Attainable)、現實性(Realistic)、時限性(Time-based)。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標準比較鮮明,易於做出評估。它的缺點是對簡單的工作製定標準難度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績效指標隻是一些關鍵的指標,對於其他內容缺少一定的評估,應當適當的注意。
例如:
序號 |
KPI指標 |
權重 |
指標定義/公式 |
說明 |
1 |
開發天數 |
70% |
計劃完成天數/實際完成天數*100% |
此“開發天數”是指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開發天數 |
2 |
文檔(分析、開發、使用文檔) |
15% |
文檔的規範性、實用性、合理性 |
為了提高和規範開發流程,要對配套文檔加以規範 |
3 |
BUG比例 |
10% |
先製定一個總的標準bug比例準則,例如每1000行代碼的2個bug,計算公式:標準bug數量/(實際bug數量*難度係數)*100% |
應該根據不同的Bug來區分指定相應的難度係數 |
4 |
修複次數 |
5% |
功能正式發布後要修複的次數,如果不需要修複則此項滿分,否則分數為:1/(1+修複次數)*100% |
|
5 |
加減分項(額外工作、建議、態度、創新性、代碼質量) |
10% |
|
這些指標相對主觀因素加大,可以作為加減分項 |
最後更新:2017-04-02 06:51:20